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0_010_30807
原標題:平西抗日根據地軍民百煉成鋼
門頭溝區齋堂鎮西齋堂村聶家大院,是八路軍鄧華支隊司令部舊址。抗日戰爭時期,平西地區在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一批農村黨支部,抗日隊伍不斷壯大。1938年,八路軍主力部隊挺進平西,協助地方建立起平郊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宛平縣政府,以及黨的地方組織——平西地方工作委員會。由此,平郊第一個抗日根據地——平西抗日根據地形成。
進步青年加入“反帝大同盟”
聶家大院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西齋堂村。抗戰期間,這處三進四合院被日軍燒燬,如今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是翻新後的院落,只有門口那扇破舊的木門還是老樣子,昭示着一段不平凡的歷史。
1931年春,河北省委保署特委派賈匯川(賈恒江)以教員身份到當時的宛平八區下清水高小開展革命活動。他向學生們介紹了許多進步書籍,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超人》《轉變後的魯迅》等,以革命進步思想引導學生。很多學生由此懂得了革命道理,懂得了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
1931年8月,賈匯川將一些進步學生召集到一起,以桃園結義的名義,成立“反帝大同盟”,並莊嚴宣誓:“誓死打敗日本帝國主義,要同生死、共患難,要把為民族、救祖國的革命事業進行到底!要嚴守革命紀律,要保守組織秘密。”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下清水高小師生群情激奮,在“反帝大同盟”成員的帶領下,積極投入到揭露國民黨當局、宣傳抗日救國的活動中。1933年,“反帝大同盟”部分成員畢業離校。他們當中,有的當上了小學教師,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利用教學揭露法西斯罪行,宣傳蘇聯社會主義成就和共産黨能夠救中國的道理。
1934年,黨組織又派王坤載(王崇厚)以教員身份到下清水高小進行活動。他一方面培養在校學生,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方法和渠道聯繫已畢業離校的“反帝大同盟”成員,引導他們積極參加革命鬥爭。“反帝大同盟”成員積極開展活動,在學生中大力宣傳中國共産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批駁“亡國論”“投降論”,在校內引起很大反響。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反帝大同盟”發展到20多人。後來,這些人大多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民族解放戰爭的中堅力量。
在宛平八區成立的黨的週邊組織“反帝大同盟”,雖然不是黨的正式組織,但它的成立是黨在宛平八區活動的碩果。它的建立,為黨在農村發展奠定了思想、組織基礎,是黨在農村建立和發展組織的重要條件之一。
黨組織在平西山區發展
在黨組織帶領下,平西山區積極發展黨員建立組織,田莊高小支部、青白口村支部、沿河城支部等支部紛紛建立。
1932年夏,中共北平市委派馬建民、劉雲志、李育民先後前往田莊高小任教,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協助崔顯芳開展黨的山區建設工作,他們在田莊及四週的村子發展了一批黨員。隨着黨員數量的不斷增加,1932年9月,田莊高小黨支部成立。黨組織積極在校內外發展組織、宣傳共産黨主張,貼標語,散傳單,揭露蔣介石不抗日、打內戰、欺壓百姓的罪行。
1932年秋季,中共宛平臨時縣委也建立起來,隸屬北平市委西郊區委。臨時縣委成立後,黨組織為廣泛發動農民向封建統治勢力開戰,組織了一次“提燈會”。此次活動以田莊高小60多名學生為骨幹,協同農民,參加者上百人。這支隊伍手提點燃的火把,首先在田莊村大街小巷舉行游行。他們所到之處傳單飛舞,標語上墻,“反對內戰”“一致抗日”“反對屠殺”“反貪官污吏”“反苛捐雜稅”等響亮的口號在山谷中回蕩。隨後,這支隊伍又大張旗鼓地奔向田莊村的西北淤白村,返回來又指向田莊村的南面葦子水、下馬嶺村,直達雁翅村。這下,觸痛了反動政府的神經,田村高小遭到破壞。
學校雖然遭到破壞,但黨組織的工作沒有停止。為了積蓄力量,馬建民、劉雲志、李育民回到北平,大批黨員分散到山村,以各種職業為掩護,開展黨的活動。有的當行商小販,靠辦貨賣貨、走街串巷聯繫群眾;有的任職小學教員,靠教學育人組織群眾;還有的成了書館老闆,靠賣文房四寶溝通城裏城外黨的聯繫。此時,宛平縣委領導機關由田莊遷至青白口,崔顯芳等人在青白口村辦起了“一元春”藥鋪,以看病行醫為名秘密活動。
1933年春,中共宛平臨時縣委決定,正式成立中共宛平縣委。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日益提高,黨組織的影響已經深入到宛平七區的最北端——內長城下的山村沿河城。不久,沿河城黨支部成立。當時,宛平縣已有黨員40名。
地下武裝遊擊隊打擊反動統治
當國民黨集中力量“剿共”的時候,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動已進一步伸向華北。1933年1月初,日軍攻佔長城咽喉山海關,把侵略矛頭直指北平和天津。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之時,國民黨政府仍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中國共産黨則繼續高舉抗日的旗幟,向全國發表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進攻華北的決議》。
1933年春,中共宛平縣委根據中央決議精神,結合本地區鬥爭實際,決定在沿河城建立槍支修械所。為了隱蔽,槍支修械所開始設在沿河城南一個深山村——王龍溝,其人員有的是九一八事變後瀋陽兵工廠的流亡工人,有的是吉鴻昌部隊路過沿河城時留下的戰士。黨組織還派賈蘭波(賈立芳)到沿河城開設“寶立成”首飾鋪用於掩護,隨時掌握敵人動態並負責修械所的供給工作。
