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十渡,拒馬河蜿蜒迂迴、穿山而過,宛如一條銀色玉帶與山峰映襯。曲流回轉,灣闊水深,青山野渡風韻如畫。
碧山翠水間,一座緬懷平西抗日英烈們的紀念館便坐落於此。館前巨石上鐫刻着“銘記國恥 發憤圖強”八個紅色大字,莊嚴肅穆;主體建築上由蕭克將軍親筆題寫的“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熠熠生輝。
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一個個質樸感人的故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動人瞬間,在這裡無聲講述着軍民同心抗戰的艱苦卓絕,匯聚起了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崢嶸歲月。
然而,受颱風“杜蘇芮”影響,兇猛雨勢下的拒馬河一改往日溫和恬靜,滔滔洪流裹挾着渾黃的泥沙滾滾而下。陳列着無數珍貴史料遺跡、承載着厚重歷史記憶的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被迫面對了這場突如其來的洪水。
而館長郭偉,就在如此危急時刻,帶領工作人員不顧危險、艱難守護、不知疲倦、爭分奪秒開展搶險自救工作,從淤泥中搶救出一件件寶貴文物,用雙手捧出了紅色傳承。
暴雨裏的堅守
7月29日上午,剛從山裏回到良鄉家中,還沒休息多久的郭偉接到了暴雨預警通知。作為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的館長,他沒有絲毫猶豫,立馬驅車趕回紀念館,部署執行應急預案,同時第一時間通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微信公眾號發佈閉館公告。
此時館裏除了他,還有另外6個工作人員,其中3位也是接到預警後匆忙趕回來的。他們決定在暴雨結束之前不回家,一起駐館值守,每隔四小時巡檢一次。烈士陵園值守人員也定時上報情況,發現問題隨時處置。
下午5點,十渡地區開始降雨。
雨遲遲不停,劈裏啪啦打在玻璃上。郭偉不敢掉以輕心,他和其他工作人員四處巡查,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漏雨、排水、電路,都是我們要排查的問題。尤其是漏雨,對館內展陳設施和文物的損毀是災難性的。”
7月30日,雨量增大。紀念館六樓頂週邊平臺的排水管堵塞,造成屋內頂部原電線管漏水,從六樓流到一樓,電梯井進水。郭偉帶着值班人員應急處置,從下午六點忙到夜間十點,直到將排水疏通、館內各層雨水清理乾淨。
這一夜,郭偉遲遲無法入睡。作為一名退役軍人,他深知平西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還原抗戰歷史、傳承紅色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方面,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革命教育作用。但也正因如此,他在感到使命無上光榮的同時,也深覺責任無比重大。
然而,即使當時的他已經提起萬分警惕,卻也無法預料,一場比“北京721特大暴雨”還要嚴重的洪水即將到來。
洪水中的保障
7月31日,天幕沉沉,暴雨瓢潑。紀念館外水位迅速上漲。九點五十分,通訊斷網,郭偉當機立斷,用紀念館接待站僅存的光纖網路,向上級撥打電話彙報了情況。
這是紀念館當天的最後一通電話,也是唯一一通電話。十點十分,全館斷電,紀念館與外界失去所有聯繫。
郭偉一邊帶領工作人員緊急處置館內各漏水點位,積極進行自救,一邊思考該如何得到雨情的更多資訊和上級的進一步指示。最後,他決定獨自冒雨前往十渡鎮政府了解情況。
在這裡他得知,如果水位持續上漲,鎮政府將轉移到紀念館進行臨時避險。於是他立即回館,開始部署臨時避難所人員安置和後勤保障等相關準備工作。
