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自 (1)
原標題:北京三區受災學校老師:和孩子們共同續寫“重啟”的故事
9月10日,北京27萬餘名教師迎來第39個教師節。對於門頭溝區、房山區、昌平區3個受災地區275所學校的老師們來説,2023年的教師節有點特別:昔日美好的校園在140年一遇的暴雨中受到不同程度損毀。如今,在重建或借址的“新家”裏,他們用堅守和奉獻撫慰着孩子,和孩子們共同續寫着以“重啟”為主題的感人故事。
“鑿墻”校長:為學生傳遞向上的力量
“住進學校的安置點,我主動做了很多事:幫助校長搬運物資,給直升機畫點位,夜晚值守校園……大人們每天都奮戰在抗洪搶險一線,我也要主動為他們分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新學期開學,門頭溝區王平中學初三1班的班會上,學生王紹迪向全班講述了自己在安置點志願服務的經歷。
講臺上,小夥子陽光的笑容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人。講台下,王平中學校長高連朝為他豎起大拇指:“紹迪同學的分享讓我回想起那些日日夜夜,他忙碌的身影,感動着我,讓我感到驕傲。”
眼下,生機勃勃、書聲瑯瑯的校園,一個月前還是另一番景象。一場強降雨,讓學校教學樓、宿舍、食堂都滲了水,天花板吊頂脫落;學校花園陷下一個大坑;圍墻也有不同程度的塌陷……
高連朝忘不了7月31日那一天。“洪水突然來襲,沒過校門口,水深齊腰,隔着馬路的受災村民無法進入學校避難。”高連朝當機立斷借來工具,將學校西側的圍墻鑿開一個大洞,剪斷了防護鐵絲網,帶領教師和村幹部,將村民帶到校園東側的宿舍樓內,通過鑿開的洞,往返20多趟將82名村民運送進學校,臨時安置在學生宿舍。
一次次往返學校操場的破墻和宿舍之間,高連朝的拖鞋被沖掉了,腳也被磨破了,雨水混着汗水濕透了衣服……面對來勢洶洶的洪水,學校成為了村民避險求生的“安全島”。如今再回憶起那段經歷,他輕描淡寫地説:“災難突然來臨,我什麼都沒考慮!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
救援部隊進駐學校後,全力搶修道路,8月6日晚,學校恢復了通水通電。村民全部轉移到集中安置點後,高連朝又帶領幹部教師與救援部隊一起,清理生活垃圾,進行校園環境消殺,為正常開學做準備。“我們組織幹部、年級主任、班主任給每名學生打電話,確認家裏是否安全、孩子能否按時返校。”高連朝説,隨着校園重建、校門口的道路陸續修復,臨近開學,公交線路通到了校門口,“經過統計,還有十幾名學生因為交通問題不能返校。區教委給我們協調了一輛公交專線,由老師親自把孩子接回來,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如期開學。”
開學後,高連朝依舊忙碌,每天,他都要到每個班的課堂上、操場上,了解學生們學習生活的狀態,和老師們交流。初一年級有一名“不愛説話”的女生,他格外上心。“孩子剛剛升入新學校,不願意和老師同學們交流,做什麼事都低着頭。”高連朝説,開學後的這幾天裏,他和班主任一起耐心地引導孩子,慢慢地,女孩在班級裏主動開口説話了,操場上運動時也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僅僅幾天時間,孩子就有很大的變化,她説老師們就像爸爸媽媽一樣好,自己要大膽面對每一個人。”看到女孩媽媽的反饋,高連朝的心裏暖暖的。
如今,鑿開的圍墻已經被重新修復,但高連朝的故事,又通過師生們的講述,在慶祝教師節活動中,迴響在校園裏。他説:“風雨同舟、守望相助,希望我的故事能夠激勵孩子們,懂得感恩、珍愛生命,為家園重建貢獻青春力量。”
特教老師:只為看到學生們的笑臉
開學後,昌平區特殊兒童教育學校黨支部副書記張麗明白天的時間幾乎都紮在了課堂裏。在課上,她細心地觀察着學生們的表情狀態、行為表現。看著她的“寶貝們”如往常一樣地上課、康復、訓練,在新校園裏露出了一張張笑臉,張麗明稍稍放了心。
