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
原標題:洪水過後,他帶領村民搭起一座橋
見到魏玉輝的那天,他剛從重建現場回來,這是他一個月來第一次回家。作為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派駐門頭溝區清水鎮椴木溝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他原本的回家時間是一週一次。
魏玉輝皮膚黝黑,胳膊露出的皮膚比常人黑好多。“橋已經架起來了,外面的東西能運進來,重建工作就快了。”魏玉輝説。
建橋,是椴木溝新村村民災後最關心的。椴木溝新村依山而建,東南西三側全都是山,北側是清水河,一座百餘米長的漫水橋連接了村子和河對面的109國道。村民用水,也是將對面村子的水通過橋下水管引到村內水塔。村民想出村,這座小橋是必經之路。
7月30日,洪水衝來,黃色的泥水瞬間吞噬了橋面。村民發現橋沒了急得團團轉。“放心啊,肯定能修好。”魏玉輝安慰大家,實際他心裏比誰都急,“我們村還有4個癱瘓在床的老人,一個8個月的孕婦。橋這麼一毀,他們要是出事了咋辦?”
8月2日,水還沒退,魏玉輝和村書記就蹚水到鎮裏彙報情況。但當時全區洪災嚴重,修橋這件事,鎮裏也顧不上。
只有自己想辦法了。魏玉輝和村書記商議,在老橋基旁邊重新鋪設管道,先搭個臨時橋。二人兵分兩路,一個負責與河北接洽涵管,一個在村內保證村民生活。
魏玉輝帶着村子裏的100多人,在村頭的工區搭建了一個臨時飯堂,燒火做飯。魏玉輝前腳扛着掃把清淤,後腳就掌起了勺。他辦事利落,又喜歡和村民嘮家常,“大鍋飯”很快冒出熱氣,村民們也都被他逗樂了。
8月7日,12根涵管從河北送來。“來吧,咱們鋪上!”魏玉輝帶頭,和國道109新線高速公路項目第十工區的工人們一起鋪完了涵管。這時,他發現一個大問題,涵管的寬度和排水管道都達不到要求,即使是臨時橋,這個尺寸也依然不夠格。村兩委決定,再加12根。
8月8日,魏玉輝在日記裏寫道:這是最忙的一天。
早上6點剛過,魏玉輝就蹚着沒到大腿的水,到河對面接新加的涵管。然而等了近1個小時,運送涵管的車輛遲遲沒來。“村裏的通信還沒有完全恢復,是不是迷路了?”想到這裡,魏玉輝又往山裏走了8公里,找到正在問路的司機。
涵管順利到達,為村裏道路清淤的解放軍戰士們也即將來村。魏玉輝趕着去迎接,結果水太急,直接沖走了他的一隻拖鞋。河道裏的石子分外硌腳,魏玉輝只能齜牙咧嘴地走過去。“把另一隻也丟了算了。”同事勸他。“進村時候買的,新着呢,不捨得。”説着他找來塑膠袋,把剩下的那只拖鞋當寶貝一樣包了起來。
下午5點,臨時橋建好了,清淤也完成了。村民自發歡送解放軍,看著他們從臨時橋上大步走出。魏玉輝底氣十足地跟村民説,“解放軍走過的橋,你們就放心吧!”
8月9日,速食麵、礦泉水、餅乾等生活物資從橋上送進了村;8月10日,水管臨時在橋邊搭了起來,滿載物資的兩輛皮卡車和一輛單排貨車也進來了。椴木溝新村一點點恢復起來。
“重建總是要有過程的,未來臨時橋肯定會下崗,還會有更結實的正式橋。”在家短暫歇歇腳,魏玉輝又回到了緊張的災後重建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