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新農人、新創意 為通州農業注入生機活力 “三新”果蔬滋味濃

日期:2024-07-03 09:4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擱二十多年前,通州在北京也算農業大區。那時候,通州農戶種果、種菜、種糧、種藕的不少,但要問有什麼農産品是在全北京都叫得響的,“老通州”們琢磨半天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

  別説“老通州”了,不少老北京人也有“刻板印象”:種相同的果菜,九河下梢的通縣跟上風上水的區縣沒得比,種不出高級名堂。

  這段不太得意的“通縣往事”,現在已然翻篇了。近日,走訪了通州多個種植專業村、農業園區,發現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通州的果蔬類農産品迎來了一次迭代升級。黃瓜、番茄、桑葚等平平無奇的果菜,在新科技、新創意和新農人的共同“澆灌”下,有了別樣的清香滋味。

  新科技帶火蔬菜專業村

  “大七環”和鳳港減河在通州區漷縣鎮軍屯村村北形成了一個夾角,大片農田綿延其間。果蔬尋味之旅,就從這裡的一根“科技黃瓜”開始。

  鑽進大棚,只見藤蔓上挂滿翠綠的黃瓜,還有不少金黃色的花朵正陸續綻放。“來,嘗嘗!”村民摘下一根,邀品嘗。“咔嚓”一聲咬開,一股濃郁的清香味兒從裂口處躥了出來,果肉微甜,嚼起來很是爽口。

  “這個品種叫‘春秋綠3號’,前不久剛采收了一茬,我們在村委會門口擺了個攤兒,很快就賣完了,大夥兒都説這個品種好,黃瓜味特別濃!”村幹部很有幾分自豪。

  “春秋綠3號”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通過科技小院為軍屯村送來的新品種。種子送來的時候是早春三月,收到這些“寶貝”的村幹部們沒閒着,趕緊動員村民,在科研人員的指導下緊鑼密鼓地開始育苗。比米粒還小的黃瓜種子被輕輕放入苗盤中,一盤72個籽兒。經過40多天的照料,小苗長到了10多釐米,這時大夥兒又忙碌起來,將小苗挪進大棚,轉入土培。望著吊好的秧,只盼著它一路向上爬,待到5月下旬胖胖的果實挂滿瓜秧時,還能再享受一波采收的樂趣。

  “春秋綠3號”是軍屯村眾多帶有科技屬性的果蔬之一。“科技果蔬”賣得好,第一書記和科技小院平臺功勞不小。

  2020年10月,漷縣鎮首個科技小院在軍屯村掛牌成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選派專家組成團隊進入小院,從提供優質種苗到給予全方位種植指導。來自通州區發改委的首任第一書記呂瑋為創辦小院發揮了不小作用。2022年,第二任第一書記韓德芳拿起“接力棒”,依託科技小院,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引進了許多優質新品種,還請來了農業專家做講座,面對面、手把手地給農民做培訓。2024年年初,來自北京市科技審評中心的幹部閆博涵成為了新任第一書記。半年間,不只是科技黃瓜,他還帶頭培育了新品種西葫蘆、葡萄、牛心甘藍、蘆筍、水果玉米等。

  科技小院賦能,三任第一書記接力,軍屯村的“科技果蔬”種出了名堂,慕名來採摘、採購的市民、商戶讓村民樂開了花。

  新農人田間地頭直播

  出了軍屯村的黃瓜大棚,向東南方向進發,快到河北省香河縣,有一處生態採摘園。三十齣頭的新農人楊洋是採摘園的主人。一邊幹農活,一邊直播,是這位新農人的日常。

  正是楊洋的直播時間。手機用三角支架架在地頭,他一邊幹着手頭的農活,一邊給直播間的網友分享自己做農業的體會,介紹自己家果蔬的賣點。利用農忙時節開直播,楊洋已經積攢了近4萬粉絲。

  2024年開春,楊洋的直播間爆火,因為上新了一種名為長果桑的新品種水果——如手指般粗細,長約十七八釐米,紫紅的色澤,咬上一口汁水爆出,果香四溢。觀看直播的成百上千名網友活躍起來,“從沒見過這麼大個兒的桑葚!”“是甜還是酸?好想嘗一口”……

