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風雨同心護家園——基層幹部群眾防汛抗洪救災綜述
風雨同舟,攜手同行。
入汛以來,各地基層幹部在防汛抗洪救災一線挑重擔、當先鋒、打頭陣,做人民群眾的“主心骨”。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抗洪救災、恢復生産生活秩序、加速災後重建中。幹群團結一心、迎難而上,共同構築起防汛救災、守護家園的堅固防線。
8月1日凌晨2時,國家防總正式啟用“大清河東淀蓄滯洪區”。天津市西青區第六埠村地處大清河、子牙河和獨流減河交匯處,村子一部分正位於東淀蓄滯洪區內。
“要在3日中午12點前全部轉移完畢。”接到指令後,村黨委書記郝慶水和100多名黨員、幹部、志願者立即忙碌起來。走村入戶做工作、轉移安置群眾、巡查河堤、加固堤壩……一系列工作緊鑼密鼓鋪展開來。
“任務越重越不能倒下,群眾安全大於天!”2日下午,蓄滯洪區內的全體人員167人全部提前完成轉移安置後,郝慶水又投入到修築子堤的工作中。
“寧可十防九空,不可萬一失防。”
抗洪救災一線,廣大基層幹部時刻牢記使命,關鍵時候果斷撤離轉移危險地帶群眾,確保應轉盡轉、應轉早轉。
7月底,滹沱河饒陽段水位不斷上漲,河北衡水饒陽縣的黨員、幹部、志願者齊心協力,運物資、備砂石、排險情、轉移群眾,護衛居民安危;
7月29日,河北石家莊讚皇縣暴雨如注,西陳家莊村黨支部書記王俊輝與村幹部一起,不到1小時,成功轉移了30多名危險地帶的村民;
7月30日,安徽潛山啟動防汛Ⅱ級應急響應,基層幹部果斷開展險情排查,並對危險區域人員做到應轉早轉、應轉盡轉,僅當天就轉移人員252戶597人;
……
暴雨和洪水過後,如何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尤為關鍵。
“來,您把盒飯拿好,這還有饅頭。”8月9日17時許,在黑龍江省五常市時代中學安置點,五常市鐵路學校校長張曉紅正帶着學校教師為群眾發放晚餐,盒飯從保溫箱中拿出來交到群眾手中時,還帶着熱乎氣兒。五常市沙河子鎮大櫃村村民王洪芹説:“這裡吃住有保障,水果牛奶都給發,就等着水退了回家。”
積極協調場地集中安置受災群眾、及時調配保證基本生活物資充足、組織消殺周邊環境防止疫病傳染……一項項具體舉措,只為保障好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
災難面前,凝心聚力,共克時艱。
8月3日,被啟用為物資轉運中心的北京市門頭溝區京師實驗中學內,老師和同學聞訊趕來,幫忙搬運物資,並在物資上寫下愛心祝福,給災區群眾送去溫暖。
8月7日,在吉林舒蘭開原鎮四滴村,舒蘭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消殺人員扛着近40斤重的水箱挨家挨戶仔細消殺。村民拿出自家發電機,為消殺人員抽取水源,大大節省了換水時間。
隨着洪水消退,災區恢復生産生活工作迅速展開。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作出部署,“抓緊搶修交通、通訊、電力等受損基礎設施”“最大程度減少農業損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加快推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共設施恢復重建”。
“電來了,自來水通了,通信恢復了。”連日來,黑龍江省受災林區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按下“加速鍵”,一個個好消息接連傳來。
龍江森工集團柴河林業局有限公司退休職工扈振祥開着自家拖拉機,與大家一起參與災後重建工作。他們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搶修志願隊伍,自帶工具,幫助修復水毀道路、破損房屋等。“別看我上了歲數,但幹起活來不比小夥子差,為了儘快恢復正常生活,大家一起加油幹。”扈振祥説。
不少受災地區一方面組織科技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一方面引導農民加強田間管理,以真招實措降低農業損失。
吉林省榆樹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何亞榮最近一直忙碌在田間地頭。“當前農作物生長正處於關鍵期,建議根據田間倒伏情況分類管理……”何亞榮仔細查看,悉心指導農民進行災後玉米田間管理,盡可能降低災害損失。
位於太行山區的河北易縣紫荊關鎮,不少農民在被沖毀的農田上陸續完成了秋季菜的補種。白家莊村村民張鳳英説,近期她在農田中撒上了白菜籽,11月的時候白菜就會成熟,“生活總得往前看”。
開學季到來,走進河北衡水饒陽縣西草蘆村村委會,只見6名學生正在這裡上課學習。村黨支部書記王海湖告訴記者,他和村幹部早早收拾好了房間,把村委會變成臨時校園,全力保障學生複學。
據教育部統計,本次汛情共造成8省(市)共計3200余所學校不同程度受損,目前,大部分學校已完成修復重建原址開學,少數學校通過轉移安置,確保全部受災學校學生如期線下開學。
隨着各項舉措不斷落實,廣大幹群正齊心協力重建家園,加快恢復生産生活。(嚴賦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