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項目
門頭溝區妙峰山民族學校的教室暑假前就已完成汛期避難場所的轉換。
行軍床、充氣床、棉被……北京2024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已告一段落,門頭溝區妙峰山民族學校裏的防汛物資依舊儲備充足、擺放有序。作為避難場所,該校在2024年7月24日和7月30日的兩場大雨中,分別臨時安置了52名、40名村民,發揮校園“安全島”的作用。
“在去年的暴雨中,學校在斷水斷電和通信中斷的情況下,利用校內教室、會議室等,共安置受災群眾1112人次,學校成為臨時避災場所和防汛抗洪救災人員駐地。”妙峰山民族學校安保幹部宋朝輝説。
在恢復重建中,門頭溝區在該校建設“安全島”,完善了應急物資裝備。如今在教學樓的門口,擺放着儲水箱、移動衛生間、應急移動電站。步入樓內,教室的名牌有點“特別”——根據平急兩用不同需求,學校將所有教室、辦公室的名牌製作為雙面名牌,一張“一年級一班”的名牌,反過來就變為“應急安置室一”。宋朝輝介紹,應急時18間教室將變為應急安置室,總務處是應急保障部,安全教育實踐教室是應急醫療處置室。“考慮到暑期正值北京主汛期,暑假前,我們將桌椅集中擺放到墻邊,把空間騰出來,應急轉換時速度會快很多。”宋朝輝説。
妙峰山民族學校只是門頭溝區探索建立平急兩用校園“安全島”的一個試點。目前,區應急管理局正聯合教委等部門研究和制定“安全島”建設標準。未來,在門頭溝山區,每個鎮街將建設至少1個校園“安全島”,應對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災害。沿永定河的校園“安全島”還有望串聯起來,形成資源共用的“島鏈”。
校園“安全島”等臨時避難場所,還納入門頭溝區2024年試運作的“京西哨兵”應急指揮系統。系統設有“應急資源一張圖”,積水點位、滑坡區、避難場所等點位清晰可見,不僅有避難場所基本資訊、物資詳情,附近可調用的物資裝備、應急隊伍等也十分明確。
門頭溝區應急管理局應急管理科科長樸新宇説,強降雨來臨時,各鎮街應轉移的戶數、人數、行動不便人員數、責任人資訊等均納入系統裏的“指揮一張圖”,在一個系統裏統籌調度,力爭突發情況下把村民轉移得快、安置得好。(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