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電影《懸崖之上》感悟共産黨員的信仰 (市高法 洪添翼)

日期:2021-11-03 10:48    來源:市直機關團工委

分享:
字號:        

  電影《懸崖之上》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四位經過黨組織嚴格挑選的地下工作者,在執行代號“烏特拉”秘密行動時,由於叛徒出賣而步入險境,在敵人精心設計的陷阱中經過殊死搏鬥,最終完成營救任務,清除叛徒取得勝利的故事。影片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日寇佔領下的東北地區對敵鬥爭的殘酷性、複雜性,真實再現了隱蔽戰線上的革命同志以鋼鐵般的意志與狡詐兇殘的漢奸特務進行戰鬥的光輝歷程。

  一、光影之絢

  光影的魅力在於色彩給予的充盈質感。漫天的大雪,厚重的白色覆蓋着大地,仿佛一切的罪惡都能被掩蓋,一切生靈都被裝入了白色的網,突兀而冰冷的黑色樹榦和岩石讓你來不及呼吸就壓了過來,讓人一刻也保留不下絲毫的溫度。寒冰料峭,皚皚白雪,那一眼望不到頭的林海雪原仿佛預示着一次次無望的努力,更宛如聖潔之地之所以無暇必為捍衛真理的人們擁有。分鏡頭之下的城市,雖燈火闌珊,卻無時不深陷在黑暗之中。昏暗的大街、幽暗的小巷與天寒地凍的天氣如此一致的氛圍,共同為觀影者營造了壓抑的氣氛。影片最後,那一縷掩映在山間小村中的炊煙,讓所有人在感受了全片緊張之後終於有了一絲悵然的生機。兩個孩子的出現更讓人看到了希望,再不是血腥的臉而是清晰而慈愛的母親的面龐,為了迎接黎明,為了孩子們的未來,付出的犧牲我們怎敢忘卻,天總會亮的,黎明終會到來。

  二、對白之彩

  片尾曲慢慢響起:“想像明天的人們幸福的模樣,看見明天的人們團聚的模樣……”唱出了革命者走向犧牲時的情感,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共産黨員張憲臣再入魔窟之前終於向營救他的同志提了一下“還真有件小事”:他失散多年的兩個孩子在馬迭爾飯店前要飯。他們也有自己的羈絆,有愛情有親情,卻在關鍵時刻敢於犧牲自己。他們在漫長的黑夜中,仍然努力堅持着尋找着曙光的方向,他們把活着的希望交給別人,將“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至暗時刻,以身軀做信仰的火炬,把身影與明天融於雪夜,只因一顆赤膽之心不滅。冰雪難涼熱血,清澈的愛只為家國,他們付出的一切證明了什麼?沒有懸崖之上的英雄,哪有燈火裏的中國?若這個世界沒有光,他們便是唯一的光。影片最後那句“我們還能看到天亮嗎? ”“我要你活着,看到天亮!”影片中的對白將我們控制已久的情感釋放了出來,我們更有幸活在先輩締造的天亮之後。又如片尾曲中那句“血紅的花開在屋檐下,無憂無慮的孩子們陪伴着它,坦白的心裝着的天下,為每個人安一個家。”美麗的國家,幸福的家庭,源於先輩用生命在懸崖之上為我們撐起的天空,那道劃破天際的最熱的光。

  三、理想之真

  什麼是信仰?對個人來説,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對政黨來説,信仰是凝聚和鼓舞全體成員的精神旗幟;對國家和民族來説,信仰是不斷發展、實現振興的精神動力。信仰是刻在中國人民骨子裏的,是岳飛的“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更是毛主席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誰不希望自己能夠平安終老兒孫滿堂,但如果人人都貪生怕死茍且偷生,中國將變成什麼樣?方志敏同志在獄中寫下了著名的《可愛的中國》:“不要悲觀,不要畏懼氣餒,要奮鬥,要持久的艱苦的奮鬥,把個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貢獻於民族的拯救吧!無論如何,我們不能讓偉大的可愛的中國滅亡於骯髒的帝國主義手中!”這就是面對敵人的屠刀、面對死亡時的中國共産黨人,瀝盡磨難而初心不改,雖身負刀斧而歷久彌堅。信仰,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解釋這樣一群人為什麼如此執着,如此堅定,如此無私無我。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看到共産黨奪取全國勝利的那一天,沒有看到論功評銜的那一天,甚至他們的家人至今都不知道他們犧牲在哪,失敗了再重來,打散了再組織,這就是共産黨的力量,打不爛打不垮,如果沒有信仰,怎麼可能鍛造出這樣一支亙古未有的隊伍。28年鬥爭,2千萬人犧牲,從全國53名黨員13人建黨,到“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直搗南京,共産黨人用無可企及的事實證明了什麼?證明了,信仰的力量。

  最後,引用《懸崖之上》片尾的那句話作為結束:“謹以此片獻給心向黎明,捨生忘死的革命先輩們!”。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