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郊“紅藍箍”寫就的抗戰奇跡
原標題:平郊“紅藍箍”寫就的抗戰奇跡
在百望山森林公園天摩溝腹地,建有一處黑山扈戰鬥紀念園。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北平郊區的遊擊隊——國民抗日軍在這裡與日軍進行過激烈的正面交鋒,並擊落日軍偵察機,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極大鼓舞了北平軍民的鬥志,為抗戰史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平郊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隊伍誕生
來到黑山扈戰鬥紀念園,立刻被眼前的紀念浮雕和人物雕塑所吸引:有的舉着步槍在瞄準,有的架着機槍在掃射,有的舉着大刀砍向敵人……這栩栩如生的情景再現,瞬間讓參觀者對80多年前那段浴血戰鬥的崢嶸歲月肅然起敬。
1937年一二月間,流亡在北平的東北大學學生、抗日義勇軍成員高鵬(新中國成立後任瀋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紀亭榭(新中國成立後任海軍航空兵參謀長)等人,受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的影響,商議組織隊伍,到北平郊區開展抗日武裝鬥爭。他們一方面用張學良通過東北救亡總會給的4000元錢購買槍支,另一方面進行廣泛聯絡,到四五月份,已經購買了17支手槍,聯絡了20多人。
與此同時,他們輾轉認識了昌平白羊城村保衛團團總湯萬寧和他的兒子湯玉瑗,並曉以抗日救國大義,動員湯氏父子共同組織抗日隊伍。湯萬寧表示:“我傾家蕩産,跟着你們抗日了!”湯氏父子回到村中,説服本村保衛團團丁集中槍支藏在家中,等待舉事時機。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高鵬、紀亭榭加緊了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他們將槍支偷運到清華大學校園,藏在共産黨員沈海清(即林一民)的宿舍內。
7月20日,聯絡好的20多人分成兩組,一組由高鵬帶領混出西直門,到清華大學取出槍支,徒步奔向昌平白羊城村;另一組由東北大學學生宋鳴皋帶領,乘坐火車至昌平南口下車,再徒步轉向白羊城村。當晚,兩路人馬在白羊城村湯萬寧家會齊。7月22日,這20多人齊集白羊城村關帝廟前的空場上宣佈成立抗日軍,舉行武裝起義。這支隊伍就是國民抗日軍,也是北平郊區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隊伍。
不久,中共北方局所屬東北工作特別委員會黨委會決定,派一批共産黨員、民先隊員和進步青年到這支隊伍,爭取、團結共同抗日,其中就包括共産黨員汪之力等人。這些人進入國民抗日軍後,先後擔任了各級領導職務。從此,國民抗日軍開始走上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生道路。
奇襲第二監獄救出數百同胞
德勝門外不遠有個功德林廟,清朝末年被改建成監獄,民國初期成為河北第二監獄。1937年8月,在這座有着丈余高墻的監獄裏,關押着幾百名犯人,其中包括幾十名共産黨員和政治犯。由於日本侵略軍佔領北平不久,還沒有派兵接管,這裡仍由少量偽警察看守。
此時,活躍在北平城郊附近的國民抗日軍已發展到70多人。一天,當地常給監獄送豆腐的回民小張向國民抗日軍報告:“你們要搞槍,第二監獄裏有三挺機槍、三十幾支步槍,還有幾百名犯人,看守就是幾個根本不會打仗的警察。”他還自告奮勇,願意帶路。高鵬、紀亭榭等人商量後,決定採取奇襲的辦法,劫牢反獄,奪取槍支,釋放犯人,壯大隊伍。汪之力、史進前、王建忠等共産黨員,為了營救革命同志出獄,加強部隊中黨的力量,也支援這次行動。
