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中國漫長歲月中得到的小小榮譽”
1937年,七七事變不久,一位留着大鬍子的外國醫生冒着被流彈擊中的危險來到宛平城,救治在戰火中受傷的中國百姓。他,就是習近平主席曾專門提到的冒着生命危險開闢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葉。
一名生活優渥的法國醫生,為何會冒着生命危險從敵佔區運送藥品給八路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到他曾在西山的家——貝家花園,追憶這位“法國白求恩”熱切支援中國抗戰的往事。
交中國朋友推進中法交流
在北京西山的鷲峰腳下,走過一段不算太長的木棧道,再踏石階而上,一片蔥蘢的橡樹林將人擁入懷抱。“西山植被原以槐樹、油松和灌木為主,貝熙葉則在這片山坳中,種植了百十余棵橡樹,百年前的小樹苗一寸寸地成長,現已挺拔矗立、林木蔥郁”……橡樹林中的一塊紅色銘牌,向人們講述着貝家花園主人的過往。
1912年,古老的中國正經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國取代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貝熙葉被遙遠東方的巨變所吸引,向上級提出到中國任職。他與中國長達42年的緣分就這樣開始了。
貝熙葉到北京來是1914年,擔任總統醫療顧問、駐華公使館醫生和聖米歇爾醫院(俗稱“法國醫院”)的院長。給達官貴人、社會名流看病,讓貝熙葉獲得了不菲的收入,他將這些收入慷慨地用於給窮苦百姓治病。貝熙葉在城裏大甜水井衚同的家和在西山的家,又是他為附近百姓看病的免費診所。也正因此,貝熙葉與街坊們的關係處得很好,大家都親切地叫他“老貝”。
“老貝”與好友鐸爾孟(《紅樓夢》法文譯者)、民國名人蔡元培、李石曾等一起,構成了一個中法“朋友圈”,這個“朋友圈”的關鍵人物就是“老貝”。他們從改良社會的目標出發,希望通過教育救中國,做了許多在當時開風氣之先的大事。
1917年5月,留法教育運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華法教育會在北京成立,鐸爾孟、貝熙葉積極加入。在這裡,將赴法勤工儉學視為培養年輕救國英才途徑的李大釗是他們的同事。因為貝熙葉在使館的官階很高,在中外圈子又備受尊敬,所以很多法方事務都由他牽頭。他和朋友們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促成了法國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接納。他還和朋友們一起為留法學生爭取到了法國輪船公司的半價船票,並代表華法教育會為學生簽發赴法推薦信。
法國有大革命思想,是當時革命青年嚮往的地方。1920年3月,吳玉章就在送別四川赴法勤工儉學學生會議上號召青年學生説:“俄國革命黨人無不曆法國,吾人欲察其發動之源,亦不可不一往考察”。一時間,赴法勤工儉學潮席捲全國。1919年至1920年間,共有17批近2000名中國學生赴法勤工儉學,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成了中國革命先驅和新中國開國元勳,如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蔡暢、陳毅、聶榮臻等。
1920年,踐行教育救國理想的中法大學在北京創立。從中法大學還在孕育時就全心投入的貝熙葉,擔任了中法大學的法方董事、陸謨克學院教授和中法大學校醫。沿襲勤工儉學的精神,中法大學在西山建立了農林試驗場,這給了學生們走出象牙塔的機會,得以在農林實踐中培養改造社會的理念和決心。出身於農家的貝熙葉十分熱心學生們的農林實踐,請來百望山聖約瑟堂的教士教授學生們葡萄酒的釀造方法,還從法國引進許多珍貴樹種,在農林試驗場和貝家花園周圍廣泛種植。今天我們在橡樹林中看到的那些樹齡近百年的老橡樹,就是貝熙葉當年親手所植。
戰火中竭力救治受傷百姓
