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佈《國家信息化發展報告(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路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呈現了2024年各部門各地區深入推進信息化發展的生動實踐和顯著成果,為準確把握我國信息化發展進程、系統謀劃“十五五”時期信息化發展任務提供了重要參考和指引。
一、深刻把握我國信息化發展肩負的新使命新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到二〇三五年要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提出加快建設網路強國、數字中國,確立了信息化發展目標和任務。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做出系列重要部署,為推進信息化創新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
科學把握信息化發展新階段新趨勢。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迅猛發展,人工智慧進入新一輪技術爆發期,升級迭代速度日益加快,重大技術應用不斷涌現,深刻改變生産力和生産關係。《報告》中提出“信息化邁向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全面躍升的新階段”,闡明瞭當前信息化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為準確理解和把握信息化發展規律和趨勢,明確工作重點方向提供了指引。我們應當認識到,信息化是一個長期動態演進的歷史過程,未來隨着資訊技術不斷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必將持續發揮強勁的輻射帶動作用,成為塑造競爭新優勢,改變國際競爭新格局的核心力量。
深刻認識信息化是壯大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我國經濟社會實現高品質發展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戰略性轉型升級。信息化與新質生産力表現出的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徵具有高度內在一致性,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支撐。《報告》提出,信息化將在驅動技術創新、優化要素配置、賦能産業轉型、引領系統協同等方面為培育新質生産力提供重要支撐。這深刻闡明瞭信息化與新質生産力之間的內在聯繫,信息化不僅是生産效率提升的工具,更將通過數據和知識賦能,推動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産業形態的深刻變革,進一步發揮驅動引領作用,為新質生産力的形成和壯大提供關鍵支撐。
深刻認識信息化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期待。2024年是網路強國戰略目標提出10周年和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網際網路30周年,經過長期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遠端醫療、智慧教育、電子商務、數字支付等成為我國信息化發展的閃亮名片,也成為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支撐。《報告》提出,我國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普及數智生活方式,繁榮數字文化供給,強化治理服務效能。這深刻闡明瞭信息化發展的價值追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運用資訊技術推動破解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深刻認識信息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引擎。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資訊技術在國家治理中的應用,重塑治理理念、優化政務流程、完善運作機制,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治理的全過程、全鏈條、各方面。《報告》提出,資訊技術有力推動了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拓展了國家治理的半徑、提升了治理的能級、效率和精準度。這深刻闡明瞭信息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隨着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國家治理將實現社會態勢的實時感知、問題風險的提前預警、處置方案的科學分析,提升決策的及時性、前瞻性、科學性,促進國家治理從線下向線下線上相結合轉變,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從粗放式治理向精細化治理轉變,推動國家治理效能整體躍升。
二、全面把握我國信息化發展取得的新進展新成就
《報告》緊密結合國家信息化發展重大決策部署,從創新發展、賦能發展、普惠發展、安全發展、開放發展五個方面出發,全面總結了2024年我國信息化發展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五大發展”緊密結合我國時代發展的需求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將引領我國信息化朝着更高品質、更廣普及、更深融合的方向邁進。
從創新發展看,我國堅持技術創新、産業創新、人才創新一體推進,推動信息化發展朝着體系化、生態化、引領化方向加速演進。《報告》顯示,我國網路資訊技術、數字産業、信息化人才隊伍等方面創新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創新成效顯著。在網路資訊技術方面,積體電路、RISC-V、作業系統、數據庫、新一代通信技術等關鍵資訊技術創新取得新進展,量子資訊、腦機介面等前沿資訊技術佈局持續深化,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慧大模型技術能力持續躍升,DeepSeek、通義千問等多款大模型産品性能位於全球前列,區塊鏈技術創新生態與應用持續深化,加速融入貨物運輸、貿易、製造、能源、政務等重點領域。在數字産業創新生態方面,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為穩定經濟增長、賦能千行百業作出重要貢獻,開源生態體系加快發展壯大,已成為全球開源軟體項目第二大供應國,人工智慧、物聯網、數據等重點領域的信息化標準建設積極推進。在信息化人才隊伍方面,信息化學科體系持續完善,全國數字經濟本科專業達227個,人工智慧在各學科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持續提升,我國60.61%的成年人和64.69%的未成年人(12到17周歲)具備初級及以上數字素養與技能。我們看到,我國信息化發展創新逐步走進世界前列,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也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我國穩步邁向創新型國家、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動力源泉。
從賦能發展看,我國堅持發揮信息化驅動引領作用,信息化賦能應用的規模性、滲透性、變革性顯著提升。《報告》顯示,我國加快建設資訊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要素價值加速釋放,推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信息化的賦能發展作用日益明顯。在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5G網路、千兆寬頻網路、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建設、IPv6規模部署應用等深入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加快建設,算力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移動物聯網、數字低空基礎設施等應用設施持續向縱深推進。在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初步建立了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制度日益完善,數據資源規模加速增長,數據標注産業蓬勃發展,數據流通交易總額大幅增長,數據要素創新賦能進一步加快。在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方面,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等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加快推進,網信企業不斷釋放新活力。我們看到,我國信息化發展有力改變了傳統生産方式和發展模式,在推動産業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方面的動能進一步釋放,不斷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可靠的高品質發展路徑。
