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義因改革而興、因開放而強。”在近日召開的“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順義區區長崔小浩介紹了順義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作為首都國際機場所在地,順義區以“兩區”建設為抓手,持續集聚國際化要素,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港産城”融合的首都現代化平原新城正在加快實現。
2024年以來,順義地區生産總值、工業總産值、固定資産投資等重點指標增速持續保持全市前列,區域經濟整體回升向好。上半年,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創營收1655億元,進出口總值突破800億元。
創新政策先行先試
清晨,一輛冷鏈運輸車裝載治療兒童軟骨病的藥品——伏索利肽,從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直達北京兒童醫院,經醫生開出藥品處方後,4歲的雙胞胎患者家長順利拿到治療用藥。這是全球首款治療兒童軟骨發育不全的罕見病藥品,目前暫未在國內上市。伏索利肽的成功引進,創造了國內未上市藥品進口審批和臨床應用的最短時間紀錄。
2023年底,天竺綜保區獲批建設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探索進口未在國內註冊上市的罕見病藥品,由特定醫療機構指導藥品使用。這一政策創新,讓罕見病患者實現了從“人等藥”到“藥等人”的轉變。截至目前,已有兩款罕見病藥品完成“保稅備貨、分次出區、臨床應用”。
推進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産品試點、開設進口生物製品檢驗綠色通道……一項項革新舉措,讓百姓受益良多。
崔小浩介紹,在近三年全市“兩區”建設成效評估中,順義區持續保持最佳的A類。“今年以來,我們深入落實全市服務業擴大開放2.0階段工作部署,‘兩區’新增入庫項目1014個,其中落地781個,均排名全市第一。”崔小浩説,目前已累計實現了41項政策突破,形成4個國家級複製推廣案例。
多項開創性政策催生增長活力。2024年上半年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企業實現營收1655億元、同比增長14%,進出口總值突破800億元、同比增長11.7%。
打造對外産業合作窗口
首都機場東南,成立僅三年多的中德産業園已聚集賓士、寶馬、博世、威樂等優質德企100余家,年産業規模400億元,成為中德中歐經濟技術雙嚮往來與創新合作的重要平臺。
坐落在順義區的北京中德經濟技術合作先行示範區,是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以“經濟技術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對德合作園區。據順義區副區長杜躍介紹,三年來,順義區充分發揮國家級對德合作園區、北京“兩區”、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國家産融合作試點城市、北京創新産業集群示範區等疊加優勢,開展政策改革設計,探索研發創新、産業扶持、市場准入、知識産權等領域的14項改革創新舉措與國際合作政策。
重點領域改革強化為企服務
開辦一家企業需要多長時間?在順義區政務服務大廳,僅需半天。大廳內,還設立了“兩區”、跨區跨省通辦、政策兌現、企業用戶空間等特色服務專區,85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在全國16地跨省通辦,3000余個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
順義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徐曉俊介紹,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順義區打出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推進落實1500余項改革舉措,實現了由減環節、減時間、減成本向數字化引領、協同化推進、場景化應用突破,助力各類經營主體更好更快發展。(王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