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烽火:民族解放史上傳奇一頁

日期:2021-06-17 13:3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冀東烽火:民族解放史上傳奇一頁
  • 冀東烽火:民族解放史上傳奇一頁

  原標題:冀東烽火:民族解放史上傳奇一頁

  京郊平谷山東莊鎮有兩處著名的紅色遺址——桃棚村抗戰遺址和魚子山抗戰兵工廠遺址。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第四縱隊從平西挺進包括平谷在內的冀東地區,摧毀敵偽反動統治基礎,開闢、鞏固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在中華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鐵北寨銅南山,打不垮的魚子山

  平谷城區東北二十里,群山綿延,萬里長城蜿蜒而過,曲折狹長的山谷中,坐落着一個山村——魚子山。抗日戰爭期間,魚子山軍民頑強地與敵人鬥爭,用鮮血和生命保衛家園。流傳至今的民謠“鐵北寨,銅南山,打不垮的魚子山”,就是這段抗戰歷史的真實寫照。

  北平以東地區,時稱冀東。它以霧靈山為中心,包括南起樂亭、寧河海濱,北至興隆、青龍,東至遷安,西到平谷、順義、通縣、薊縣的廣大地區。這裡是冀熱遼的接合部,有綿延起伏的燕山山脈作依託,有北寧鐵路貫穿其間,又與渤海相瀕,是溝通華北與東北的交通要道和可以直接威脅平津的戰略要地。

  1937年8月,中共中央的洛川會議上,毛澤東指出冀東在抗戰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以霧靈山為根據地進行遊擊戰爭。1938年5月,活動於晉西北的八路軍第120師宋時輪支隊,受命開到平西與鄧華支隊會合,組成第四縱隊,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委。5月底6月初,第四縱隊趁日軍準備進攻武漢,兵力空虛的時機,兵分兩路,經平北向冀東挺進。

  1938年6月下旬,第四縱隊主力到達平谷的將軍關、靠山集、下營一線。其三十四大隊在大隊長易耀彩的率領下,解放了平谷縣城。不久,平谷縣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救國總會。

  第四縱隊的到來,給冀東各地準備暴動的人民以巨大鼓舞。1938年7月上旬,在黨的領導下,一場震撼華北的大暴動在冀東迅速掀起。此次暴動規模很大,東起山海關,西至通縣,北起青龍,南到渤海邊,涉及20多個縣。參加暴動的民眾多達20萬人,不但有工人、農民、警察、民團及綠林人物,還有各抗日派別的上層人物。開灤煤礦7000多名工人也發動武裝暴動,使北寧路中斷半個多月。參加暴動的隊伍大部分用冀東抗日聯軍的名稱,共組成抗日武裝10萬人。在第四縱隊的配合下,各暴動隊伍攻克興隆、薊縣、平谷、玉田、遷安、盧龍、樂亭等縣城。在很短的時間內,第四縱隊摧毀了敵偽在冀東多年經營的反動統治基礎。

  在全民族抗戰前期,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和冀東大暴動,對配合全國抗日産生了深遠影響,不但提高了冀東廣大人民的抗日信心,也為後來開展冀熱遼遊擊戰爭,創建冀熱遼抗日根據地撒下了革命火種。

  遊擊勇士人稱“二十八宿”

  1938年10月,第四縱隊和冀東起義部隊向平西轉移後,在冀東留下包森支隊等三個支隊。三個支隊分別在薊(縣)平(谷)密(雲)、興(隆)遵(化)等地區,堅持同日偽軍進行艱苦卓絕的遊擊戰。

  從1938年冬到1939年夏,日寇在冀東增設了很多據點,企圖徹底消滅冀東抗日力量。為縮小日寇攻擊目標、保存實力,包森把隊伍化整為零,分散活動,在冀東地區靈活機動、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他帶領27名戰士在薊運河一帶打遊擊,人稱“二十八宿”。敵人頻頻發動大規模“掃蕩”。包森在當地民眾支援下,先後以奇襲、奔襲、強攻等戰術,攻克了遷西撒河橋、三屯營,遵化的堡子店、東新莊、平安城,興隆的黃花川,玉田的轆莊等據點,並在夏莊子、周橋子、劉備寨、萬字峪、梁屯、戶部莊等地作戰數十次,殲滅日偽軍數百人,繳獲眾多槍支彈藥。1939年4月,包森支隊在遵化地區一舉俘獲日本憲兵隊長赤本三尼大佐及其隨從,給日偽軍以很大的震動。

  與此同時,在向平西轉移過程中受阻而返回冀東的李運昌、李楚離領導的兩支抗日聯軍,也在進行着艱苦的遊擊戰爭。他們的戰鬥,給冀東軍民堅持抗日遊擊戰爭以極大的鼓舞。遊擊區迅速擴大,遵化全境、興隆東南部、遷安西北部和玉田邊界,都在他們的活動範圍之內。

