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尺度:論《共和國不會忘記》的悲劇意識 (團市委 李明尚)

日期:2021-11-03 10:33    來源:市直機關團工委

分享:
字號:        

  “歷史常常給予我們許多值得思索和玩味的東西。”導演翟俊傑在本片《導演藝術總結》中寫道。作為一部以“改革開放”為重要背景的電影,《共和國不會忘記》的創作面臨着多重審視,如此宏大的片名會以何種角度切入,又將代表誰的聲音,表達何種主題,這都是導演創作之初思慮着的問題。

  從成片中我們看到,導演在這種掙扎裏試圖摒棄宏大的敘事與全景的視角,而僅以“田耕”這一鋼鐵企業的領導者為切入,以充滿悲劇意識的書寫方式,展現特定的歷史轉型期,田耕等人的迷茫、掙扎與前仆後繼。雖然在內容上仍存在矛盾與缺憾之處,但全片通過營造“悲劇情境”,塑造“悲劇人物”,描摹“悲劇情感”等方式,傳遞出濃濃的悲劇意識,最終還是完成了對民族精神的思考以及歷史陣痛的情感彌合。本文就將從以下三個角度,拆論《共和國不會忘記》一片中悲劇意識的形成。

  一、歷史、理想與物質的困境交錯

  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經濟、文化乃至倫理規範都發生了劇烈變化。歷史的困境使得華鋼正經歷着轉型的陣痛,四千戶職工心灰意冷,工廠面臨分崩離析,官僚本位主義亟待解決,主人公田耕臨危受命,要帶領人們走出這種困境。

  影片的故事在畫外音中徐徐展開——“歷史告訴我們,科學使人受益無窮,而奇跡之後卻往往是一片空白。”生活於其中的人們,一方面要順應這種“奇跡”的劇變,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臨着與歷史錯位的失落與“空白”,這種複雜且龐大的敘事背景就構建了本片中的悲劇底色。所有的人物、情感、理想與關係都要在“空白”的歷史困境中反覆掙扎,卻又終將被新的時代洪流所淹沒。

  歷史的困境帶來物質的困境,同樣也是理想的困境。職工崔福林一心想要留在華鋼,為祖國的鋼鐵事業奮鬥終身,然而卻面臨着與妻兒四年的別離之苦,而慘澹的現實與物質的匱乏也讓他失去了追逐理想的話語。

  崔福林的理想正是四千戶華鋼職工的理想,也是上世紀80年代千萬工人們的理想。“這輩子,我只會打鐵”,但在慘澹的困境前,他們的“鐵水”卻只能熄滅。

  鋼鐵園背面的山坡上立滿了“華鋼建設者”的墓墳,崔福林離開華鋼的那天,在父親的碑前大聲痛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數的人們背井離鄉扛起建設的重任,而當時代更疊,跟不上改革步伐的人們卻只能再次踏上歸途,尋找新的家園,留下的只有失落的理想和身後那片煙雨濛濛。

  二、迷茫、犧牲、漂泊的人物命運

  在歷史、物質與理想的困境交錯下,本片還塑造了“迷茫”的田耕、“犧牲”的江靜雯與“漂泊”的藍雨濛等一系列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這些人物或因性格使然,或因歷史必然,或因巧合突然,始終無法逃脫個體命運的悲劇走向。

  主角田耕,並非改革片中典型式的英雄人物,他肩負使命,但卻手段霸道,甚至自私專制,擠走好友仲天文時連妻子都覺得他“狠”。而這樣一個為了華鋼大刀闊斧鞠躬盡瘁的人物,在本片中最終也未能留下輝煌的壯舉,因為他的“失誤”,華鋼欠下了3.5億美元的外債,只有靠後來人的不懈努力去償還。結尾處,他自嘲自己只是一個留下了罵名,一個欠下了同志情、兒女情、夫妻情的垂垂老人罷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像田耕這樣歷史的開拓者,無法在歷史中留名,雖以國家利益為一生追逐,但卻始終一無所獲,與他的固執相比,他的“迷茫”與“困惑”更加顯現,十分具有悲壯色彩。

  田耕的妻子江靜雯為了丈夫,割捨了自己的音樂夢,只有在靜默無人的空房間裏,只有在私予女兒的信件裏,她才能以一架舊鋼琴聊慰自己被犧牲的夢想。工程師藍雨濛因為老闆的專制,無法承認對同事馮璐的情感,而當他終於可以坦誠面對時,卻得知對方已訂婚的消息。

  人物的悲劇性,是電影悲劇意識的內核,電影中的人物或委曲求全,或負隅抵抗,但卻始終沒能逃脫掉宿命的囚牢。

  三、親情、友情與愛情的難以癒合

  難以癒合的親情,無法始終的友情,不能碰觸的愛情,片中充滿了複雜且悲劇的情感關係。

  女兒媛媛因為父親只顧“建設”不顧家庭的專制選擇不辭而別;仲天文被田耕有意設計,最終另覓他處;馮璐與藍雨濛的愛情也在搖擺與糾結中遺憾錯過。這些情感關係最終都指向失落,但我們也應注意到,這種失落並非只是一個結局的設定,用以表明悲劇的意味。它們最終都以充滿情緒的鏡頭或段落展現,加重了這些情感交織的複雜性和宿命感。長大的媛媛在機場受捧鮮花沉默地迎接老去的父親,仲天文在獨白中表達“我的老大哥,假使良心使我必須在其中做個選擇,我寧肯是個失敗者,真誠地祝願你是正確的”,藍雨濛真情地向愛人告白,但看到馮璐手上的訂婚戒指後,兩人只能用大口地吞咽西餐來埋藏心底的苦楚。片中種種情與愛的失落並非是由於情愛的消逝造成的,而是在愛而不可得,想卻不能達的自我犧牲中成全了“背景故事”的發生,歷史的尺度最終戰勝了道德的尺度,這樣的設計再次強化了本片的悲劇意識。

  某種程度上,《共和國不會忘記》並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但不可否認的是,本片突破了90年代以前改革片的窠臼,沒有只對改革路上“人人皆不會忘記”的偉大成就進行一味的重復,而是以充滿悲劇意識的書寫方式,將鏡頭對準了那些改革時期被時代的浪潮所湮沒的建設者們,以“共和國不會忘記”的全新視角,喚醒了我們對於歷史的覺察和反思,彌合了那些遺落在建設路上孤獨前行着的人們的鋼鐵之心。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