下午三點半,處於兩河交匯地帶的十渡鎮政府大院進水,當天在崗的60余名鎮政府基層幹部陸續遷至紀念館。
紀念館接待站的燕山職業學校工作人員同步迅速將糧食物資向紀念館轉移,駐防的25名公安和11名消防人員也將車輛轉移至紀念館樓後高位處。
下午四點,紀念館廣場開始進水並不斷上漲。郭偉敏銳地覺察到了危險,認為紀念館已不具備作為臨時避難所和政府指揮部的安全條件,便立即建議全體人員向後山陵園轉移。
在組織疏導館內一百餘人有序轉移後,郭偉疾步奔走,把紀念館、辦公樓所有門窗都鎖好,最後一個撤離。此時紀念館廣場的水位已經齊腰深。
水位仍不斷暴漲,十渡鎮域的很多橋梁在此刻被大水沖毀,橋臺坍塌。鎮政府決定向十渡火車站轉移,成立防洪抗汛臨時指揮部。
郭偉帶領紀念館6名員工和燕山職業學校9人主動為轉移人員斷後,他們來不及帶走任何個人物品,卻背好了紀念館所有僅存的饅頭花卷。
而之後的一夜一天,就是靠着這些饅頭花卷,和他們從泥地裏徒手刨出的瓶裝水、餅乾、速食麵,保障了火車站一百餘人最困難時期的伙食。
淤泥裏的搶救
洪水匯集涌入平西抗戰館。最高水位達到8米,紀念館水位3.7米,老戰士接待站水位5.5米。館內9000平米的建築設施被浸泡,紀念館一層展廳展陳文物損失慘重。
8月1日,洪水開始消退,郭偉立即帶領工作人員返回。紀念館一層到處是淤泥,大量展板掉了下來,滿目狼藉。慶幸的是,在轉移之前,郭偉把紀念館的三堂正門用大石板牢牢倚住,直到大水退去,大門也沒被衝開,館內的大部分展品沒有被大水沖走。
來不及悲傷或是猶豫,郭偉脫了鞋,淌着半米多深的淤泥進到館內。“必須馬上搶救文物!”這是此時他心裏唯一的念頭。
有的展櫃被洪水衝碎,紙質展品經過水泡泥埋後異常脆弱。為了更好保護展品,郭偉不顧淤泥裏混雜着碎玻璃、尖銳雜物,徒手刨着泥沙,一片一片摸尋,小心翼翼提取,放在塑膠包裏,雙手捧着移到室外。
對於沒有被衝壞的電動展櫃,他就趴在館內的泥塘裏,四處摸索找到電機電路,用拆下來的電動車電瓶進行通電開櫃。
在這個過程中,一名工作人員的手指不慎被碎玻璃劃傷,流血不止,郭偉的腳也被劃了幾釐米長的口子。但他們卻全然顧不得包紮清理,而是被眼前力挽狂瀾才終搶救而出的“寶物”攫住了所有心神:那是館內最重要的33件紙質展品,和12本孤存的書籍。
重建裏的初心
洪水侵襲後的紀念館,內外堆滿泥沙。室外廣場上泥沙深達1.8米,室內泥沙最高也近1米。
因為沒有乾淨的水源,郭偉帶着工作人員把消防管道裏僅存的清水全部用於清洗展品,後又進行風乾處理。
他們總共搶救出了抗戰館展廳被淹的珍貴抗戰物品125件。包括挺進軍司令員蕭克寫給黨中央的平西團以上幹部名單、冀東軍區司令員李運昌寫給挺進軍司令員蕭克的信件等。
這些珍貴的史料遺跡,有一部分是郭偉跨省遠赴平西所轄十二縣深入史料挖掘,持續開展實地走訪活動徵集而來的。它們曾經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着平西軍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波瀾壯闊的抗戰鬥爭史,也讓紀念館成為首都北京紅色宣傳教育陣地上的一張閃亮名片。
在北海艦隊的軍旅生涯,塑造了郭偉不怕吃苦、精益求精、令行禁止的軍人作風,也培養了他的家國情懷和為民初心。
而在紀念館當館長的這幾年,更讓他堅定了弘揚抗戰精神、講好紅色故事的使命擔當。“抗戰館內的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張圖片都在提示我們‘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我們只有在紅色記憶中不斷汲取前行力量,才能進一步激蕩起建功新時代的不竭動力。”
談及紀念館災後恢復重建,郭偉思考了幾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洪水退去了,但紀念館還在、文物還在,我們這群紅色文化工作者還在、偉大的抗戰精神也還在。只要我們初心不改,紅色血脈就將世代賡續,紅色基因就將接續傳承。烈士豐碑永駐處,英烈精神永長存。”郭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