  為進一步加強對冀東遊擊戰的領導,冀熱察區委和挺進軍根據晉察冀分局和軍區的指示精神,結合冀東的實際情況,於1939年5月發出堅持冀東的指示,強調要擴大遊擊區,建立遊擊根據地,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隨後,冀東軍分區和冀熱察區委冀東分委成立,由李運昌和李楚離分別擔任分區司令員和分委書記。之後,冀東抗日政權辦事處成立,負責領導冀東抗日民主政權工作。同時,冀東的遊擊武裝整編為挺進軍第13支隊,李運昌任司令員,李楚離任政治委員,包森任副司令員。

  整編後的冀東抗日武裝開到北寧路南部的昌黎、灤縣、樂亭地區,積極開展遊擊活動,在冀東逐步建立多塊遊擊根據地。到1939年9月,冀東部隊發展到4000多人,挺進軍和區黨委決定將其整編為八路軍的28、29、30團。

  1939年10月,冀東第一個抗日民主縣政權——豐(潤)灤(縣)遷(安)聯合縣政府成立。1940年元旦前後,冀東部隊又分為9個遊擊總隊,分散活動,有的到豐潤、玉田、遵化地區,以魯家峪為中心向平原發展;有的以盤山為中心,開闢薊縣、平谷、三河地區;還有的鞏固和發展豐灤遷抗日根據地。1940年春,以盤山、魯家峪、潘家峪三小塊根據地為基礎,薊平密、豐(潤)玉(田)遵(化)、遷遵興等縣政府陸續建立。

  山洞裏建起兵工廠

  隨着抗戰形勢的發展,八路軍和民兵對武器裝備的需要日益迫切。1939年,八路軍在魚子山建立了修配所,不僅能修槍,還能製造手榴彈和地雷。

  冀東第14軍分區和聯合縣的領導也開始常駐魚子山,領導當地抗日工作。魚子山成為八路軍的根據地,日本兵如鯁在喉,一次次進村“掃蕩”,接連製造了三起慘案,180多人被殺,10戶人家被殺絕。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下,兵工廠被迫向山上轉移,藏到隱蔽的山洞和深溝裏,堅持生産。

  在日軍的封鎖下,物資奇缺,兵工廠生産條件十分艱難,只能就地取材,土法開工。為了製造彈藥,戰士們把山上的大橡樹燒成炭,加上一硝二黃,配成黑火藥。硝是把掃墻角、廁所的老土淋上水,再用大鍋熬製出來的;雄黃是派人到敵佔區購買的。日軍為切斷採購線,採取佈防密控、特務盯梢、懸賞捉拿等辦法,抓捕八路軍採購員。一些八路軍採購員為了獲得製造彈藥的物資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當時最缺乏的是手榴彈。八路軍用的鐵多是從鄉村收購來的破鍋、生鐵片,加之工藝粗糙,生産出來的手榴彈品質不太好。有的只能將彈把子炸掉,有的只能炸成兩三瓣,殺傷力很差。1940年秋末,鑄鐵彈皮技術試驗成功後,魚子山兵工廠開始批量生産木把手榴彈,之後産量和品質逐年提高。1942年春,兵工廠的7名戰士在半個月時間裏完成了裝制800個地雷、3000個手榴彈的任務。到1943年,兵工廠已經能大批製造手榴彈,保證了部隊的需要。

  黨支部建在“紅崖洞”

  1940年以前,平谷沒有黨的基層組織,只有幾名零星黨員。1940年4月,薊(縣)平(谷)密(雲)聯合縣政府建立。此後,設在平谷桃棚村一帶的聯合縣西北辦事處和辦事處區委會大力開展群眾工作,發展農村黨員。

  1940年7月,平谷的北部山區和山邊村莊發展了一批黨員,他們散佈在魚子山、桃棚、北土門、北寨、大段洼、白羊、井峪等村莊。1940年9月,桃棚村建立起平谷農村第一個黨支部——魚子山黨支部(當時桃棚村為魚子山的一個自然村)。支部有黨員6人,分別是桃棚村的於希元、符運廣、王世發、符連芳(預備黨員),魚子山的謝鳳寬,書記王世勳。當時,為保密起見,他們將成立支部的地點選在了桃棚村北山峰上的紅崖洞。黨員們在這個僅有七八平方米的山洞裏聚成一團火,以燎原之勢,將黨旗在平谷大地上鋪展開來,後人形象地稱其為“建黨洞”。

  隨後,以這個黨支部為基點,黨的組織逐漸向平原地區的杜辛莊、馬各莊等村發展,在平谷大地上生根發芽。到1941年,平谷已發展了600多名黨員,建立了54個黨支部、15個黨小組。黨員們動員群眾一起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和抗戰政策,為抗日鬥爭積蓄力量。