時間拉回到一個多月前。7月底,北京市氣象局的一次次暴雨預警,讓張麗明和同事們提前結束了暑假,老師們輪流值守在學校的流村校區和南口校區,確保降雨期間學校的財産和建築安全。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場降雨竟讓美麗的流村校區變成了一片汪洋。洪水退去後,校園裏一片狼藉,地上的淤泥最厚的達70釐米。心疼不已的張麗明與同事們一次次衝進校園,搶救出了檔案、桌椅等珍貴物資。“有的女老師比較瘦小,前腳剛踏進泥裏,後腳本想使勁邁步,結果就直接趴倒在泥裏。”張麗明自嘲屬於“體格子大的”,但是那幾天忙完了回到家,大腿根疼得讓她直吸氣。最終,校園還是在部隊官兵的幫助下完成了清淤,“淤泥足足運了200多卡車才運完。”雖然完成了清淤,然而,張麗明和老師們心裏都清楚,這個滿目瘡痍的校區不可能在一個月後迎接學生返校。
8月8日,經過多方協調,昌平區教委確定將流村中心南流小學作為流村校區的新校址。然而,趕到新校園後,叢生的雜草、脫落的墻皮、破敗的景象讓張麗明倍感壓力:在20多天的時間裏,將這所荒廢已久的校園改造為符合特教兒童需求的樂園,難度可想而知。
常規的改造不難,難的是要實現針對特殊兒童的特殊設計。比如,新校址空間有限,學校只能將以往的多感官、語言、運動的三間專業康復教室合併為一個。為此,張麗明沒少花心思。最終,她巧妙地用移動的推車代替了之前固定的櫃子:當學生進行語言康復訓練時,老師將相關的設備放置在小推車上;當學生進行運動康復訓練時,再將小車推走,為學生騰出充足的空間。在該校就讀的很多孩子存在肢體障礙,動作能力偏弱,發生意外的幾率大於普通兒童,為此,老師們也都提前做好了準備。如今的校園裏,處處都藏着老師們的貼心:室外環境都鋪了人工草皮,室內都做了軟包,所有地方都加裝了無障礙扶手……為了讓孩子們提前適應環境,學校在開學前兩天邀請家長和學生入校。看著舒適的校園環境,很多家長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家長們本來以為我們只是隨便找個地方過渡下,沒想到我們一點兒都沒湊合。”張麗明爽朗的聲音裏透着自豪。
以此次遷址改造為契機,昌平區將規劃建設一所標準化特教學校,預計11月初竣工交付使用。最近,張麗明又為這事兒忙活了起來,她依然承擔起最核心的專業康復教室的設計工作。在她的設想裏,空間大了,專業教室的設置也可以更豐富一些,“我希望我的一點兒努力,能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康復和幫助。”
暖心幼教:“搶回憶”裝點溫馨新家
“太好了!我最喜歡這個玩具了!”新學期課後活動上,琉璃河鎮中心幼兒園大二班的孩子們與班主任穆春靜合作拼接玩具軌道、搭建圍欄,一起將小球放在起點,經歷重重“關卡”後,小球最終到達終點。這是孩子們最熟悉的玩具,也是穆春靜送給他們的一份特殊的開學禮物。
受此前強降雨影響,幼兒園基礎設施受損嚴重,該校將師生分流到兩所分園,確保全部師生如期開學。為幫助孩子們儘快適應新環境,穆春靜在暴雨停歇後,回到滿是泥濘的舊教室,將照片、玩具、圖書等“回憶”從洪水中“搶”回來,布設溫馨的新家。
大二班的20名學生,穆春靜帶了兩年。“他們性格不同,喜好各異,需要照顧的側重點也不一樣。”穆春靜説,兩年來,她逐漸熟悉每個孩子的個人和家庭情況,因此在暴雨來襲當晚,她第一時間撥通了5位家長的電話,“孩子們正在放暑假,這5個家庭住在受災比較嚴重的地區,我一個一個撥電話,就想知道他們是不是安全。”
電話那頭,5歲半的小博聲音明顯有些緊張,他隨父母連夜轉移到了安置點。“為了緩解他的不安焦慮,我一邊聊天,一邊引導他觀察身邊美好的一面,比如問問他穿的救生衣和平時的衣服有什麼不一樣,勇敢的消防員叔叔是怎麼解救他們脫離危險的……”就這樣,他們約定每天睡前一通電話,一直陪伴到小博重新回到家的那天。
開學前,穆春靜接到幼兒園因暴雨受災嚴重、需要借址開學的消息,心裏生出一個念頭——“家園可以重新修建,但孩子們的回憶不能丟”。於是她回到仍被洪水浸泡的幼兒園,“積水足足有膝蓋一般高,地上滿是泥,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她説,自己摸索着來到被淹的櫃子旁,從最上方的格子裏抱出一盒“回憶”,裏面有孩子們熟悉的玩具、常讀的圖書,和一個相冊,照片記錄了兩年的在園時光。如今,這些回憶經過清理、消毒、晾曬等處理後,被安放在了溫馨的新教室中,幫助孩子們儘早適應新環境。
9月10日,穆春靜迎來了自己的第十個教師節。像往年一樣,她與孩子們一起,在手工製作、歌舞表演等主題活動中度過意義非凡的一天。2023年,她還有一個特別的心願:“希望帶孩子們早日回到熟悉的家園。”(李祺瑤 牛偉坤 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