槍支修械所的建立,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注意,派出警察四處打探。為保證安全,槍支修械所多次轉移,最後遷到了沿河城向陽口村的後山——大悲岩觀音寺內,這裡修造步槍、手槍、獨角牛、單打一等槍支,總數達四五十支。
在此基礎上,1933年6月,宛平縣委在沿河城組成了地下武裝遊擊隊,共有13人。這支遊擊隊在黨的領導下,以打擊罪大惡極的地主、欺壓百姓的地頭蛇和國民黨頑固勢力為目標,活躍在宛平七、八區的沿河城、牛戰、靈水、桑峪、清水等地。在這些地方以武裝保衛活動,秘密發展力量,並在活動中積極慎重地發展了一批共産黨員,使黨的隊伍進一步壯大。
武裝遊擊隊的舉動引發了反動當局的仇視和破壞。為保存革命力量,1933年12月,宛平縣委決定暫時停止武裝遊擊隊活動,槍支收藏,人員分散,修械所停辦。
這支在黨領導下的地下武裝雖然存在時間不到一年,但是它表明瞭黨和人民群眾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決心。同時,它的建立,為黨以後領導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奠定了一定基礎,培養了一批人才。
廣泛發動群眾壯大抗日隊伍
七七事變後,國民黨第二十九軍被迫南撤,戰場上散落了許多槍支。宛平七區區長魏國元抓住這個機會,召集各村村長開會,號召大家收集武器,建立自己的武裝,保衛家鄉。一時間,各村紛紛建立起民團,魏國元在原來地下武裝遊擊隊和槍支修械所的基礎上,很快建起一支30多人的遊擊隊。隨後,又陸續建立9個遊擊隊。這些地方抗日武裝後來大都編入了八路軍正規部隊。
1937年11月8日,河北臨時省委派北平市委的張毅之(劉傑)及黎光漢、李金亭等一批地下黨員化裝走出北平城,經門頭溝前往青白口,宛平臨時縣委指導工作,發動群眾,組織武裝,開展遊擊戰爭,並在宛平七、八區建立宛平縣中心縣委。
很快,宛平中心縣委成立,半政權性質的宛平縣抗日自衛會籌委會以及平西遊擊支隊也同時組成。隨後,一批又一批地下黨員、民先隊員和進步學生相繼到達平西。各級黨組織建立後,一方面進行抗日宣傳,廣泛發動群眾,將一批優秀青年吸納進黨組織;另一方面,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發展黨的週邊組織民先隊。平津淪陷後,地下黨員、進步青年積極支援抗戰,組織村民轉移、躲避戰火。雖然戰局不利,但黨組織堅定了大家抗日救國的信心,很多人報名參加抗日隊伍。
根據形勢的發展,1938年元旦,宛平中心縣委和遊擊隊離開青白口、齋堂一帶,前往晉察冀軍區所在地集訓和休整。留下的黨員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取得聯繫後,以教書等各種身份與民先隊員一起繼續堅持工作。
建立平郊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
到達晉察冀軍區後,中共宛平中心縣委及平西遊擊隊主要負責人一起向軍區司令員聶榮臻進行了彙報,並建議主力部隊開進平西,依託大部隊創立平西根據地。聶榮臻認真聽取了大家的意見,詳細了解了平西青白口、齋堂一帶的現狀,分析研究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經軍區討論,最後下決心派主力部隊至平西齋堂川,以齋堂川為中心開闢平西抗日根據地。
1938年2月,按照中共中央、毛澤東的指示,聶榮臻抽調兵力,以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第三大隊為主,組成鄧華支隊,鄧華任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38年3月初,鄧華率三大隊從淶源出發,出紫荊關沿長城東北行進,經淶水縣的板城、涿縣的野三坡進入平西齋堂川,司令部設在西齋堂村中的聶家大院。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地區第一支八路軍主力部隊。4月8日,鄧華所率部隊擴編為晉察冀第六支隊,也被人們稱為鄧華支隊。
鄧華支隊在齋堂川安營紮寨後,很快協助地方在東齋堂建立了宛平歷史上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宛平縣政府,魏國元任縣長。不久,又建立了中國共産黨的地方組織——平西地方工作委員會。由於平西已打下良好基礎,加之有主力部隊為依託,抗日救亡各項工作很快在宛平七、八、九區開展起來。
隨後,鄧華支隊以齋堂川為基地向周圍地區發展。在西北方向,鄧華支隊第一營連克懷來的礬山堡、蔚縣的桃花堡和淶水的金水口等敵人據點;第二營開到房山坨裏車站附近,十幾個警察攜械投誠,一舉摧毀維持會。於是,鄧華支隊在馬水村建立了房淶涿聯合縣,在謝家堡建立了宣涿懷聯合縣。各縣先後建立了中共工作委員會,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平郊第一個抗日根據地——平西抗日根據地形成。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8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前往齋堂鎮西齋堂村聶家大院八路軍鄧華支隊司令部舊址,回憶北平艱苦的抗戰歷史,緬懷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抗戰英雄,傳承他們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鬥爭精神。
八路軍挺進平西。
西齋堂聶家大院鄧華支隊司令部舊址。
鄧華
八路軍攻入香山碧雲寺。
1938年,東齋堂萬源裕宛平縣抗日民主政府。
文字:賈曉燕
歷史資料:
《北京紅色遺存》《北京紅色先驅》《門頭溝革命史》
《中國共産黨北京歷史(第一卷)》、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門頭溝區檔案史志館
聯合出品:北京日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市地方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