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黨齡的抗疫老兵童朝暉:國有需要 我會隨時再出征

日期:2021-05-06 09:4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609323d6e4b054f00c7b9773
  • 609323d6e4b054f00c7b9773

  原標題:作為一名有着35年黨齡的抗疫老兵,哪有疫情哪就有童朝暉的身影 “國有需要,我會隨時再出征”

寄語

35年黨齡的抗疫老兵童朝暉:國有需要,我會隨時再出征

  面對這次百年不遇的疫情,中國共産黨以強大的領導力和凝聚力再一次宣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是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作為一名醫生,解除患者病痛就是我的初心,如果國有需要,我會再一次出發,用生命來守護人民的生命安全。

——童朝暉

  “我是一名老黨員。”這句話,童朝暉總挂在嘴邊。

  2003年臨危受命擔任非典病房主任,收治的百餘名患者無一例死亡;2008年發現了北京第1例H5N1禽流感患者;2013年診治了北京第1例H7N9患者;2019年8月發現並成功救治北京第1例H5N6禽流感患者;2019年11月診斷救治100多年以來北京首次出現的兩例輸入型肺鼠疫患者;2020年1月援鄂抗疫,制定新冠肺炎救治方案……在與病毒的一次次較量中,童朝暉也不斷成長,如今已經成為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組專家、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的他,入黨誓詞和從醫初心卻從未改變,“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衝鋒在前是黨員的擔當”,作為一名有着35年黨齡的黨員,童朝暉一次又一次白衣執甲義無反顧,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

  1983年,童朝暉考入湖北醫科大學醫療係,學習成績一向不錯的他受到老師的格外關注。“要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做一名優秀的大學生”是那時童朝暉最樸素的想法。每個月寫一份思想彙報,每週還要拿出一個晚上去上黨課,童朝暉憑藉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活動組織能力獲得認可。1986年5月4日,童朝暉如願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宣誓那天,面對黨旗,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當一個好醫生。”

  怎樣才算是一個好醫生?童朝暉認為,臨床工作一定要貼近病人,守在他們身邊。本科最後一年是實習期,大部分實習生都只是在旁邊看看,基本上沒有動手的機會。愛鑽研肯動手的童朝暉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接近病人的機會——那時候,童朝暉與臨床帶教老師住一個宿舍,晚上一聽到有手術機會,童朝暉就跟過去,漸漸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甚至一晚上連續主刀5台闌尾炎手術。在內科實習時,晚上往往會有因農藥中毒的病人。那時沒有監護儀,心率血壓需要醫生動手去測量,童朝暉就搬個板凳坐在病人身邊,每隔一會兒測量一次,整宿不睡覺。

  “守在患者身邊”這個習慣,童朝暉一直保持着。2020年1月18日,童朝暉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抵達武漢。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太多的未知與恐懼,童朝暉一頭扎進病房,兩天時間看完了所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通過觀察他發現,和非典患者多為年輕人且只攻擊肺部不同,新冠肺炎起病隱匿,而且表現為多器官受累,年齡大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是易感人群,病亡率高。他迅速做出判斷,重症患者的救治要作為重中之重。

  疫情初期,武漢每天只有200人的核酸檢測能力,不少潛在患者因來不及做核酸檢測而沒能收治入院,童朝暉立刻建議,加入臨床診斷標準,結合流行病學史、症狀體徵和CT影像,把病人及時隔離起來,給予積極救治。看到醫務人員對有創的插管治療有顧慮,一些年輕醫生掌握不好分寸,童朝暉聯合其他專家專門制定了氣管插管流程,對什麼時候插管、怎麼插管、如何做好防護,一一作出解答。每到一個床位,他都會趴在患者面前,查看患者氣管插管位置、氣囊壓力、呼吸機模式以及參數設置等,甚至連床單元的擺放細節都不放過。“適宜的氣囊壓力摸上去的手感,比摸自己的鼻尖要軟一些,比嘴唇摸着要硬一些。”他的這些臨床經驗,都是在一線中得來的。

  標準的治療規範逐步建立,童朝暉第一個提出:要在各個援鄂醫療隊中建立臨時黨支部。“短時間內聚集了這麼多醫療隊,沒有組織管理不行。”童朝暉建議,醫療隊隊長負責救治工作,黨支部書記負責統籌管理,協調各方資源,同時做好思想工作。事實證明,正是這一個個臨時黨支部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為取得抗疫鬥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武漢、北京、哈爾濱、吉林、青島、石家莊、通化……2020年以來,童朝暉走遍了每一個“抗疫戰場”,連續抗疫226天,行程超過1.5萬公里,“國有需要,我會隨時再出征”。在他的指導和參與下,大量患者得到及時準確的治療。出征時,街道空蕩、病毒肆虐;歸來時,人潮涌動、大地回春。在北京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童朝暉動情地説:“我始終為舉國同心、醫患共創的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而自豪和感懷。”(楊緒軍)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