從普惠發展看,我國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速普及數智生活方式,繁榮數字文化供給,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普惠發展效應持續釋放。在數智生活服務方面,我國加速健全網際網路醫療新型服務體系,持續提升社保、養老、出行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務水準,積極拓展就業渠道,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向縱深推進,使數智生活更廣泛普及。在數字文化方面,我國積極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傳承發展,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數字服務水準,不斷推出精品網路視聽作品,推動我國網文、網劇、網游等數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電子政務方面,2024年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全球排名第35位,較2022年提升8位。我國持續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深入推進黨政機關信息化建設,在經濟調控與市場監督、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城市運作保障等方面不斷深化數智化治理應用,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我們看到,我國信息化發展助力各行業各領域的信息化服務逐步從“能用”走向“好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加智慧、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需求,共用美好數字生活。
從安全發展看,我國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斷強化網路安全、數據安全和網路綜合治理能力,信息化安全發展防護力、支撐力、保障力不斷提升。《報告》顯示,我國持續加強網路安全保障,紮實推進數據安全治理,完善網路綜合治理,安全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在網路安全保障方面,網路安全頂層設計持續完善,《網際網路政務應用安全管理規定》發佈施行,《人工智慧安全治理框架》1.0版制定發佈,網路安全教育、技術、産業融合發展。在數據安全治理方面,數據跨境流動制度進一步優化完善,《促進和規範數據跨境流動規定》發佈施行,個人資訊保護持續強化。在網路綜合治理方面,網路法治體系不斷健全,已制定出臺網路領域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150餘部,“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有力實施,着力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網路直播虛假和低俗資訊等亂象。我們看到,我國通過用發展的方式解決在信息化推進過程中出現的網路安全、數據安全、網路綜合治理等新問題,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雙輪並駕齊驅,推動我國信息化發展更健康、更均衡、更可持續。
從開放發展看,我國堅持深化網路空間國際交流合作,凝聚國際廣泛共識,推進數字貿易高品質發展,信息化開放發展的國際影響力、規則話語權和制度塑造力持續提升。《報告》顯示,2024年開放發展成果更加豐碩。在理念主張宣介方面,持續凝聚國際廣泛共識,成功舉辦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中非網際網路發展與合作論壇等重要國際會議活動,發佈《全球數據跨境流動合作倡議》,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在網路空間交流合作方面,在世貿組織達成《電子商務協定》,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相關進程。在數字貿易方面,出臺《關於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意見》,推動構建高水準對外開放的國際合作環境。“絲路電商”夥伴國增至33個,數字合作國際網路不斷拓展。我們看到,我國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開放合作,努力搭建更多溝通合作平臺,創造更多利益契合點、合作增長點,讓更多國家和人民搭乘資訊時代的快車、共用信息化發展成果,為推動全球信息化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三、準確把握未來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着力點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網信領域改革、推進網路強國建設的關鍵一年。《報告》提出,要以“堅持自立自強、驅動引領、為民惠民、系統觀念、全球視野”的“五個堅持”為努力方向,推動信息化發展邁上新臺階。當前,我國信息化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搶抓戰略機遇,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我國信息化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是堅持自立自強,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加快核心技術創新突破,在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等重點領域前瞻佈局,在積體電路、基礎軟體等方面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努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加快生態建設,推動開源社區發展壯大,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加強人才培育,創新培養模式,強化産教融合,加快複合型人才隊伍建設。
二是堅持驅動引領,推動信息化賦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夯實基礎保障,加快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建設,推動衛星網際網路發展,建設泛在智聯的資訊基礎設施。強化要素流通,擴大公共數據資源供給,打造安全可信流通環境,加速數據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深化産業融合,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速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加速形成新質生産力。
三是堅持為民惠民,推動數字紅利向更廣泛人群覆蓋。提升資訊惠民服務品質,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推動構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模式。加強優質內容供給,推動文化與資訊技術融合創新,豐富優質數字文化産品供給。強化治理能力,推進數字賦能政務服務,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堅持系統觀念,營造良好信息化發展環境。築牢安全屏障,加快構建網路和數據安全屏障,加強軟體供應鏈安全管理,推動網路安全教育技術産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數據出境安全管理制度,構建高效協同、安全可控的信息化安全發展體系。健全治理體系,加強網路空間法治建設,強化網路綜合治理體系和規範機制,嚴厲打擊網路違法行為,培育積極健康網路環境。
五是堅持全球視野,持續深化拓展網路空間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加強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等國際組織建設,持續辦好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積極參與構建網路空間國際規則和標準體系,不斷提升貢獻度和影響力。擴大國際合作朋友圈,持續完善多層次全球數字合作夥伴關係,推動“數字絲綢之路”走深走實,深化同新興市場國家、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網路空間務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