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隨着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國內經濟衰落,報紙上常見青年消極自殺的報道。這時,一部反映當時上海青年生活現狀的電影橫空出世,聲名大噪,激勵了無數迷茫中的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積極面對困難,這就是導演沈西苓編導的《十字街頭》。2012年,這部經典作品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艱難修復,終於再上熒屏,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引導着當代青年深入思考人生的意義。去年,我有幸現場觀看了話劇版《十字街頭》的舞臺公演,話劇的改編為這部電影增加了新時代的印記,也賦予了新時代的意義,觀演結束後,我看到很多像我一樣的青年朋友在劇場裏久久不願離去,為當下優秀的作品喝彩,也為未來光明的人生加油。
《十字街頭》中的角色選擇
影片講述了四個失業大學畢業生的不同人生。小徐是第一個出場的人物,他性格懦弱,對生活喪失信心,欲投江自盡,被老趙救回後,他無法忍耐生活之苦回了老家,在影片的結尾,一張報刊報道交代了小徐的結局——還是絕望自殺了。老劉也僅在前面出場了幾個鏡頭,他內心堅強,為挽救民族危亡貢獻自己的力量,毅然投身於東北抗戰之中,這種勇氣和決心讓老趙和小唐十分敬佩。性格樂觀的小唐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樂天派,擅長畫畫的他找到了一個佈置商場展櫃的工作,老劉信中評價他“樂天是一種美德,但是也是看不清社會現實的另一種表現”。主人公老趙已經三個月沒有付過房租了,過着貧窮的生活,受到房東的欺壓,幸運的是,他找到了一份報館校對的工作,認為“值得做的事情都應該去做”,他拿起手中的筆,撰寫了多篇反映工人生活狀態的報道,一墻之隔的意外讓他遇到了愛情,但最後他還是失業了。ABCD四種人生的不同境遇映射出動亂年代的青年人在面對艱難社會環境的不易、無奈和迷茫,但影片最後青年們攜手走上街頭,也寓意着積極面對人生和使命的青年未來將會充滿光明。
《十字街頭》中的配樂選擇
《十字街頭》的電影配樂,總是能恰到好處的渲染人物的心境和環境氛圍。小徐欲投江自殺前,深沉的管樂讓每個人的胸口都捏了一把汗;男女主人公一墻之隔互動捉弄的時候,輕快的弦樂似乎讓人忘記了現實的煩惱,頗有些苦中作樂的意味;影片最後激昂的鼓點鼓舞着主人公不斷奮進,也讓觀眾在觀影結束時心潮澎湃;貫穿影片始終的主題曲《春天裏》,更是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多次在不同情境下奏響,為電影蕩漾起青春活力。隨着一次次的“朗裏格朗裏格朗裏格朗”,主人公的心胸越來越開闊,信念越來越堅定,“成敗不是從天降,生鐵久煉也成鋼,只要努力向前進,哪怕高山把路擋”“不用悲不用傷,前途自有風和浪,穩把舵,齊鼓槳,哪怕是大海洋,向前進,莫徬徨,黑暗盡處有曙光”。這首《春天裏》唱進了老趙和小唐亂糟糟的生活裏,是吹着口哨的自信;唱進了小楊和姚大姐隨風起舞的旗袍裏,是歡聲笑語的希望;唱進了20世紀30年代混亂的社會裏,是平常生活裏帶着旋律的反抗;更唱進了青年觀眾的心坎裏,讓一代代青年撥開迷霧面向太陽。
《十字街頭》中的人生選擇
回看這部電影,雖然已經離創作環境過去了80多年,但當代青年人的困惑與失意層出疊見,電影中那句“我總覺得我們這種人是有着某種使命的,在這使命沒有達成一點點之前,我們是不能就此了結”的臺詞,仍讓當下處於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有所思考和啟迪。生活不如意、思想有困惑的時候,我們該選擇一種怎樣的人生?《十字街頭》裏的青年角色們有着不同的選擇,但他們的扮演者們卻不約而同都選擇了過有意義的人生。在話劇版《十字街頭》的最後,表演者逐一介紹了原片演員們的人生選擇:老趙的扮演者趙丹,在新中國成立後,塑造了許多成功的銀幕形象;小楊的扮演者白楊,拍攝了大量有進步思想的抗日救國電影;小唐的扮演者呂班接受黨的指派,潛伏進蔣介石的御用劇團開展活動;老劉的扮演者沙蒙,從上海奔赴延安,後又赴東北開展文藝工作,也是革命電影《上甘嶺》《趙一曼》的導演;小徐的扮演者伊明追隨理想赴延安學習,執導紅色電影《無形的戰線》;扮演姚大姐的英茵,在抗戰爆發後秘密從事抗日活動,卻因身份暴露自殺,年僅26歲;《春天裏》的詞作者關露是著名女詩人,也是我黨出色的特工,受黨的指派潛伏於《女聲》月刊,收集日偽機密情報……老一輩的文藝工作者用人生為青年人作出了表率,相比之下,當今只有人氣沒有作品的失信失德藝人何以擔當“偶像”職責之重,盡享時代紅利而金錢至上的藝人又何以引導青少年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十字街頭》謝幕了,但看過《十字街頭》的青春不迷茫!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光影裏的故事仍在上演,影片中的內涵價值也仍然具有生命力。每個人都會有走到“十字街頭”的時候,無論境況多艱難,只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擔使命,積極面對,重拾信心,你都會做出那個唯一的選擇——向前走,向着大道走,向着光明又正確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