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上的來客》,是一部戰爭題材故事劇情片,圍繞1951年夏天邊防部隊在新疆薩裏爾高原鎮守邊疆、與匪特相互對峙的背景,加以真假古蘭丹姆與戰士阿米爾的情感關係作為懸念線,描繪出邊疆地區的軍民生活和驚險曲折的反特鬥爭場景。這部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的電影在經過50餘年的歲月洗禮,至今仍舊被人們津津樂道。是什麼因素讓這部電影經久不衰?而又有什麼內涵值得我們反覆品味?抱着這樣的疑問,我觀看了這部電影,並收集了相關資料,分析總結出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該部影片成功塑造出一系列立體豐富的人物形象。作為一部戰爭主題電影,該片在觀眾面前樹立了以楊排長足智多謀、阿米爾嚴遵紀律、一班長堅守崗位、卡拉善良勇敢等解放軍英雄形象,同時也有效表現出為愛情堅守的純潔姑娘古蘭丹姆,以及陰險兇狠、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匪特反派等人物形象。在呈現各人物性格特點時,編導則靈活運用對比、反襯等手法加以突出。例如,在特務古蘭丹姆屢次前往解放軍駐地刺探情報時,三班長用硬紀律説話耍態度,反倒不慎説出山上有崗哨的秘密;而一班長換位思考以理服人,成功勸説特務古蘭丹姆下山。一正一反的對比突出解放軍剛柔並濟,更顯英雄人物的剛中帶柔。而電影高潮片段演繹了楊排長和匪特頭目阿曼巴依兩人之間的對抗博弈,他們緊張的神態展現得非常充分,牽動着觀者的心。
達到如此效果,離不開導演對人物形象的準確把握,以及在演員選擇上的精益求精。據了解,為挑選扮演阿米爾和古蘭丹姆的演員,導演趙心水曾在新疆的大街小巷耗時數周尋找合適人選。當然,傳神的人物表現更不能忽略各演員的認真鑽研和揣摩,正是這些演員們將人物性格通過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生動又具體地展現在熒幕前。假扮成古蘭丹姆的女特務在刺探情報時眼珠滴溜轉,表情中總帶着掩飾和虛偽,給人不自然的感覺,這實則更加考驗反派人物演員的演技。
第二,該部影片成功地展現出濃郁的地域風情,和電影名形成自然呼應。在畫面上,影片中加入了叼羊騎馬、駱駝寫照、山區放羊、結親歌舞等元素,有助於觀者更好地融入情境。在聲音上,從背景音樂到插曲,電影裏的音樂元素大多運用到新疆特有的民間樂器都塔爾、熱瓦普、手鼓等的演奏,展現出新疆少數民族特有的風韻。在詞曲作者雷振邦、趙心水,演唱者李世榮、吳影、於淑榮等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電影中出現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懷念戰友》、《冰山上的雪蓮》、《帕米爾的雄鷹》等曲目旋律悠揚動聽、歌詞感人至深、聲色觸人心弦,這也不難理解這些作品為什麼能夠膾炙人口、傳唱至今。音樂的強烈渲染大大深化了視覺效果,增強了畫面感染力,二者的融合呈獻給觀者一場視聽盛宴,這也是其成為經典的一大因素。
第三,該部影片成功地運用伏筆鋪墊等文學創作手法,通過細節呈現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劇情。囿於當時的條件,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沒有過分突出對抗現場的槍林彈雨,或是説很難體現出戰鬥現場畫面的激烈,但是細膩的劇情設計抵消了畫面感不強的不足,各種懸疑到結束時豁然開朗,令人不得不佩服編導的智慧與用心。例如偽裝成奴僕的匪特頭目阿曼巴依,表面在幫助古蘭丹姆實則是利用她接近並解決掉解放軍,也是直到最後他露出真面目,才揭開卡拉的真正死因。同時,編導還善於利用獨具地方特色的象徵物作為線索,例如高原上的雪蓮、卡拉的熱瓦普琴,通過反覆出現強化形象,不僅增強藝術特色,還對劇情發展起到暗示、推進及呼應等作用。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不僅是一首優秀的作品,它在電影中還成為重要的劇情助推器。這首曲子在影片中出現了三遍,但效果各不一樣:樂曲第一遍在電影開始不久,即當戰士阿米爾得知古蘭丹姆結婚不由得陷入回憶時響起,女聲獨唱輔以男聲哼鳴更顯憂傷,為後續故事發展做背景交代與情感鋪墊;第二遍,楊排長讓阿米爾唱起歌以確認古蘭丹姆身份,阿米爾深情歌唱但不遠處的特務古蘭丹姆絲毫沒有反應,由此印證楊排長的判斷,情況出現反轉,劇情進一步深入;第三遍,當真古蘭丹姆出現在營地望著盛開的盆栽鮮花,思緒涌上心頭不禁放聲歌唱,一旁的戰士阿米爾聽到了歌聲一同咏唱時,男女主角在分別8年後的再度重逢,通過合唱的形式將劇情推向了高潮。這些聲形上的細節,無不暗示着劇情變化,給觀者信號。
第四,該部影片成功地傳遞出核心價值表達,其歷史文化價值一直延續至今。
這部影片映射出新疆解放初期各族人民在反分裂鬥爭中的不懈努力,以及解放軍對國土神聖不可侵犯的信仰而誓死保衛邊疆的信念。這對鞏固國防、加強邊疆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楊排長在取得勝利後澎湃激昂地説道“向天空放射3顆紅色照明彈,照亮我們祖國的山河!”更是體現出國泰民安的願望,以及守土有責的擔當。聯想當下局勢,國土完整、和平穩定亦是我們的夙願,這是時代的共鳴。
同時,這部影片對於民族團結給出很好詮釋,解放軍和高原地區少數民族的魚水之情得以充分展示:解放軍入鄉隨俗、愛護民眾,而塔吉克族人民擁護解放軍,積極為解放軍提供情報資訊。此外通過查閱背景資料,不難發現這部電影是由來自八個民族的電影工作者合作完成的:導演是漢族人,編劇是赫哲族人,風俗顧問來自塔吉克族,而演員隊伍則由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滿族、漢族等多民族人員組成。在大家的協同努力下,這部影片圓滿展現在觀者面前,其創作過程也反映出各民族間的友誼和團結,這種精神品質至今仍然值得稱頌。
再結合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來考慮,百姓文化生活遠不及現在豐富,思想觀念也相對保守。然而這部影片對於愛情的生動描寫顯然前衛,對於解放軍英勇犧牲的特寫也與主流價值有所衝突。通過資料了解到,當年製片廠在審核電影時曾提出兩點意見,一是《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可否去掉,二是作為英雄人物象徵的一班長可否不犧牲。面對可能受到處罰的風險,導演毅然決然地選擇不做調整,這才有了影片在情感上的完整表達。這歸功於崇尚美學、突破嘗試的導演,正是他的判斷和堅持,觀者才能在那個年代通過影片就能感受到愛情的純潔忠貞、堅韌不屈,才能體會到和平年代的幸福是由解放軍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最後還想提到的一點,即這部電影的成功,離不開每名成員的付出。不論是臺前的演員、還是負責統籌的導演,不論是現場的攝影、音效、美術、錄音、設計、照明、布景、繪景、化粧、道具、服裝、劇務,還是場後的編劇、曲作、剪接、場記、演奏、指揮、顧問,正是有這樣一群人的全身心投入,正是懷有這樣一份敬業精神,無愧於自己付出,不負於他人期待,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該影片會成為一部經典之作。而經典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