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看中國——紅色精神傳承人” 看《1921》點燃中國青年熱血之魂 (北京廣播電視台 許澤卿)

日期:2021-11-03 10:42    來源:市直機關團工委

分享:
字號:        

  一個世紀前的1921年,一群愛國青年相聚上海,擔起了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衝破重重阻礙,創建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一個世紀以後,電影《1921》帶我們走進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用光影重現有志愛國青年、中國第一批馬克思主義者的群像,點燃中國青年的熱血。

  “軍閥要我死,我要中國生”!這是來自100年前中國青年陳獨秀的吶喊。在電影《1921》中,可以看到有眾多如陳獨秀先生一樣的中國青年,將自己的理想跟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共同謀劃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為中華民族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紀元。

  “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雲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這副優美恢弘的對聯,是革命先輩董必武所著,它描寫的是中共一大的生動畫面。今年的7月1日是中國共産黨的百年華誕,在濃厚的紅色氛圍中觀看《1921》,更是讓我熱血澎湃。跟隨劇情的發展回到中國共産黨百年征程的起點,我會禁不住思考:作為中國青年,如果我們回到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份,是否有勇氣像他們一樣,擔起歷史賦予青年的使命?

  “我們的使命,將將開始”這是在電影《1921》中,身處獄中的陳獨秀先生發出的豪邁誓言,也宣告了那個時代一群有志青年曆史使命的開啟。電影《1921》中的角色,平均年齡是28歲,未到而立之年,正值一生中熱血沸騰、無所畏懼的年紀。這樣一群愛國青年,在風起雲湧的上海灘,點燃革命之火,成為時代主角。電影中用大量的鏡頭展現了年輕革命者們的青春力量,在慷慨激昂的演講中,喚起中國人民的那一團火,在他們心中種下革命的種子;在工人罷工運動中,展現出永不妥協、抗爭到底的魄力;在激烈的抗爭中,展現了不怕犧牲、敢於戰鬥的勇氣。這種青春的力量,透過大銀幕傳遞出來。先輩們身上的意氣風發的青春朝氣撲面而來,不斷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影片中一幀幀畫面,一句句宣言,讓我仿若身臨其境,隨着情節的遞進,在我的心中也燃起了奮鬥的火種。

  堅定的理想信念,讓這部電影充滿力量感。1921年的中國,延續千年的封建制度僅僅被推翻10年,封建殘余勢力猶在,政局動蕩,各方勢力都在探索最適合中國的道路。那時候,年輕的李大釗、陳獨秀等有志之士把馬克思主義帶入了中國,猶如一聲驚雷,在當時的中國激起了陣陣波瀾,喚醒了越來越多處於迷茫甚至沉睡中的中國人。隨着《新青年》等刊物傳播範圍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聚集在馬克思主義的大旗下,建立民主政權的理想信念在廣大群眾心中生根發芽,愈發堅定。於是,在激蕩的1921年,中國共産黨在時代的大潮中應運而生,理想信念終於有了陣地和堡壘。電影中剛毅的眼神、激昂的吶喊、堅定的口號,無不傳遞着耀眼的理想之光,信念之火。除此之外,影片中有許多細節描寫,也可以以小見大地反映出這種對理想的堅守。比如電影中有一個橋段,李達不顧跟蹤風險,趕往印刷廠改掉錯誤的翻譯,堅決地要把原本翻譯的“百姓”改為“人民”。李達給出的理由很簡單,“百姓”是泛指,“人民”是主人。一百年來,正是革命先輩堅守“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理想信念,才創造了如今繁榮富強的中國。

  勇於鬥爭的精神,讓觀眾與電影表演共情。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勢劍拔弩張,電影的故事情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所以從一開始,電影的節奏是緊張刺激的,其中不乏緊湊的追趕、激烈的打鬥以及諜戰、游行示威和戰爭的場面,正是這些充滿熱血碰撞的場面,把風雲激蕩的1921年刻畫得淋漓極致,讓電影的張力大大加強,畫面強烈的壓迫感,使觀眾對歷史節點上的事件脫離書本的刻板印象,和電影情節一起鮮活的刻印在心中。電影中激烈的鬥爭場面,也向觀眾傳達了:革命從來都不是靠溫良恭儉讓取得勝利,流血和犧牲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必須倍加珍惜今日穩定、繁榮的中國,當代青年也更應志存高遠,砥礪奮進。

  100年前,李大釗先生曾寄語中國青年:“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茲砥柱中流之責任……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100年過去了,這樣的話語依然言猶在耳,激勵着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奮勇向前。由此可見,時間也許會改變時代的面貌,卻改變不了青春代表着力量和希望的底色。

  在今年的建黨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表達了對中國青年的深情寄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確,每個時代的青年,都需要承擔不一樣的歷史使命,不變的是那一份敢於擔當 、勇往直前的朝氣與活力。作為當代中國青年,我們也應該像《1921》的先行者一樣,大闊步走在時代前沿,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一份光,發一份熱。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