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年代,通州是京城“東大門”,大運河上萬舟駢集;2003年,通州開通地鐵,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來此落腳;而今邁入城市副中心時代,通州的吸引力更是逐年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才來到大運河畔築夢揚帆。
從通州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了解到,圍繞數字經濟、現代金融、先進製造、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現代種業六大重點産業體系,城市副中心目前共設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8家,引進培養博士後人才56人,這些精英人才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已達百餘項,申報專利80余項。
位於大運河西側的碧水再生水廠。中國水環境集團供圖
在華美孚泰公司,邸博士(右)正在和同事做實驗。(陳強 攝)
中農富通的蘇博士和他培育的“南瓜王”。(陳強 攝)
一座地下再生水廠的奇跡
地上是湖面、公園、科普館,地下是一系列大型凈水設備,這樣的污水處理廠您見過嗎?位於大運河西側的碧水再生水廠就是這樣一座“地下工廠”,移入地下後,不僅日處理能力從10萬噸提升到了18萬噸,出水標準也提升了兩個等級,而佔地面積反而從220畝壓縮到了110畝。
城市副中心正在建設國家級綠色發展示範區,碧水再生水廠的變化正是副中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縮影。工廠地面部分,集人工濕地和園林為一體的景觀公園免費開放,佔地7萬餘平方米,與居住區僅一街之隔。
成功把再生水廠移入地下,靠的是中國水環境集團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頂尖技術。這家公司2014年在通州成立,研發核心團隊工程技術中心有10多位博士。其中一位博士叫江樂勇,現任工程技術中心副總經理。他非常自信地説:“碧水廠是原創技術替代國外技術、國內首例原地不停産改擴建的下沉式再生水廠。處理後的高品質再生水能實現100%回用。”
今年31歲的楊慎華,是中國水環境集團成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後進站的一位博士。他的目標很明確:“希望自己跟着北京工業大學彭永臻院士研究了7年的污水處理新技術,可以儘快在副中心落地。”他畢業於北工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的自養生物脫氮技術、生物膜厭氧氨氧化技術,可以進一步幫助再生水廠提升處理效率、節省佔地面積、降低能耗消耗,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引進一個人發展一個産業
需要3個成年人才能圍抱住的南瓜您見過嗎?前不久,中農富通園藝公司巨型南瓜迎來豐收,總共有10多個,每一個都是幾百斤的“大塊頭”。最大的一個直徑超過1.3米,重量達到660斤,打破了中農富通的培育紀錄。
這10多個“大塊頭”,全都由蘇彥賓博士親自培育。蘇博士已經在中農富通工作了9年,曾經那個剛剛邁出校門的帥小夥,經過3000多天風吹日曬,現在已是一副農民模樣——皮膚黝黑,上身穿紅色半截袖,下身穿着深棕色大褲衩,腳踩一雙拖鞋,腿上好多蚊子包。
説起農業,蘇博士打開了話匣子。“培育巨型南瓜,種子是關鍵。”他説,巨型南瓜種子通過先進的太空育種方式培育,經過多年技術革新。中農富通的種子可以讓南瓜結得更多、長得更大。9年辛苦沒白費,除了巨型南瓜,蘇博士還培育出了飛碟南瓜等多個“賞食兼用”的品種。
為什麼要培育這麼多種南瓜呢?中農富通園藝公司相關負責人陳小文也擁有博士學位。她説,每年有近2萬人次游客來園子裏進行休閒觀光,很多都是親子家庭,巨型南瓜、飛碟南瓜讓孩子們看著新奇,方便博士們給孩子科普農業知識。此外,這些南瓜通過後期加工,還可以成為工藝品長期保存,提升農産品附加值。
陳小文説,中農富通公司一直非常支援人才在農業科研領域“挑大梁”“當主角”,力爭開拓“引進一個人才、帶動一個團隊、支撐一個項目、發展一個産業”的局面。2017年以來,在博士等高學歷人員團隊的帶領下,公司平均每年能拿到100項專利,而在2014年之前,公司只有10余項專利。
“雙導師制”讓人才企業雙贏
參加工作後,高校導師可以繼續在理論基礎、實驗經驗上提供指導,企業的高級工程師也可以在項目現場進行針對性教學。這樣的培養方式您羨慕嗎?
通州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是促進産學研結合的有效載體,是催生企業創新發展動能的有效途徑。通過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深入對接,所有進入到副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人才,都能享受“雙導師制”,避免博士們陷入“實踐經驗不足”的被動境地。
在“雙導師制”的幫助下,很多博士已經在副中心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業績。進入中農富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年半的王鑫梅博士,現在已經成功拿到9項專利,並在國家級創新方法比賽中獲獎;進入良安科技博士後工作站短短半年多的徐文靜博士,成功為企業解決了數據傳輸加密難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已成為副中心推動高精尖産業項目落地、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平臺。
華美孚泰是一家註冊在通州的石油工程及技術服務商,主要從事頁巖油氣、緻密油氣領域相關研究及工程技術服務工作。公司副總經理鄭鋒説,科研成果從實驗室研究到實用領域,需要長時間的智力、人力、財力投入,這個過程被業內專家稱為“達爾文死海”。博士後工作站“雙導師制”讓人才企業雙贏,相當於為科研創新插上了翅膀,幫企業飛躍“死海”。(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