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革命者》影評 (北京日報社 王金躍)

日期:2021-11-03 10:52    來源:市直機關團工委

分享:
字號:        

  《革命者》自7月1日公映以來,好評如潮。影片通過多維度交叉剪輯的敘事方式,展現了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的浩然正氣、高瞻遠矚的胸襟和視野,以及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為中國電影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革命者》一開始,是一段黑白的影像。1983年,一個風雨交加的時刻,在萬安公墓,沉睡多年的李大釗墓碑重見天日,隨後,墓碑上的字被紅色墨汁重新書寫,預示着影片隨後悲愴沉鬱的敘事風格。

  影片的敘事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以李大釗被捕行刑前38小時的倒計時來推進情節,讓影片的緊張感逐漸升級;另一部分,則以張學良、報童阿晨、地下工作者慶子、街頭小偷徐三、蔣介石、陳獨秀、毛澤東以及李大釗的妻子趙紉蘭八個人物的視角,從八個側面展現了李大釗先生的不同性格特點和人格魅力。兩種敘事有序地穿插編織,多點散射,讓人看到了一個栩栩如生、真實可信的李大釗形象。這在之前的中國電影史上,前所未見。

  在人物的塑造上,影片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前提下,不拘泥於細節,而充分是發揮藝術的想像力,讓李大釗這個銀幕形象更加生動鮮明。

  主演張頌文通過自己的努力,給觀眾呈現了一個真實可信的李大釗銀幕形象。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李大釗這個名字,但留下來的李大釗照片和影像資料很少,如何塑造,非常考驗演員的功力。張頌文不負眾望。首先,在外形上盡可能接近李大釗本人,不管是稍顯凌亂的鬍子,平靜中蘊含着的堅定眼神以及平頭造型,都非常精準;其次,張頌文從細節設計和形體動作入手,演出了李大釗作為一位革命者的氣度和從容。片中有一場審訊李大釗的戲,不管反動派如何囂張跋扈,他就是閉口不言,只有在聽到戰友犧牲的消息時,他才睜開了眼睛,臉上有一絲痛苦的表情掠過。這種“靜”的表演方式,跟以往銀幕上慷慨激昂的革命者形象非常不同,是對以往革命題材電影美學的一個補充。

  在張頌文飾演的李大釗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中國共産黨人的精氣神,這種精氣神可以歸納為:李大釗對於中國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對於中國共産黨信仰的無限堅定,對於勞苦大眾的無限憐憫,對“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天下”的無限篤定,以及他將個人生命置之度外的那份從容和淡定。

  影片還塑造了多位不同以往的歷史人物形象。比如李易峰飾演的毛澤東,眉宇間英姿勃發,非常有神韻。毛澤東跟李大釗在北京景山公園山上的戲,是兩位偉人之間對於中國未來命運前途的一次前瞻,也是兩人對中國革命事業的一次薪火相傳。韓庚在片中扮演的蔣介石,陰鬱執拗,他的內心戲更多通過面部表情和手上的小動作展現出來,再加上戲院裏臺上大戲的渲染,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了蔣介石內心裏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製作上,《革命者》也是可圈可點。首先是剪輯。影片中出場人物眾多,兩種敘事方式交叉進行,稍微一凌亂,可能連故事都講不清楚。這裡面,除了導演徐展雄對於故事胸有成竹外,剪輯師的技術水準和美學觀念也功不可沒。

  其次是攝影。本片影像色彩凝重斑斕,主色調是紅色、墨綠色和黑色,經過調色後,這些色彩組合在一起,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除了影片中各種揮舞的紅旗,李大釗院子裏的一顆白玉蘭樹也讓人印象深刻,灰色的四合院和白色的花朵組合在一起,充滿了詩情畫意,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李大釗的北京大學教授的身份。“一切景語皆情語”,《革命者》的創作者深諳這一點。

  相比以往眾多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革命者》更像是一曲狂飆突進、氣勢恢宏的搖滾史詩,時而摧古拉朽,時而平靜如水。影片前面,幾千工人躺在鐵軌上,一排一排向後倒去,他們頭上的射燈營造了極強的視覺效果,讓人感受到了工人階級團結後的強大力量。這種畫面造型能力,將寫實和抒情結合得恰到好處。影片後面,李大釗先生揮舞紅旗的畫面,從一個俯視的角度拍攝,非常獨特,觀眾仿佛能夠聽見李大釗的吶喊聲,讓人熱血澎湃。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革命者》用獨特的敘事、抒情的音樂、精彩的表演和莊重大氣的視覺影像,不但給中國電影留下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李大釗形象,還給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創作帶來了一場不小的“美學革命”。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