1937年1月,貝熙葉從法國醫院院長的職位退休,開始以普通醫生的身份在北平多家醫院出診。此時的貝熙葉已經在北平生活了二十多年,能説一口流利的漢語,他越來越喜歡中國和中國的文化,對自己在這裡的生活感到十分滿足。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僅僅半年後,平靜的日子就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擊碎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震天的炮火持續了很久。貝熙葉挺身而出,主動要求為紅十字會出力。中國紅十字會北平分會1937年7月的一份檔案中記載:“使團全體醫官,由貝熙業(葉)大夫代表來函,願為紅十字會服務,當經復函,表示歡迎。”
連日來,貝熙葉一直忙於聯絡各使館醫官和幾家外國醫院,組織紅十字會救治傷病員。7月30日一早,他趕到法國使館了解戰況,正好剛上任的武官要去前線察看,他便自告奮勇一同前往。冒着被流彈擊中的危險,他們開車駛向宛平城。
沿途的景象滿目瘡痍。到處都是逃難的人流,被日軍炮火擊中的建築依然在燃燒。宛平城的境況更加令人不忍直視。百年古城墻被炮火打得千瘡百孔,城裏的大部分建築都被摧毀。街道上,一位老婦人跪坐在路中間嚎啕大哭,身邊躺着的年輕人一動不動,胸口在流血。貝熙葉趕緊上前給這個年輕人仔細檢查,發現他尚有一絲呼吸,連忙招呼武官將他抬到附近的一塊門板上。貝熙葉打開隨身攜帶的醫藥箱,對這個年輕人進行緊急救治,奇跡般地把他從死神身邊拉了回來。
在回城的路上,貝熙葉想到他在西山的家——貝家花園離南口戰場非常近,於是趕緊回到貝家花園,並召集家裏的人一起幫忙,將那裏變成一個紅十字救治站,收治傷病員。
開闢通往根據地的自行車“駝峰航線”
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暴行,讓貝熙葉十分痛恨。在中國生活多年,貝熙葉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曆盡磨難的中國的一分子,他堅信日本侵略者註定失敗。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的黑山扈戰鬥,更堅定了他的信心——在這場戰鬥中,一架日軍戰機被遊擊隊用機槍擊落。但他也深知,僅靠個人的善舉無法阻止侵略者的鐵蹄。當一個老朋友找到他詢問能否幫忙往“山那邊”運藥品時,貝熙葉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這個老朋友是新街口基督教堂長老黃浩,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共北平地下黨抗日情報人員。當時,晉察冀的抗日根據地已經發展到西山地區,但是抗日根據地物資緊張,藥品奇缺,特別是西藥。日軍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嚴密封鎖,嚴禁西藥流入根據地。黃浩在努力尋找聯繫根據地的安全通道時,想到了貝熙葉。貝熙葉經常往返城內和西山之間,既是外國人,又有醫生的身份,是運送藥品的理想人選。更重要的是,黃浩與貝熙葉很早就認識,深知貝熙葉的脾氣秉性,認定他一定會為中國的抗戰儘自己的力量。當他敲開大甜水井衚同貝家大門時,貝熙葉果如他所料,義無反顧地答應幫忙開闢通往根據地的藥品生命線。
今天我們從城裏前往貝家花園,一路都是平坦順暢的柏油大道,而在當年,這條路道阻且長,不是泥濘的土路,就是坑洼不平的山路,還有日軍設下的重重關卡。尤其是日軍在溫泉鎮修築的“胄乃城”,扼守城內到西山的交通要道,無論晝夜,過往人車都要經過層層盤查。一旦被日軍發現幫助中共抗日的證據,無論是什麼身份都難逃一劫。
貝熙葉深知其中的危險,但卻從未推脫過。開始時,他還能開車運藥出城,後來因日軍加緊掠奪物資,車也沒法開了,只能騎着自行車運藥。一次又一次,古稀之年的貝熙葉騎着自行車,帶着幾十斤重的藥品,從大甜水井衚同出發,經西直門,到海淀,過頤和園、百望山、溫泉村,一路騎行40多公里,最後到達貝家花園。那個時候,在西山夜色初上的星空下,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留着白色大鬍子的外國老人風塵僕僕地騎行在蜿蜒的山路上。
二戰期間,中國和盟軍曾在喜馬拉雅山脈上空開闢一條空中通道,65萬噸物資通過這條航線運往中國支援抗戰,因航線沿途山峰如駱駝峰背一樣起伏連綿,異常驚險,故被稱為“駝峰航線”。半個多世紀後的2014年,貝熙葉用自行車運送藥品的這段路程,被訪問法國的習近平主席稱作自行車“駝峰航線”,足見其艱辛危險和寶貴貢獻。
在長達幾年的時間裏,一批又一批異常寶貴的醫藥物資,就這樣在貝熙葉的幫助下,經貝家花園轉交給地下游擊隊,再翻過門頭溝的妙峰山,最終送到了平西抗日根據地和晉察冀邊區的戰地醫院。
