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項目
原標題:主汛期之下,本報記者探訪房山十渡消防救援站 厲兵秣馬,防汛的弦時刻緊繃
8月3日上午10時,一條暴雨藍色預警資訊在手機上彈窗,楊成龍心頭一緊。北京進入“七下八上”主汛期後暴雨頻發,作為房山十渡消防救援站的副站長,楊成龍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2023年的洪災。2023年這時候,楊成龍和隊友奮戰抗洪一線,營救群眾,但他們的“家”——消防站卻被大水所淹,一樓涌入一米多深的淤泥。時隔一年,十渡消防救援站恢復得怎麼樣?正值汛期,他們又是怎麼防汛備勤的呢?
十渡消防救援站的隊員們為汛期做準備。(甘南 攝)
“小”消防站曾遇嚴峻考驗
十渡消防救援站不大。一個小院,一座二層小樓,兩輛消防車,15名消防員,靜靜地守在拒馬河畔,五渡橋側。
十渡消防救援站的“年紀”不大,2022年建成,站齡才兩歲多。就是這樣一座“小型”又“年輕”的消防站,在2023年7月底,遭遇了一場嚴峻考驗。
地勢低,而拒馬河就在跟前,河水一旦暴漲,消防站極易被淹。2023年7月30日,汛情嚴峻,消防站全體人員分為兩個車組,緊急撤離。“一方面是為避險,另一方面將車輛帶出去,也方便就地開展救援。”楊成龍説。
暴雨洪水中,兩組人馬絲毫沒考慮個人安危,協助政府工作人員開展河道巡查、勸阻警戒、人員轉移等工作。他們為滯留的50人老年旅游團取藥送藥,跋山涉水尋找失聯的60人公司團建隊伍和30人的兒童夏令營……
重新入駐時不時“修修補補”
十渡消防救援站雖小,但十分乾淨整潔,如今已難尋洪水肆虐過的痕跡,而回到2023年8月6日,站內外卻是另一番景象。
消防員趙開強説,洪水退去後,在外輾轉8天的他們回到“家”,看到的是倒塌的院墻和塞滿一樓的淤泥。
那些天,消防員的任務就是清淤,每天早上開始清運,晚上回到臨時安置點睡覺。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9月中旬,直至連消防站各種管道內的泥沙也被清理得一乾二淨。
好在消防站的主體建築沒有受損,重新入駐後,雖然還時不時“修修補補”,但站內又充滿了小夥子們生活和訓練的氣息。工作之餘,楊成龍和隊友時不時復盤2023年的防汛救災,“有反思才有進步嘛。”
楊成龍最先想到,消防員救災首先要確保自己安全,只有自己安全,才能營救群眾。消防員黃博欣則認為,衛星電話等設備的缺乏,導致資訊傳達不暢。
防汛備勤的弦要繃緊
消防員提到的不足都得以改進。
目前,十渡消防救援站已配備一台衛星電話、三台柴油發電機,電台達到10部。此外,消防站還儲存着300多套救生衣,以及繩索、雨衣、雨鞋和頭燈等防汛物資。
“像發電機,因為消防站地勢低,我們把其中一台放在鎮政府、兩台放在了應急保障中心。”楊成龍來到消防車前,指着車頂説,這幾天暴雨預警頻發,衝鋒舟需要裝備在車頂。他又來到駕駛室,“電台和衛星電話等通信設備我們也隨車攜帶,備用電池都充滿了電,一旦汛情轉急,人車隨時都能轉移。防汛備勤的弦要繃緊。”(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