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誓言 | “拐杖村醫”為鄉親們服務40餘年:始終懷着感恩的心
原標題:誓言 | “拐杖村醫”為鄉親們服務40餘年:始終懷着感恩的心
寄語
中國共産黨始終高度重視發展衛生和健康事業、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百年來,我們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鄉村醫生的崗位上入黨,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的黨,胸懷韆鞦偉業,恰是百年風華!——石志利
“43年前,是村裏的黨員帶頭捐款,給我湊齊了學費,才讓我學了醫。不然,身患殘疾的我,一定會成為家裏的累贅。”時至今日,已經年近六旬的石志利,仍然忘不了發生在1978年冬的一幕——
夜已深,窗外下着漫天的鵝毛大雪,村裏的老書記敲開了石家破舊的院門,手裏捧着一大把零錢,“孩子,這是鄉親們的一份心!”顧不上把人往屋裏領,16歲的石志利在大雪中哭了出來,皺皺巴巴的紙幣,就像一團火,要把冰雪都融化了。
石志利是房山區城關街道東瓜地村人,從小患有小兒麻痹後遺症,中學畢業後,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眼看著就要失學了。村裏的黨員幹部沒有坐視不管,積極帶頭捐款,家住村東頭的老黨員王大爺,把自家的肥豬賣了換錢,老書記又找到房山衛校作推薦。“等我學成了,一定好好感謝黨員、村民的恩情。”石志利暗暗發誓。
1979年,石志利以優秀學生的身份拿到了從業資格證。他沒有到城裏的大醫院工作,而是回到東瓜地村,背上小藥箱,成了一名鄉村醫生,還為自己定下了一條規矩:為了報恩,村民看病只收取成本費,遇到家庭困難的鄉親還要減免費用。“我沒有着急向黨組織遞交申請書,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剛工作,應該用實際行動向黨組織證明自己的初心。”石志利説。
除了需要每天在診室接診以外,石志利還要背上小藥箱到府問診,腿腳不方便的他,常常拄着拐杖。2003年非典期間,這位“拐杖村醫”不僅承擔起村民的健康監測工作,還經常到村口參與人員排查和防控知識宣傳。一天傍晚值班時,村黨支部書記問石志利:“想不想入黨?”他立刻堅定地回答:“一直都想。這些年工作,我始終帶着感恩的心在為人民服務!”於是,村支書做了石志利的入黨介紹人。在入黨申請書中,石志利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要把一切獻給黨,為黨旗增輝。
誓言的背後,是常人無法體會的艱辛。一年冬天,下了好幾場大雪,村裏感冒發燒的人很多,石志利在診所不停地接診、開處方、包藥。到了深夜,已經熟睡的他又被急促的敲門聲叫醒,原來是一位村民家的孩子高燒不退,他二話沒説,趕緊披上大衣,拄着拐杖,拎上藥箱就出了門。
那時的石志利還沒有出診車,只能拄着拐杖、背着藥箱,在坑坑洼洼、滿是泥濘的路上摸黑快走。那天,也是個大雪天,走到村民家,石志利已經像個雪人了。為孩子試過表、輸上液,他又一直陪在床邊,等孩子燒退了、睡熟了,才拿起拐杖和藥箱輕聲離開。忙活了大半宿,也沒收一分出診費。來到大街上,這才發現,天已經大亮了。這件事很快就在東瓜地村傳開了,村民們還創作了一首小詩:“看病仔細又認真,真心實意為人民。要問鄉醫何處有,眾人齊讚瓜地村。”黨組織也很認可石志利的工作,在2009年批准他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
“我要在我的家鄉踐行初心和使命。”這些年來,借助國家政策,石志利曾到多所學校進修,醫術精進,包括房山中醫院在內的多家公立、私立醫院都曾邀請他離開村子,到城裏當“大醫生”,但都被他果斷拒絕了。
如今,來東瓜地村找石志利看病的絡繹不絕,甚至還有從城區和外地慕名而來的患者,石志利深深地體會到了被鄉親們信賴的價值感。石志利家的書櫃裏,被十幾本醫學書籍壓着的,是2013年“優秀鄉村醫生”、2015年“最美北京人”的榮譽證書。“只要我還幹得動,就要一直為鄉親服務。”石志利説。(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