  長果桑産自台灣,市面上非常少見。這款小眾的高端果品之所以能出現通州的採摘園裏,和楊洋的父親楊淑貴有關。2015年,楊淑貴得了一場病,痊癒後對健康有了更深的認識。“要讓更多人吃上健康的果蔬”成了父親給兒子的諄諄教誨,父子倆也因此投身到了綠色農業上來。

  “要種就種與眾不同的、營養價值高的!”經過考察,黑枸杞、樹莓、長果桑被列為採摘園第一批種植的高端水果。但幾年後,黑枸杞因為産量過低、樹莓因為難以運輸,都被淘汰了。精心呵護的長果桑2019年終於頭一次有了少量産出,直到2023年開春,才頭一次出現挂滿枝頭的盛況,父子倆喜出望外。

  果子有收成了,找銷路也是一波三折。楊洋去過菜市場、批發市場,甚至在路邊擺過攤,但這裡的消費者認可度很低。幾次碰壁後,楊洋最終在進口超市找到了銷路。“銷路打開是2020年,那時正好直播興起,我趕緊開了自己的直播間,這一直播就是4年,積累了不少鐵桿粉絲。”

  楊洋的小女兒今年二年級,是生態園的常客,也是父親的得力小幫手。“爸爸,我覺得我們的園子裏還應該有鮮花、有小動物,小朋友一定會更喜歡。”雖然還是個小學生,但女兒已經能給父親建言獻策了。在楊洋看來,很多時候女兒的“先進理念”甚至會讓自己大吃一驚,寶貝閨女的金點子將會納入到下一步生態園的建設藍圖之中。

  新創意讓果蔬變插花

  沿着潮白河一路向北,兩岸風景秀麗,潞城鎮的北京國際都市農業科技園就坐落在綠樹成蔭的林間公路旁。前不久,園區裏的新品種西藍花成熟了。尋到園區時正值采收尾聲,還未收穫的西藍花一棵棵整齊地“蹲”在地裏,花葉向四週伸展,充滿了力量感。

  被采收的西藍花,將被送到北京各大市場,最終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不過,這裡的西藍花不僅好吃,還很好玩兒。

  “我們做的果蔬手捧花,西藍花是主要花材。”90後徐路魏是這座農業園各項體驗活動的主要策劃人,從去年開始,她將包括西藍花在內的不少夏日果蔬進行了創意組合,推出“果蔬手捧花”製作課程,受到不少游客青睞。

  讓徐路魏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次有20多名社區老人組團來園區參觀。“果蔬手捧花”製作是當天各項活動中老人們最期待的。大棚中搭起的臨時活動室裏,每個人桌前都擺放着一個30釐米左右高的花盆,盆裏堆放着作為主料的西藍花、觀賞南瓜,以及作為輔料的紅色、橙色、綠色、黃色風鈴椒,海星椒,此外還有紅彤彤的小番茄、棕黃色的香菇、嫩綠的黃瓜、紫色的小蘿蔔等,一旁則放着扦子、包裝紙和一些裝點用的鮮切花。

  插花常見,但拿果蔬“插花”卻是頭一回。大夥兒有的聚精會神想創意,有的迅速上手試着拼搭,活動室裏歡聲笑語。大家各顯其能,最終完工的作品各具特色。臨走時,每位老人抱着自己親手製作的“手捧花”滿載而歸,別提有多開心了。

  在徐路魏和同事們的精心操持下,這座農業科技園除了觀光采摘,還延展出了不少新玩法:早春三月開始,很多親子家庭特地來此植樹、種菜;四月漸暖,來園區的中小學生們可以親自上手參與病蟲害物理防治、水培種植、農産品包裝等;五月不少果蔬成熟了,果蔬“插花課”開課了;六月,孩子和農戶們一起給果樹剪枝、疏果……在這座好玩兒的農業園區裏,咂摸出了副中心果蔬味道中最別致的一種:那就是生活的馨香。(張佳琪)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