秘密為八路軍傷員動手術
在貝家花園的整個建築群中,一個由花崗岩砌築的三層碉樓十分引人注目。這裡就是當年貝熙葉在西山家中開設的免費診所。站在碉樓前,門楣處那個當年友人感念其義舉相贈的石匾上,“濟世之醫”四個大字歷經滄桑仍清晰可見。
在這裡,貝熙葉不僅給當地村民免費治病,而且還給受傷的八路軍秘密做過許多次手術。抗戰期間,貝熙葉和他的助手、後來的夫人吳似丹一起,冒着生命危險在碉樓診所裏給八路軍動手術,取子彈、上藥、包紮。據吳似丹的弟弟吳一九説,吳似丹“一共幫他手術動了七次,這七次都是幫遊擊隊,八路軍、遊擊隊在那兒,因為妙峰山那兒屬於共産黨管的地方。”
在貝家相冊裏,有一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中貝熙葉和八路軍站在一起,照片背面則是他的題字:1939,八路,北安河。
幫助中外進步人士前往延安
抗日戰爭期間,在貝家花園的這座碉樓裏,貝熙葉藏過藥,藏過地下共産黨員,還藏過當時送往延安的一部大功率電台。古樸的貝家花園實際上成了八路軍的交通聯絡站,不少有志投身革命的中外進步人士和重要物資,都是通過這條特殊的“駝峰航線”輾轉到達了革命聖地延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兵在北平開始逮捕英美人。和貝熙葉一樣同情和支援中國人民抗戰的燕京大學英國教授林邁可夫婦、班威廉夫婦,早就聽説過貝熙葉幫助中國抗戰的事,於是在危急情況下選擇投奔貝家。貝熙葉正好不在家,管家王岳川是中共地下工作者,在向組織彙報後,根據地派人將林邁可一行安全護送到了後方。後林邁可抵達延安,擔任無線電通訊顧問。在他的努力下,延安建成了大功率國際電台。1944年9月1日,以“新華社延安”為電頭的英文通訊稿發出,世界首次聽到了來自延安的消息。
1943年,貝熙葉的老朋友黃浩暴露了,為擺脫日本兵的追捕,同樣是在貝熙葉的幫助下,經貝家花園奔向了敵後抗日根據地。
多年後的一張便條上,貝熙葉這樣寫道:“我剛剛翻閱了我的資料,它們未加整理,我已經習慣了這種雜亂。我關上抽屜,也許永遠不會再打開它。我忽然想到,也許有一天,我的孩子或孫子輩會有人看到它們,會因此知道這裡面珍藏着我在中國漫長歲月中得到的小小榮譽。”
歲月流轉,真情永駐。貝熙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出的寶貴支援和貢獻,如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他的感人事跡和崇高品格,中國人民會永遠銘記在心。
初夏時節,在修繕一新的貝家花園裏,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來到這裡,了解他,緬懷他。
在通往貝熙葉住所的林間小徑,記者碰到了一對來這裡郊游的父女。這位年輕的父親拉着小女兒的手,正在為她講述貝熙葉的故事:“貝熙葉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法國大夫,他為中國的老百姓免費治病,還給八路軍送去了救命的西藥……”
正在貝家花園內給村民治病的貝熙葉。
貝熙葉在醫院的工作照。
用自行車為八路軍運送藥品的貝熙葉。
1939年,貝熙葉和北安河的八路軍在一起。中間背影為貝熙葉。
1937年,在宛平城被貝熙葉救治的男子和他的母親。
1923年,貝家花園建成時,村民們前來向貝熙葉道賀。
圖片由貝家花園管理處提供
修繕一新的貝家花園。劉岳/攝
2014年11月5日《北京日報》10版報道,貝家花園等中法交流遺跡的修繕、重建工作已完成。
2013年5月30日《北京日報》10版報道,本市啟動修復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進一步挖掘和保護貝家花園等帶有情感價值的建築遺産。
當年,貝家花園中的碉樓是貝熙葉的免費診所,這裡藏過給八路軍的藥。如今,碉樓依然矗立在蒼松翠柏間。
文字:黃玉迎
歷史資料:《北京紅色遺存》《貝熙業傳奇》、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聯合出品:北京日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市地方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