一年之計在於春。京郊大地上,生機盎然的春耕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北京城市副中心農業的“超級速度”令人驚訝——冬小麥成熟期從至少220天直接縮短至65天左右;用太空育種技術培育的蘆竹最高能長到6米;移動大棚實現了韭菜全年采收,成本卻只有傳統大棚的10%……
“人勤春來早”——現代化農業不斷發展的今天,這句古老諺語,在通州區於家務國際種業園區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含義:一代代擁有勤勞幹勁的農人,借助“種業科技+種植科技”雙輪驅動,為整個農業産業鏈的發展注入了創新動力。這就是副中心農業“超級速度”的制勝密碼。
航太育種技術培育的番茄品種。
太空蘆竹。(陳強 攝)
農作物育種加速器裏的大豆。
自然界有的,我們倣照;自然界沒有的,我們創造
於家務國際種業園區眾多溫室裏,有這麼一個,名字聽起來很新鮮——農作物育種加速器。在傳統認知裏,種子都是在陽光雨露下,按照節氣自然發苗、生長,為什麼要人為地加速培育它們呢?
育種就像大海撈針,需要不斷研發和迭代,最終才能得到性能優越、適合廣泛繁育的種子。在農業科技水準有限的過去,農人只能選擇植物適合的季節,在田間進行播種、培育、收穫、研究,培育出一個新品種起碼需要8年到10年。現在科技進步了,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風、溫、光、水、氧氣,都能在育種加速器裏調節,農作物每年可以實現4到7代次繁育,最快1到2年就能培育出新品種。
好種子的育種周期越短,越能快速與農業生産對接,最大化實現種質資源價值。“自然界有的,我們倣照;自然界沒有的,我們創造。”育種加速器負責人王憲龍走進冬小麥春化室。這裡的室溫始終控制在0攝氏度到4攝氏度,剛剛萌發嫩芽的小麥,在組合光線的照射下,始終處於半休眠狀態,非常有利於積累生長激素,“冬小麥春化過程,在露天環境要6個月到8個月,而在加速器裏,只需要15天到30天。”
自2024年9月建成以來,農作物育種加速器一直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開展合作。“住”進加速器的農作物,按大類分有小麥、玉米、綠豆、生菜、番茄、辣椒等,如果再細分的話就更多了,光玉米就有50多個品種。
加速器旁邊,逆境表型鑒定平臺正在建設,2025年有望投入使用。未來,兩者將與於家務國際種業園區高通量分子育種技術服務相結合,打造成為國內規模最大、通量最高的作物快速育種服務體系,實現目標品種快速選育和改良。
1000多個優質新品種的祖先,全都上過太空
行走在於家務國際種業園區裏,還會看到很多挂着“中國航太”標識牌的溫室,裏面種着辣椒、番茄、甜瓜、茄子……這些都是給航太員吃的嗎?神舟綠鵬公司的技術員李燃搖搖頭説:“我們公司是做航太育種的,借助這種技術,已經培育1000多個優質新品種。”
走進4號溫室,出現在眼前的至少有上千株番茄,挂滿果實的藤蔓,順着引線爬了2米多高,再靠近些才發現,這些藤蔓已經被人為整理過,如果算上這些盤起來的部分,每一株藤蔓都得10米來長。
“不愧是上過太空的。都長‘瘋’了!”聽到讚嘆,李燃解釋道,“它們只是太空種子的後代。我們培育的1000多個優質新品種的祖先,全都上過太空。”他説,上過太空的種子,會先在地面上進行多代選育,篩選出優秀品種,再結合其各自性狀特點在不同地區推廣。
神舟綠鵬研發中心一層,幾組神舟飛船模型旁邊立着的,是幾株3米多高的蘆竹。它們也是太空種子的後代,最高能長到6米。工作人員説,相比普通蘆竹,太空蘆竹長得更快,株型更高大,畝産也更高,耐旱抗澇、耐熱抗寒的它,不僅能製作飼料、傢具、紙張,還能當燃料使,可以在全國適生區域推廣。
為什麼到太空走一圈,小小種子就能有這麼大變化?神舟綠鵬公司市場部總監劉春平説,種子被帶到太空後,在射線、真空、磁場等因素的影響下,産生有益變異的概率很高,加速育種過程,進而幫助科研人員創制出具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