8月22日傍晚,國民抗日軍二十幾人由回民小張帶路,直撲第二監獄。到了第二監獄門前,回民小張大喊:“洋二大爺來了,要察看監獄,快快開門!”連吼幾聲,看守便把大門打開,勇士們一擁而進,先繳了偽警察的槍械,又去監房放人。一兩個小時後,被解救出來的同胞隨國民抗日軍轉移到鐵獅子墳一帶的樹林裏。當時,營救出在押黨員群眾500人,他們大多參加了國民抗日軍。
國民抗日軍奇襲第二監獄,不僅解放了數百名同胞,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壯大了自己的隊伍,更重要的是營救了一批共産黨員,為革命事業保存了幹部力量,其中包括李大釗的侄子李海濤、河北省磁縣農民暴動領導人唐洛壽等。
此舉也令北平城內的敵人慌成一團。據1937年12月15日《世界日報》報道,第二監獄受到打擊後,陷於癱瘓,直到12月才得以“恢復”。這一消息其實也從另一個角度向北平和全國同胞宣告:剛剛被日軍佔領的北平就出現了一支有組織的人民武裝力量,高舉着抗日大旗,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紅藍箍”成為黨直接領導下的人民武裝
奇襲第二監獄勝利後,愛國學生、貧苦農民以及流散的第二十九軍、冀東保安隊士兵踴躍投奔,國民抗日軍隊伍壯大到1000多人,聲威大震。但是,隊伍中人員成分複雜,思想作風各異,亟須整頓。為此,部隊決定進行整軍。
汪之力起草了“全軍約法”,作為治軍的章程。約法規定:所有人員、武器、軍需財物,歸全軍所有,統一指揮,統一調動;全軍以軍人大會或軍人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選舉軍政委員會作為常設機構,全軍重大事項均須由軍政委員會討論決定,唯一公開共産黨員身份的汪之力擔任軍政委員會秘書長;全軍軍人大會或軍人代表大會直接選舉部隊領導成員,作為日常指揮員。
1937年9月5日,國民抗日軍在三星莊村集合,召開全體軍人大會。大會正式將隊伍名稱定為國民抗日軍,並確定了軍旗和袖標。軍旗為紅色,白色旗褲,上面寫有“國民抗日軍”五個大字;袖標為紅藍兩色,紅色在上,表示戰鬥,藍色在下,表示祖國河山。意思是:用戰鬥精神打敗日本侵略者,收復祖國大好河山。從此,佩戴“紅藍箍”的國民抗日軍在平郊群眾中遐邇馳名。
經過三星莊整軍,國民抗日軍的黨組織逐步建立、健全起來。經上級批准,黨的隊委會成立,成員有汪之力、王遠音、王建忠、陳大凡、沈海清,汪之力任書記。各總隊也建立了黨員小組。共産黨員大都在各級擔任了領導職務。不過,當時黨組織和黨員們的身份都是秘密的,部隊中黨組織的任務是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做好爭取上層、團結基層的工作。國民抗日軍的組織者和核心領導高鵬、紀亭榭思想進步,靠攏黨的組織,注意保護黨員的安全,支援黨員的工作,黨的隊委會的意見一般都是通過他們得以順利執行。這支成分複雜的武裝隊伍逐步被改造成為黨直接領導下的人民武裝。
黑山扈大捷大振民氣
1937年9月8日拂曉,國民抗日軍穿過挂滿露珠的高粱地,爬上黑山扈地區百望山的天摩溝,把山樑上一處廢棄的舊碉堡當作機槍掩體,監視着山下由北平城通向溫泉、南口的大道。
起初,日軍得到國民抗日軍到達黑山扈的消息時沒當回事,以為是小股散兵游勇,只派出一支小部隊,分乘兩輛軍車前去“掃蕩”,結果受到國民抗日軍阻擊。日軍一看苗頭不對,趕緊掉頭跑掉了。
下午2時,七八十名日軍從溫泉方向趕來,再次向天摩溝發動進攻。國民抗日軍集中火力猛烈還擊,當即有二十幾名日軍中彈倒地。日軍被迫退守另一座山頭,再不敢主動出擊,只是和國民抗日軍對峙。為了打破僵持,第二總隊總隊長宋鳴皋派大隊長杜雄飛、指導員霍志德帶領兩個中隊,從一側包抄日軍側後方,向日軍發起猛攻。
戰鬥到下午4時,北平方向飛來4架日本飛機。它們擦着山頭盤旋,對國民抗日軍陣地進行低空偵察。由於日軍認為國民抗日軍沒有高射武器,所以飛得很低,飛行員的身影清晰可見。望著這幾架日本飛機,國民抗日軍的戰士們氣壞了。班長蘇家順大聲招呼戰士:“拿槍打他狗日的。”當飛機盤旋一圈要轉彎時,戰士們端起機槍朝日機迎頭仰射。嗒嗒嗒嗒……一時間,天上子彈紛飛,一架日機被擊中,機翼趔趔趄趄地搖晃着,拖着長長的濃煙俯衝到地面,接着一聲轟響,一團黑煙升起,日機在清河附近的農田裏墜毀爆炸。