  平(谷)密(雲)興(隆)、平(谷)三(河)密(雲)、平(谷)三(河)薊(縣)聯合縣政府曾先後駐紮在桃棚村,並在附近設兵工廠、衛生所和供給處。作為“堡壘村”,桃棚、魚子山與盤山南北呼應,成為冀東西部抗日根據地中心區,由此打通了冀東與延安黨中央、晉察冀中央分局的交通,秘密輸送幹部,傳遞機要信件。以此為基地,一方面向平原地區的順義、三河、通縣發展,恢復基本區、開闢新區;另一方面向長城外的興隆、密雲、灤平、承德發展,開展對偽滿洲地區的工作。

  桃棚村還是八路軍13團的常駐基地。在百團大戰期間,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率領13團在平谷、薊縣等地廣泛出擊,取得輝煌戰果。

  軍民團結親如一家人

  挺進軍指揮機關及冀熱察區委成立後,冀東的幹部被分批抽送到晉察冀中央分局、區黨委、抗大分校輪訓,然後又被派回冀東開展工作。撤到平西的冀東起義部隊進行整訓後也被派回冀東。如此一來,冀東的領導力量得到加強,武裝力量進一步壯大,縣、區、村的政權和黨群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冀東根據地的發展壯大,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恐懼,日偽軍對冀東根據地的“掃蕩”和“清剿”日益頻繁,越來越殘酷。1941年1月,日偽軍數千人包圍了豐潤縣潘家峪村,屠殺群眾1230人,燒燬房屋1000多間,製造了震驚全國的潘家峪大慘案。

  冀東軍民在日偽野蠻的鎮壓下,不但絲毫沒有動搖,反而越戰越強,鬥爭藝術也越來越巧妙。遊擊隊在敵人“掃蕩”時化整為零,神出鬼沒,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他們處處得到群眾的掩護和支援,日偽軍來了,群眾就把遊擊隊員認作自己的親人,年輕婦女甚至把遊擊隊員認作自己的丈夫,軍民之間建立了親密無間的魚水情誼。日偽軍根本分不出哪些是老百姓,哪些是八路軍,只能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到1940年底,冀東抗日武裝的活動範圍已經擴大到南起樂亭、寧河,北至興隆、青龍,東至遷安,西至平谷、密雲、薊縣的廣大地區,在180萬人口的區域建立起抗日政權。在遵化、遷安、玉田一帶,抗日力量已開始處於優勢地位,日偽統治勢力已不能達到這裡的大部分地方。截至1941年6月,冀東已成為大塊抗日根據地。

1938年,宋時輪支隊與鄧華支隊會合,組成第四縱隊。圖為位於門頭溝的八路軍宋鄧支隊司令部舊址。

1938年,宋時輪支隊與鄧華支隊會合,組成第四縱隊。圖為位於門頭溝的八路軍宋鄧支隊司令部舊址。高麗敏/攝

1940年9月,平谷農村第一個黨支部——魚子山黨支部在桃棚村紅崖洞建立。圖為紅崖洞遺址黨員雕塑。

1940年9月,平谷農村第一個黨支部——魚子山黨支部在桃棚村紅崖洞建立。圖為紅崖洞遺址黨員雕塑。

1985年4月4日《北京日報》1版報道,平谷山東莊鄉魚子山村舉行革命精神永存紀念碑落成典禮。

1985年4月4日《北京日報》1版報道,平谷山東莊鄉魚子山村舉行革命精神永存紀念碑落成典禮。

2014年9月4日《北京日報》3版報道,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之際,山東莊鎮山東莊學區的學生在魚子山抗日戰爭紀念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2014年9月4日《北京日報》3版報道,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之際,山東莊鎮山東莊學區的學生在魚子山抗日戰爭紀念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桃棚村抗戰遺址局部

桃棚村抗戰遺址局部。駱洪剛/攝

1938年6月,八路軍第四縱隊向冀東挺進。

1938年6月,八路軍第四縱隊向冀東挺進。

1938年6月,八路軍第四縱隊向冀東挺進。

1938年6月,八路軍第四縱隊向冀東挺進。

魚子山南城閣樓舊址。抗日戰爭時期,包森、李光漢等同志曾在此地多次開會、指導工作。

魚子山南城閣樓舊址。抗日戰爭時期,包森、李光漢等同志曾在此地多次開會、指導工作。

宋時輪

宋時輪

李運昌

李運昌

包森騎着繳獲的日軍戰馬留影。

包森騎着繳獲的日軍戰馬留影。

  本版文字:賈曉燕

  歷史資料:《北京紅色遺存》《北京抗戰的紅色脊梁》《紅谷故事100》《中國共産黨北京歷史(第一卷)》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聯合出品:北京日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市地方誌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