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朵最美的花,那是青春綻芳華。”世人常以花喻青春,頌青春肆意綻放的活潑潑的生命力;也常喻女子,讚女性品性至美至芬芳。在革命時代,有多少仁人志士以青春做燃料,點燃了至暗的時代,照亮了渺茫的前途。在這之中,一眾女性革命者如繁花盛放,在歷史中潑灑下獨特的亮色,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紅船蕩漾碧波間,乾坤逆轉天地中。電影《1921》全面展現了中共一大前後的曲折歷程,在這之中有一名女性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就是王會悟女士。她不僅是李達先生的妻子,也是一名優秀的革命者。在生活中,她是李達先生的賢內助,家裏家外的一把好手;在革命事業上,她是聰慧機敏,沉着理性的新革命女性。官兵來查,她沉着應對,有條不紊疏散學生;宣傳書籍被劫,她隨機應變,面不改色與愛人打配合,巧妙化解;一大召開困難重重,她提議將地點改為嘉興南湖,畫舫中革命志士謀劃乾坤,她穩坐船頭機敏放哨,這才有了傳頌後世的“紅船精神”。她身為女性,卻並未被女性的身份所囿,在那個女性備受壓迫與歧視的時代,用自己的智慧證明了女子也能為革命出一份力,女子並不是男子的附庸。亭亭凈植,不蔓不枝,她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綻放的是獨立女性之美,守衛的是中國革命初生的火種。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古人常以蘭喻人品行高潔,趙紉蘭女士正是這樣的人。電影《革命者》講述了李大釗先生為革命奉獻的一生,其中對其妻趙紉蘭女士的描摹並不多。然而就是這樣的寥寥幾幕,讓人能夠窺斑見豹,了解這樣一位空谷幽蘭一樣的女性。她懂得守常先生的鴻鵠之志,所以在他為革命振臂高呼、四處奔走之時,為他撐起一個溫暖的家,讓守常先生疲憊的靈魂永遠有歸處。她亦明白守常先生的脆弱痛苦,所以在他因學生運動失敗而頭破血流、哽咽流淚之時,默默攬過對方,讓守常先生能擦乾眼淚、揩凈塵土再出發。影片結尾,守常先生為了革命事業而獻身,趙紉蘭女士望著守常先生曾無數次邁進的門口,知道他還一定會再回來。在她永遠溫柔和煦的眼神中,不僅有守常先生的身影,也有中國革命閃閃發光的未來。趙紉蘭女士身上集合了中國傳統女性所有的優良品德,卻不止於此,她是與守常先生一道進步的戰友,即便可能永遠站在他身後,但絕不是影子,而是作為一個獨立堅韌、溫良強大的人而存在,宛如一株生於濁世的蘭,即便身死形消,一縷幽香仍能流芳百世。
“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如果説趙紉蘭女士是空谷幽蘭,那王仕花女士便是我們在可能路邊一眼掠過的不知名的小花。一片蔥蔥的綠意中,星星點點的亮色,並不扎眼,但是看到她,你就會覺得,生命原來真的是如此的頑強和美好。電影《守島人》作為獻禮片,並未聚焦中國革命史中的大事件,而是把目光轉向了一對平淡而偉大的夫妻,他們就是守島32年的王繼才、王仕花夫婦。由一開始的不情不願,到最終的心甘情願,一對夫婦32年的堅守與奉獻在影片中得到了全景式的展現。談到王繼才就不能不提王仕花,因為他們是一體同心的,有了對方才更完整。“你守島,我守你。”王仕花女士用一生踐行了這一句樸實的誓言。王繼才是堅定不移的磐石,王仕花女士就是堅韌不折的蒲葦。沒有香氣,也不艷麗,一個浪頭打來,她似乎就要顫巍巍地被折斷了,一陣勁風刮來,她似乎就要飄遙遙地被吹走了,但是等風浪過去,你再看,她又不屈地抬起了頭。32年的疾風驟雨,32年的寂寞孤獨,在兩人的堅定相守中,苦難與艱辛釀成了蜜糖與美酒,只要有愛,生活總是美的。在這小愛之外,還有對祖國疆域堅守的大愛。影片中夫婦二人升旗的幾個片段讓人記憶最為深刻,那不僅是鮮艷的五星紅旗,還是兩人灼人的信仰,在蒼茫海天中,在怪石嶙峋的小島上,一直獵獵飄揚,不曾遠離。她是如此平凡,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她是如此偉大,她一輩子將一件事做到了極致。她的名字中也有“花”,她就是一朵並不艷麗的花,不起眼卻總有能讓人熱淚盈眶的力量。
我感謝自己生在這個時代,沒有戰亂與動蕩,只有無數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和平與繁榮。我感謝自己生在這個時代,感謝這個時代孕育出無數優秀的文藝工作者,猶如摘星者,將歷史長河中那些閃閃發亮的“星子”從書本中、從記錄中摘下來,捧在手心給我看。那些為了革命奉獻出自己最美好青春的先輩們啊,他們也曾青春過,他們也曾是愛笑愛鬧的少年人,他們是曾經真真切切、有血有肉活在中華大地上的人。我感謝自己生在這個時代,作為一名女性,仰望星空時,那些閃耀的群星中,有女性難以磨滅的光芒;低頭趕路時,那路邊的草與花中,有女性永不凋零的芳華。這些傑出而美好的女性告訴我:胸中有理想,星河自閃耀;腳下有坦途,青春永不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