作為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員企業,深耕太空育種多年的神舟綠鵬公司已經在於家務建設了研發中心、全智慧溫室、植物組培工場、育苗工場和各類設施。這些年來,利用航太搭載技術,科研人員研發的不少果蔬品種已進入北京超市,端上百姓餐桌。
綠色農業,就是要用更少的成本,創造更大的價值
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側,通農綠色農場一片繁忙的春耕場景。這裡是北京市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蔬菜病蟲全程綠色防控技術示範基地,更是北京最大的韭菜生産基地,年産韭菜超40萬噸。
幾位工人正合力把大棚上的棉被掀起、打捆,“開春了,頭茬韭菜上市嘍!”走進大棚裏,韭菜的清香直往鼻腔裏鑽,再往裏走幾步、低下頭仔細看看,韭菜地裏還能找到蚯蚓糞便、螞蟻巢穴……這些正是綠色農場的鮮明特色,“俺們絕沒在土裏埋農藥!”一位操着河南口音的工人師傅説,即便沒用農藥,但韭菜健康生長的速度仍然相當快,可以實現全年采收。
韭菜是常見美食,但圍繞韭菜的農殘問題一直頗受爭議。傳統的土壤栽培韭菜,長期連作導致韭蛆、霉腐病等病蟲害嚴重且防治困難。為了達到有效的防治效果,生産上常使用大量農藥,這致使韭菜農藥殘留嚴重。
面對韭蛆、霉腐病等病蟲害,通農綠色農場如何兼顧速度與品質呢?工作人員楊振説,秘密就藏在這韭菜地上的溫室大棚裏,順着他手指的方向看過去,30多個大棚其貌不揚,位置也不是整齊的一排,有的在東、有的在西,不知道的以為是哪個村頭小菜園呢。
這是通農綠色農場新研發的可移動大棚,已經申請了專利。楊振來看大棚的細節,地上裝着一條軌道,通過滑輪,大棚就能在田野裏移動起來,哪塊地的韭菜需要快速補充溫度、濕度,就把大棚挪過去,等收割完畢,大棚還能及時挪走。2位工人,1天時間就能挪走8個大棚。
“傳統溫室大棚裏高溫高濕的環境,確實容易滋生韭蛆、霉腐病等病蟲害,但我們這種大棚,相當於用綠色的方法‘對症下藥’。”楊振説,可移動大棚的成本只有傳統溫室大棚的10%,“綠色農業,就是要用更少的成本,創造更大的價值。”此外,農場選用的都是抗病害能力比較強的韭菜品種,對大幅減少病蟲害也有很大幫助,采收下來的韭菜樣品,在於家務就能進行農殘檢測。
手記
科技賦能農業的深層邏輯
採訪農業,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打交道,有什麼樂趣嗎?寫過很多涉農新聞,很多人問過我相似的問題。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於農業的樂趣都不同,農人鍾愛金秋豐收的場景,科研人員熱愛培育新品種的過程,對我而言,在農業採訪中找到那令人眼前一亮的新聞瞬間,就是樂趣所在。
在於家務國際種業園區,這份樂趣又多了一絲哲學味道。科技賦能農業,不僅是為了提高效率、增加産量、培育更多新品種、豐富百姓餐桌,其背後還有能引發我們思考的深層邏輯——通過創新重新定義自然規律與人類生産的關係。
曾經“靠天吃飯”的農業,在科技賦能後迎來深刻轉變——育種加速器的誕生,標誌着農業從“靠天吃飯”向“精準編程”的跨越;航太育種技術的應用,拉近了國之重器與市民餐桌的距離;可移動大棚的專利技術,展現了科技對農業空間概念的創新……
從“春種秋收”到“四季常青”,從“面朝黃土”到“智控雲端”,科技正將農業推向新的歷史維度。這場革命提醒我們:在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護的雙重挑戰下,唯有持續創新,才能讓我們腳下這片古老的土地永葆生機。(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