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革命紀念地(舊址)、陶然亭慈悲庵、中山公園來今雨軒等地成為游園新熱點 公園“黨史教室”傳播紅色基因

日期:2021-06-06 09:3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陶然亭慈悲庵6月1日正式開放。“先驅者的奮鬥——慈悲庵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專題展”同時與觀眾見面。
  • 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陶然亭慈悲庵6月1日正式開放。“先驅者的奮鬥——慈悲庵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專題展”同時與觀眾見面。

  原標題:香山革命紀念地(舊址)、陶然亭慈悲庵、中山公園來今雨軒等地成為游園新熱點 公園“黨史教室”傳播紅色基因

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陶然亭慈悲庵6月1日正式開放。“先驅者的奮鬥——慈悲庵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專題展”同時與觀眾見面。

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陶然亭慈悲庵6月1日正式開放。“先驅者的奮鬥——慈悲庵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專題展”同時與觀眾見面。(程功 攝)

  回望歷史,這些革命舊址見證着革命先驅用青春、熱血與生命書寫的奮鬥歲月和感人故事;展望未來,這些紅色印記正在重新煥發光彩,帶領市民游客銘記初心、砥礪前行。

  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茶社內,坐進倣古木椅,品一口茗茶,茶香在唇齒間蔓延之時,仿佛回到了1919年少年中國學會的會議現場,李大釗、鄧中夏、高君宇等先進知識分子正在熱烈探討馬克思主義。

  陶然亭公園,慈悲庵山門前,毛澤東與輔社同仁在大槐樹下的黑白合影把時光拉回到了1920年,青灰色的山墻、古樸的寶瓶門,還原了照片上的模樣,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走進去,感受他們當年談論革命事業時的慷慨激昂。

  在北京的市屬公園裏,中共中央香山革命紀念地(舊址)、陶然亭慈悲庵、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北京植物園“一二九”運動紀念地、頤和園益壽堂、玉淵潭公園中國少年英雄紀念碑、天壇神樂署等紅色遺跡,在時光長河中如里程碑般聳立,成為市民游園新熱點。

  從中山公園正門進入,沿東側長廊曲折北行,穿過花草環繞的中式庭院、推開有些厚重的木門,略帶昏暗的棕灰色調一下子把人拽進了民國時代。

  抬頭看,屋頂上的梁架是典型的中式風格;低頭看,地面上的老式花磚是西洋風格。中西合璧,是清末民初典型的裝飾風格。人們的思想也是一樣,在那時發生着激烈的碰撞。

  當時的中國,人民依舊生活在苦難和屈辱之中,急於尋求先進理論的指導,改變被壓迫的命運。中國先進分子對救國方案的探索,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李大釗、毛澤東、鄧中夏等先進知識分子常聚於來今雨軒,參與少年中國學會、文學研究會活動,傳播馬克思主義。

  為了讓這處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舊址原景重現於百年後的世人眼前,中山公園花了近兩年半的時間,精細修繕保護這處紅色遺跡。

  修繕屋頂時,專家們發現了問題。茶社的天花板原來有吊頂,吊頂上印着敦煌飛天舞的圖案。“我們覺得有點不對勁兒,這不太像清末民初的風格。”中山公園管理處研究室主任蓋建中回憶,為了還原歷史,專家們沒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果不其然,專家們最後在角落裏發現,飛天舞圖案並非屋頂原件,而是後貼的貼紙。小心翼翼地將貼紙一塊塊揭下,才露出屋頂真容——中式梁架結構。

  在市屬公園中另一處革命舊址陶然亭公園慈悲庵,公園人也在修復紅色遺跡的過程中做到一絲不茍。

  建於元代的古剎慈悲庵,曾是中國共産黨創始人和先驅者秘密開展革命活動的地方,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同志就曾經與輔社同仁在這裡商討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鬥爭,並在慈悲庵門前的大槐樹下留下一張珍貴合影。

  看照片時,人們的視線大多會集中在青年毛澤東等人物身上,但負責慈悲庵維護工作的陶然亭公園管理處基建科科長郝剛雲,卻把注意力聚焦在了合影背後的一個小角落——慈悲庵東配房。

  “以前這扇門裝的是鐵藝欄杆,雖然照片上只露了一個角,但也能看出是古典園林最典型的寶瓶門。”郝剛雲説,經過專家的論證,鐵藝欄杆全部拆除,更換成寶瓶門,甚至連門楣上的紋飾都高度還原。

  同樣是在陶然亭慈悲庵,一張拍攝於1920年8月16日的老照片給游客展示着當年著名的“陶然亭五團體會議”場景。“我們徵求文物專家的意見,根據這張照片,恢復了這間會議室的原貌。”郝剛雲帶着記者走進北配殿。對比這張老照片,這間舊址復原了照片上的建築原貌。“以前這裡是個吊頂,我們根據照片恢復成了人字形木結構屋頂。”郝剛雲又帶着記者看了看窗戶,“窗戶也都換成了當時的支摘窗,恢復到原來的模樣。”

  修繕和維護中的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彰顯了公園人對革命舊址的珍重之心。他們用工匠精神,讓散落在歷史名園中的紅色印記重新綻放光芒。

  革命舊址不會自己開口講故事,“黨史教室”還要靠展陳“上課”。

  在香山公園,雙清別墅、來青軒等八處紅色遺跡是市屬公園較早完成修繕的革命舊址。香山公園管理處研究室主任王柯回憶,布展前,公園查閱大量資料,多種渠道徵集、購置復原的展品,大到雙清別墅內毛澤東同志的辦公桌、沙發、警衛處的吉普車等物,小到一根鉛筆、一盒火柴等,每一件都是經過反覆斟酌和比對。麗矚樓多間房屋屋面需要紅色陶瓦,他們就專門到河北和山東的市場上去找舊瓦。最終用83個單元、9495件展品的復原陳列,最大限度地恢復歷史的原真性。

  真切還原了革命歷史場景,市屬公園還通過打造沉浸式紅色景區,讓游客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多維度體驗中收穫更鮮活生動的紅色記憶。

  100多年前的來今雨軒茶社,李大釗、鄧中夏等先進知識分子,魯迅、葉聖陶等文人墨客在這裡以文載道,以茶會友;100多年後的今天,市民游客同樣可以坐進茶社,呷一口茉莉花茶、咬一口噴香的冬菜包子、翻一翻他們撰寫的著作或是撰寫他們的書籍、看一看和他們相關的展覽與故事……

  來今雨軒茶社剛剛開放數日,每天前來探訪體驗的游客絡繹不絕。一位游客在茶社吧臺結賬時,發現了一本泛黃的舊書。書名為《新文學史料》,第76頁《來今雨軒》文章裏,詳細記錄着魯迅先生於1924年5月30日與學生許欽文在來今雨軒喝茶吃冬菜包子的場景。而這位游客剛剛吃完來今雨軒最具特色的冬菜包子。“吃的時候沒啥感覺,看到這篇文章,知道魯迅先生就在這間屋子裏跟我吃過一樣的包子,立刻就不一樣了。”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張亞紅表示,市屬公園正在用紅色文化品牌的全新理念加強革命舊址修繕保護傳承利用。通過制定《紅色文化品牌創建五年計劃》、成立“紅色文化創新工作室”、組建紅色講解員團隊、為學生提供紅色文化活動、開發紅色文創産品等方式,將實景體驗、專項展陳、特色講解、主題文創相結合,賦予黨史學習教育更多溫度和情懷,讓市屬公園的紅色資源成為傳播紅色基因的“黨史教室”,將豐富的紅色印記轉變為市民游客心中的紅色烙印。(葉曉彥)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