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電影《焦裕祿》影評——濕潤的眼睛與熱誠的底色 (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 王雪竹)

日期:2021-11-03 10:56    來源:市直機關團工委

分享:
字號:        

  詩人原野在《人生》一詩中寫到:“人生,從自己的哭聲開始,在別人的淚水裏結束,這中間的時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當哭則哭,聲音不悲不苦,為國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讓別人灑下誠實的淚,數一數,那是人生價值的珍珠。”影片的開始是肅穆行進的送葬隊伍,背景音樂遙遠蒼涼,烘托出哀痛的氣氛,這是“別人的淚水”。而影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幾次落淚,都是來自我們的主人公——焦裕祿。

  一、濕潤的眼睛,克制的表達與立體的形象。

  電影的表現手法與它想要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一以貫之,都是柔軟而克制的,可以從焦裕祿的幾次落淚窺其一二。

  搞技術的專家小魏要離開蘭考,焦裕祿滿臉大汗跑到站臺。本以為焦書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小魏別走,誰知他只是掏出了一包土,希望小魏帶走做紀念,有機會的話再幫忙研究一下土質,隨後便不捨地送他上車。最終火車開走,回頭竟發現小魏留在原地,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焦裕祿眼含淚光,沒再説話,卻以沉默動人,成為了影片最令我感動的片段。一心撲在工作上的老廠長病逝時,焦裕祿匆匆趕來,人群中他深深鞠躬,隱忍着滿眼淚花,人群走後,他才蹲下身痛哭起來。迅速地,畫面轉向焦裕祿在夕陽下的剪影。地委的張專員奉命來調查高價買糧一事,一場刀光劍影的會議結束後,門外卻是百十個老鄉,領頭的朗聲道:“張專員,你們要是處理了焦書記,我們要到地委、中央、毛主席面前喊冤”,焦裕祿此時眼睛通紅,垂頭咬緊了牙關,後又搖着抬起頭,臉上是感動與堅毅的神情。病重時,妻子和孩子們圍在病床邊,小兒子哭喊着“爸爸我再也不吃紅燒肉了,你跟我們回去吧”,他眼角流下一行淚,又別過頭去。在家庭中,焦裕祿是如樹一般的父親,用慈愛與德行蔭蔽着一家人。

  主人公幾次落淚的感情表達都是克制的,影片在塑造人物時不願流於濫情,這是非常可貴的。因克制而顯得自然,所以當焦裕祿説出那些著名的“我是您的兒子,毛主席派我來的”“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等話時,一絲生硬的語錄感也無。

  二、熱誠的底色,光影聲音動作的藝術性。

  自然與人文的聲音。影片巧妙運用聲音元素,或烘托氛圍,或暗指細節,構建了一種真實的而非虛構的生活情景。自然之聲如鴉鳥叫聲、風雨雷聲、牲口棚邊的雞叫聲。人文之聲可以説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如街巷裏的方言叫賣聲、室外的廣播體操口號、戲曲聲。二者結合,用聲音的族譜構建了一個惡劣的自然環境與艱難卻充滿人情味的生活環境的空間。

  動與靜的對比。影片之初,焦裕祿帶着縣委委員們穿行在站臺的人群中,與影片後部,他離開蘭考看病時被人們簇擁着前進,是一組有趣的動靜對比。第一個場景中,焦裕祿作為這條動線的“箭頭”,是他試圖帶領班子隊伍深入群眾的開始,此時人群並無反應,直到火車這個龐然大物進入視野,人群仿佛被某種新鮮動能激活了一樣衝進車廂。而第二個場景裏,焦裕祿在人群中央,被嚴密包裹着,奔向同一個方向,這暗含着群眾此時已與他同心同行。

  空間與光影的對比。縣委開會,一個煙霧繚繞的會議室全景,説的是泄氣話,卻一團和氣。鏡頭一一掠過,委員們臉上均未見愁色,對農民生計是輕飄飄的無所謂。直到介紹新上任的第二書記焦裕祿,他從暗處走向畫面中央的光明處,態度堅定,字字有力,是他走向領導班子成員為民做事的舞台中央的開始。焦裕祿帶着糧食和錢去患病的老鄉家慰問,這是一個逼仄的房間,光線十分暗,象徵着群眾生活困窘,情勢慘澹。當表現焦裕祿一家的生活圖景時,畫面開始明朗,寬敞的院子外景,陽光明媚,亮處遠遠多於暗處,展現的是溫暖融洽的家庭生活。

  人物刻畫的對比。影片塑造了一個負面形象——縣委副書記老吳。他身穿亮藍大襖,有“政治覺悟”,以“災區栽幹部”為由,強調“多做多錯”“領導就是要抓大放小,餓死幾個人算什麼”。與身穿打着多處補丁的褪色衣服,深入一線,提出“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焦裕祿形成鮮明對比。從選角上看,李雪健方臉濃眉,飾演老吳的演員吳榮先則尖臉小眼,臉皺巴巴的,仿佛從外表上就能分出忠奸善惡。誠然,演員的外表若是貼合人物形象,便具有了先天的優勢。但在這部影片裏,我們難以抹掉兩位演員在眼神、情緒上精妙的表達。我覺得,或許囿於時代等因素,這個老吳的形象還是有些扁平,僅僅成為凸顯主角形象的“工具人”,缺少對他行為動因的展示。而當代影視開始注重人物的複雜性,如《人民的名義》裏的祁同偉,能引人深思,是一種進步。

  焦裕祿的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真。他是柔軟的,是堅定有力的,而非臉譜化的。看一個幹部是好是壞,就是要看人民群眾擁不擁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片尾他意氣風發走在紅旗飄揚中,我認為這是一種意象的表達,代表着焦裕祿精神引領着無數共産黨人前仆後繼奮鬥。我想我應當感謝電影《焦裕祿》,他用耀眼鮮活的生命,為我展示了責任擔當如斯,為民情懷如斯,要做赤誠的人,做耕耘的人。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