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勘院復盤總結汛期地質災害應對工作

日期:2023-09-15 10:26    來源: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

分享:
字號:        
  • 封面
  • 封面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部署要求,市地勘院對汛期地質災害應對工作進行復盤,總結工作實例經驗和啟示,為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應急技術綜合支撐能力奠定了基礎。

市地勘院復盤總結汛期地質災害應對工作

  強化應急響應

  優化應急工作體系

  工作實例:面對北京強降雨災害,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委主要領導帶頭靠前指揮,密集調度部署;委領導班子成員主動下沉一線,確保政令暢通、快速響應。市地勘院認真落實上級防汛調度會議精神,向“險”而行,堅決扛起防汛救災責任,立即啟動應急指揮機制,統籌全院專業技術力量,發揮院屬各單位協同聯動效應,確保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預警資訊製作報送能夠及時、高效、有序開展。分重點、分層次開展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搶抓雨前關鍵期,紮實做好強降雨應對準備;強化雨中科學防禦期,及時開展風險研判及監測預警;嚴防雨後高發期,全面排查地質災害風險。

  經驗啟示:未雨綢繆,完善平時防治戰時應急工作體系。壓緊壓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把防範地質災害這根弦係牢繃緊,切實加強技術、人才、裝備儲備,加強極端條件應急演練,紮實做好平時防護、戰時應急各項工作。

  強化隱患排查

  拓寬調查深度廣度

  工作實例:7月29日至8月16日,市地勘院共派出638組1437人次全力保障10個山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工作,累計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3900余處,編寫完成區級應急排查報告和市級應急排查報告,為委指揮決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經驗啟示:一是在長期實踐中全市形成了多級聯動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體系,突發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基礎紮實,應急調查隊伍響應迅速高效,為短時間內高效應對本次強降雨造成的全市群發性地質災害提供了紮實的技術和能力保障。二是開展地質災害專項調查評價,摸清災害風險底數。由於突發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和複雜性,排查階段的調查精細度難以支撐精準預警研判的需求,需要適時開展地質災害專項調查評價,進一步摸清災害風險底數,為經濟建設、環境治理、防災減災等工作提供依據。

  強化風險研判

  提升監測預警精度

  工作實例:持續動態監測、及時研判預警、強化報送,分類分級,實時提示,構建“人防+技防”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充分發揮突發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智慧化監測作用,布設於溝道上游泥石流形成區的雨量站由於採用行動通訊和北斗衛星雙路傳輸數據,數據傳輸穩定,避免了氣象雨量站因通信中斷造成的數據缺失,與氣象部門的雨量設備互為補充,為風險預判、監測預警和復盤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精準施策提出了144條泥石流重點防範溝,有效指導群眾避險轉移。經與市氣象局嚴密會商,共製作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産品9期、山區道路沿線崩塌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産品6期,針對泥石流溝發佈360余次預警提醒,為政府領導決策及預警響應提供了科技支撐。

  經驗啟示:完善城市地質感知體系,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完善物聯網,科學布設數據採集設備,全面提升數據採集設備針對性、有效性,突出地質要素的全域動態變化感知能力;加強專業監測裝備配備,提升應急保障能力;提升野外工作裝備水準,讓野外調查數據能實時傳輸到應急指揮系統,使應急調查工作真正做到及時、高效;持續推進預警模型深化調整,依據此次降雨過後泥石流發育情況,總結規律,校核模型參數和預警閾值,為全力應對地質災害做好準備。同時根據專項調查成果,利用已有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對房山、門頭溝和昌平災後重建村落,開展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的優化和補充建設,並向搬遷群眾提供監測資訊服務,以便採取有效措施保護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強化科技賦能

  助力搶險與災後重建

利用無人機獲取地質災害遙感影像

利用無人機獲取地質災害遙感影像

  工作實例:以地質科技賦能搶險救援,應用無人機和遙感解譯技術開展山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利用市測繪院提供的北京三號衛星影像,解譯完成房山西部、門頭溝西部1400平方公里影像覆蓋區內崩塌滑坡等災情險情,編制救援通道安全消隱應急圖,對打通救援通道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昌平區流村鎮6個重點受災村莊航空攝影測量數據、房山和門頭溝東部等區1600平方公里的吉林一號衛星數據持續解譯,成果圖件及時提供野外各應急調查分隊及相關分局使用。

  經驗啟示:開展地質災害遙感數據獲取及調查監測,強化地質災害規律分析,提升災害應急調查和快速智慧識別能力。持續積累的遙感數據,對於地質災害長時序回溯分析和預測預警具有重要價值。遙感數據快速處理、解譯和分發能力,能夠保證應急監測成果第一時間到達救災一線,為地質災害防治主管部門及時掌握地質災害發生情況提供重要依據。面對海量遙感數據處理分析以及北京地區災害規模相對較小、形變數低,但危害性和社會影響較大的特點,遙感識別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向産業化、精準化、智慧化方向推進,及時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強化協同聯動

  資源共商共建共用

  工作實例:落實委統一部署,加強三院聯合,市地勘院與規劃院、測繪院協同配合,提供雨量站點監測降雨數據、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圖件、泥石流分佈圖等,為支撐地質災害調查和災後重建發揮重要作用。強化數據融合共用能力,與各區分局、氣象、水務、交通等部門協同聯動,為預警、臨災轉移、打通生命通道等決策提供重要支撐。

  經驗啟示:一是協調聯動,加快建立共商共建共用合作機制。加強委、院、分局之間工作的銜接,推動防災減災工作一體化建設,強化與主管部門數據、資訊的溝通、彙報,進一步完善協調、反饋機制,切實提升工作實效。加強與規劃院、測繪院的對接、優勢互補,鞏固“三院”聯動、互為支撐的發展格局。加強與地調局和津冀地勘部門的交流與協同,在地質調查、生態保護、災害防治等工作中加強合作,系統謀劃推動協同發展再上臺階。二是整合資源,加快推進資訊平臺的互聯互通。在加快城市地質數字化、智慧化水準的同時,充分整合現有數據資源、網路資源和信息化系統,優化完善信息化應用體系和業務流程,建立健全數據治理機制和統一數據標準體系,實現地質關鍵資訊與市委市政府管理平臺的互聯互通,為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支撐。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