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9個設施平臺年底將進入科研狀態,在懷科研人員達2.3萬人 懷柔科學城“聚人氣、聚科研氣”態勢形成
“十三五”時期佈局的29個設施平臺年底將全部進入科研狀態;在懷科研人員達2.3萬人,産出重大科技成果227項;2024年將舉辦近百場次國際學術活動,參與交流人員將達到3萬餘人……
8月26日,在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懷柔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全面推進懷柔科學城統領“生態涵養、科技創新、會議休閒、影視文化”等功能要素融合發展的情況。
越來越有國際影響力
自2017年《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獲得國家部委批復以來,經過七年的努力,在央地協同、部市共建、院市合作的大力推動下,懷柔科學城“聚人氣、聚科研氣”態勢已經形成。
“今年,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進展備受大家關注。其中,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儲存環目前已全環貫通並進入聯調階段,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正在加快開展國家驗收。‘十四五’時期新佈局的人類器官生理病理模擬裝置等8個科學設施項目也已經陸續開工建設。”懷柔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區政府副區長(兼)蘭雄景表示。目前,懷柔已經佈局了37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其中“十三五”時期佈局的29個設施平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三分之二進入科研狀態,年底將全部進入科研狀態。
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基礎研究核心技術重大成果也正在競相涌現。堅持邊運作、邊産出、邊轉化,目前,懷柔科學城已累計産出“微型化三光子顯微鏡”等重大科技成果227項,科學城科研單位的13項成果摘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增強器出束等4項世界級科研創新成果在2024中關村論壇集中發佈。
2024年以來,類腦智慧和人工智慧倫理與安全等一批標誌性項目也實現了轉化。新設立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懷柔中心,將重點打造國家顛覆性技術轉化平臺和懷柔原創性技術加速平臺,以顛覆性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同時,懷柔科學城範圍內還成立了中國技術交易所懷柔科學城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建成64萬平方米城市客廳,打造18平方公里高端儀器感測器産業示範區,構建起與基礎研究相適應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體系。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懷柔科學城的科學設施正面向全球用戶開放共用,態勢良好,截至目前已有10個平臺實現開放運作,對外開放機時近90萬小時,國際影響力競爭力逐步增強。
“今年,我們還計劃舉辦近百場次國際學術活動,參與交流人員將達到3萬餘人。上個月落下帷幕的2024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吸引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余名科學家參加,其中包括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等眾多國際科學大獎得主,舉辦高水準學術報告500余場,吸引線上線下500余萬人參與。”蘭雄景表示。
打造科學家的“一生之城”
在懷科研人員中,有兩院院士77人、各領域外籍人才600餘人,懷柔科學城已初步形成全創新鏈條的人才梯隊。對此,懷柔正積極打造科學家的“一生之城”,加速佈局住房、交通、教育、醫療、商業等功能,“遠看是花園,近看是家園”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懷柔科學城城市客廳位於懷柔科學城起步區,周邊佈局科學設施平臺23個,是科學設施平臺和創新人才最密集的區域。2024年7月的夏夜傍晚,城市客廳裝點得像一座花園。鋼琴家陳薩和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近20位藝術家奏響經典曲目,為參與2024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的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一流專家學者、懷柔科學城高校院所科研人員等嘉賓帶來了一場消夏音樂會。2024年以來,已陸續有電影主題音樂會等活動在這裡“嘗鮮”舉辦。
吸引且留住人才,不僅要有高品質的城市生活空間,還要有優質的科技和産業平臺,宜居也要宜業。
懷柔正在統籌謀劃全區産業發展。堅持空間規劃與産業佈局同步,已經形成了以科學城核心區為“一核”,北房、楊宋、廟城為“三區”,科學城産業轉化示範區為“一點”的産業空間格局,打造了金隅興發科技園、機械研究總院懷柔科創基地等一批特色産業園區。
懷柔也在系統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優先發展科技服務業、發展戰略性基礎産業,打造生命科學和新能源新材料戰略性支柱産業生態。
同時,懷柔還在着力打響“懷柔服務”品牌。目前,正在實施優化營商環境三年提升行動,全區政務事項已100%實現“全程網辦”,國際人才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形成了“足不出村辦政務”等懷柔經驗。(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