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撤
7月29日至8月2日,受颱風“杜蘇芮”影響,北京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暴雨,全市主要河流洪水來勢快、量級大、峰值高,水利工程設施面臨嚴峻考驗。天災來襲不容喘息,預案如輪盤,在災難準備下場的霎那已堅定啟動,北京水務應急搶險在第一時間迅速展開。
雨後搶修
8月2日上午9時許,暴雨剛歇,北京石景山段龐村(新首鋼大橋南約250米)永定河蓮石湖跌水被沖毀,長度達180米,洶湧的水流不斷淘刷岸坡,直接威脅永定河左堤。
眾所周知,左堤護佑的正是北京中心城區。
情勢刻不容緩,北京市水務局立即派專家組趕赴現場。“行洪過程中,水流‘專挑’水利工程或沿程的薄弱部位向下游衝,在彎道凹岸等河床邊界變化顯著的河段會變得紊亂,此時水流會對水工建築底部進行侵蝕切割,業內叫作‘河床下切’,表面看起來水勢平穩,其實對底部的淘刷可能非常嚴重了。”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工設計分院教授級高工張敏秋表示,龐村段左堤作為永定河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老石堤基礎上經過幾度加固而成的,下切風險不斷考驗着河堤年代久遠的筋骨。
專家會商第一時間拿出方案:立即破除跌水堰分流,緩解淘刷風險,在左岸沖刷處灘地投放相對軟性的鉛絲石籠防護堤腳。
市級防汛物資庫緊急調運1950片鉛絲石籠,工程隊馬上進場,施工立即展開。“要吊放,不能拋放。”張敏秋介紹,吊放可能會耗費多一些時間,但拋放會對堤腳前戧産生損害。經過研判權衡,由上游三家店攔河閘抵住壓力,緊急調整下泄流量,為施工爭取時間。同時,作業、觀察同步進行,避免出現塌滑等二次風險。
8月6日17時,4天3夜接力搶險後,施工完畢,累計約破除900方、投放鉛絲石籠3300方,險情得到有效控制。
退水期戰險
雨中情勢緊急,退水期依舊危機四伏。
8月4日0時30分,北京市永定河管理處工程巡查人員發現,滯洪水庫退水閘下游堤坡出現約200平米滑塌。當時,退水閘正以3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向下游河道退水——這是工程建成以來歷史最大泄水量。險情發展極快,短短十分鐘之內,洪水已直接威脅到退水閘翼墻坡腳。
“塌陷會引發淘刷,威脅退水閘主體安全。”永定河管理處副主任韋怡冰説。管理處立即進行技術研判會商,結合預報的未來氣象條件,決定暫停退水並實施工程搶險。“下一場降雨之前,必須完成搶修。”韋怡冰説,誰也不能確認老天爺究竟給留了多少時間,這一“搶”只能爭分奪秒、全力以赴。
4支工程隊同時入場,人員分組施工,機械作業不停,經過39個小時晝夜不停歇地搶工,修復河道衝坑20000立方米、修復堤坡2195平方米,偌大的損毀面被石料牢牢箍住,搶險處置全部完成。退水閘恢復設計防洪能力,於8月5日17時許恢復泄水,永定河洪水按調度計劃安全宣泄。
“降雨過後,水工設施經過高水位浸泡,根基水分飽和,土體抗剪強度降低,隨着退水過程中水壓下降,極易發生滑坡、坍塌,出險幾率非常大。”北京市水務應急中心副主任朱金良表示,退水期複雜因素疊加,也是需要立即實施除險加固的重要原因。
本場強降雨引發市級直管水利工程出現若干處險情,北京市水務部門迅速組織開展應急搶險,並制定強降雨應急搶險工程方案編制的指導意見,下發到各水管單位、屬地部門,為搶險搶修提供關鍵技術指引。
截至目前,石景山段龐村險工、永定河燕化管架橋西側受損堤防以及大石河洄城段管涌等較為嚴重的險情點位已全部應急處置完畢。
暴雨過後的反思
隨着各受損點位的基本處置接近尾聲,本場暴雨的應急搶險工作告一段落,但防災救災工作卻遠未結束。接下來,擺在水務人面前的,是更加持久的基本恢復、全面提升,以及長遠發展。
為進一步掌握各水利工程設施的受災情況,對本次暴雨應對進行深度復盤,利用汛期降雨空窗期,北京市水務部門還第一時間開展水文、水情、水勢現場調查,以及雨後災情統計,對水庫、堤防、水工機電、河道、水文五大類水務設施受災情況逐一摸排。
“災情統計是災後重建和恢復提升的本底依據,也是長遠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朱金良表示,通過全面、客觀、準確的災統工作,深入分析成災原因,抓住自然向我們傳遞的“訊號”。
災害,往往是自然在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向人類“宣示主權”,迫使我們以沉重的代價進行反思。
“近年來,全球各地突破歷史極值的暴雨頻繁發生,無論是英國倫敦、美國紐約、南韓首爾都曾遭遇過極端暴雨洪澇災害事件,氣候變化以及城市化演進將逐漸讓超大型城市極端洪澇災害日趨常態化。”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防災減災研究所主管李永坤表示,面對這種越發普遍性的問題,以積極的態度科學完善應對之舉,打好“有準備的仗”將成為必然選擇。
“‘杜蘇芮’引發北京全市降雨總量接近43億立方米,超過官廳水庫總庫容,接近密雲水庫總庫容。”李永坤介紹,永定河作為暴雨中心區域,洪量大、峰值高,山區洪水與平原洪水疊加,給防禦帶來極大挑戰。但依靠堤防、水庫、水閘樞紐、蓄滯洪區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充分發揮滯洪、蓄洪、錯峰作用,有效調度洪水,基本實現了流域整體防洪排澇效益發揮。
不得不説,自然以其獨有的方式為我們過去的諸多實踐行為“打了分”“判了卷”,而且褒貶清晰、獎罰分明。
當前,北京正處於社會化防洪排澇建設關鍵階段,需要在韌性城市建設的框架下,持續推進預報預警、警戒水位、風險地圖等社會服務,增強社會應急能力。朱金良表示,經此“一役”,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應着眼河流與流域、上游與下游、山區與平原、市域與周邊,科學規劃統籌,同時提升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水準,以提高城市對洪澇風險災害的抵禦和恢復能力。
“必須認識到這也是一次具有警示意義的‘全景教學’,城市的韌性化需要切實的‘洪水教育’。”張敏秋表示,這種“教育”不僅要包括緊急狀態下的避險和自救,還需要深刻思考人類活動空間與水域生態空間的關係問題。“它提示我們,要始終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從一次次的人水衝突中復盤、反思,在城市發展規劃中,尊重包括水在內各種自然要素的‘存在權’,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題中之義。”張敏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