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參加北京冬奧會的攝影記者們尋找最佳拍攝位置的段學鋒 “初心和使命要用腳步和堅守去書寫”
原標題:為參加北京冬奧會的攝影記者們尋找最佳拍攝位置的段學鋒 “初心和使命要用腳步和堅守去書寫”
寄語
在用相機捕捉新聞、記錄歷史過程中,我常常感到震撼。殘疾人運動員不服輸、超越自我的精神,老兵們堅強無畏、無私奉獻的品格,建設者們精益求精的追求,讓我從心底敬佩。我希望我的鏡頭詮釋的,不僅是一個個場景,更是激人奮進的精神和品格。
——段學鋒
幾個月前,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組織測試賽。比賽間隙,一位攝影師登上海拔近2200米的小海陀山,在賽道上爬上爬下,纜車到不了的地方就乘坐雪地摩托,雪地摩托到不了的地方就踩着冰爪循路而上……他叫段學鋒,他正在為參加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全世界攝影記者們,尋找最佳的拍攝位置。
段學鋒今年58歲,是延慶區融媒體中心記者,2015年北京冬奧會籌辦以來,他就紮在延慶賽區。山林場館從藍圖到現實,一點一滴都在他的相機裏。“最考驗體力的階段已經過去了,”段學鋒説,“冬奧會場館建設初期,沒有纜車,背着二三十斤的攝影器材,沿着泥濘陡峭的山路往上爬,冬天山頂的風吹得人站不穩,手快凍僵了、乾糧凍得咬不動、礦泉水也凍成了冰疙瘩。”段學鋒克服了各種困難,拍攝了大量圖片,定格冬奧建設的瞬間。“雖然辛苦,但很光榮。我是共産黨員,初心和使命要用腳步和堅守去書寫。”
段學鋒是土生土長的延慶人,家中長輩都是共産黨員。老一輩人對黨忠誠,處處起帶頭模範作用,深深影響了段學鋒。1980年參加工作起,段學鋒踏實努力、主動承擔急難險重任務,積極向黨組織靠攏。1997年,他經延慶廣播電視局黨組批准,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志願攝影、定格歷史,段學鋒已堅持多年。2013年,段學鋒組織成立延慶區“光影·印象”紅色攝影志願者團隊。5年間,這支志願隊行程10萬里,逐一尋訪區內健在的抗戰老兵,“搶救性”拍攝全區321位老兵們的故事,留存下珍貴的紅色歷史。
縱然志願者們步履匆匆、快馬加鞭,但在拍攝期間還是有50多位老戰士相繼離開。這讓段學鋒和隊員們很是遺憾,“當一個個名字消失的時候,我們萬分難過,留給我們拍攝的時間太少,但也深刻理解了搶救性拍攝的重要意義。”段學鋒説,“從這些老兵的眼神裏,能感受到他們的精神,他們用青春換來今天的幸福,我們要傳承先輩的精神,做好黨員先鋒。”
段學鋒的身影還出現在北京世園會的一線。2015年,世園會圍欄區劃定,涉及延慶鎮李四官莊和谷家營兩個村,400余戶村民搬遷。“故土難離,為村民們在祖輩居住的房子裏拍一張全家福,很有意義。”段學鋒把自己的手機號留給村民,拍攝不分晝夜,只要村民有時間、家人能湊齊,他隨叫隨到。最後,段學鋒和村民們成了朋友,甚至“家人”。如今,村民的新家裏,都擺放着段學鋒為他們拍攝的全家福。新居、舊舍,一張張定格了笑容的照片,見證了世園會為延慶鄉親帶來的巨變。
根據粗略統計,從為世園會搬遷村村民拍下第一張全家福算起,5年間,段學鋒用1000多個日夜步行了1.2萬多公里,拍攝了12萬張世園會相關照片,世園會從無到有、披上紅裳綠衣的歷史進程,被他的鏡頭定格。
如今,段學鋒仍奮戰在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記錄着冬奧會籌辦的進程。“我覺得攝影記者應該有一種工匠精神,這和奧運精神有相似之處,都追求卓越、創造輝煌、不怕艱辛、贏得勝利。”段學鋒説,“我要用工匠精神記錄冬奧賽場上的奧運精神,用光影定格永恒。”(李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