傍晚,日軍從頤和園方向開來大批援軍。他們先用火炮向天摩溝山頭一陣亂轟,等攻到陣地時才發現,國民抗日軍早已不見了蹤影。
黑山扈戰鬥,是國民抗日軍第一次與日軍正面交鋒,即擊落了敵人的飛機,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鼓舞了北平軍民的抗戰鬥志。這一消息迅速傳到國外。吳玉章主辦、在巴黎出版的中文報紙《救國時報》,大篇幅報道了國民抗日軍黑山扈大捷的消息,稱讚國民抗日軍“義聲所播,民氣大振”,是“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編入八路軍成為正規軍
黑山扈戰鬥以後,北平郊區秋雨綿綿,天氣轉涼,地裏的莊稼陸續收割,國民抗日軍逐漸失去了在平原地區進行活動的天然屏障。盤踞北平的日本侵略軍在黑山扈受到沉重打擊以後,也把國民抗日軍看成心腹之患,處心積慮地策劃“秋季合圍掃蕩”,妄圖消滅這支人民抗日武裝隊伍。
那時候,國民抗日軍已壯大到3000多人,得到這個重要情報,便相繼轉移到昌平西山地區、宛平縣、齋堂、清水一帶,直至1937年11月開赴河北蔚縣。期間,八路軍總部派人將朱德、彭德懷親筆簽名的長信帶給國民抗日軍,信中詳細介紹了中國共産黨抗日的有關政策,以及建立根據地與進行遊擊戰的方針,對國民抗日軍的工作作了全面指示。國民抗日軍的黨員和積極分子都渴望能與黨和八路軍建立直接聯繫。12月25日,國民抗日軍正式被八路軍總部批准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5支隊。
在北平郊區的這幾個月裏,國民抗日軍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高舉抗日的大旗,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各階層群眾,在敵人後方建起人民抗日武裝,開展了遊擊戰爭。國民抗日軍的活動,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鼓舞了北平人民的抗日熱忱,也為建立平西昌宛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白駒過隙。80多年後的今天,百望山已是海淀區一處林木蒼翠、風景優美的游覽之地,而黑山扈戰鬥舊址也已成為佔地600多平方米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岩壁鐫刻的碑文上,有楊成武將軍為此次戰鬥題寫的“黑山扈戰鬥紀念”幾個大字,時刻提醒後人銘記那段浴血奮戰的歷史。
國民抗日軍部分領導人合影。
1937年9月5日,國民抗日軍在三星莊村整軍,整軍後士兵均佩戴袖標,俗稱“紅藍箍”。
國民抗日軍誕生地——白羊城村。
國民抗日軍活動地區圖
1937年9月8日,國民抗日軍在黑山扈一帶與日軍激戰獲勝。在法國巴黎出版的《救國時報》大篇幅報道了這一消息。
1937年11月,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和國民抗日軍部分領導人合影。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5支隊副司令員高鵬在陣地上。
汪之力在被攻克的日寇堡壘前留影。
文字:賈曉燕
歷史資料:《北京紅色遺存》《北平抗戰的紅色脊梁》
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聯合出品:北京日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市地方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