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起來保衛自己的民族”

日期:2021-05-13 10:3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20210513_010_52669
  • 20210513_010_52669

  原標題:“自己起來保衛自己的民族”

  日本侵略者在侵佔中國東北後,又將魔爪伸向華北。1935年6月中旬,在日本脅迫下,國民黨“中央軍”撤出平津和河北,整個華北危在旦夕。

  一組拍攝於一二·九運動前後的老照片,將我們拉回到1935年年底形勢危急的北平:在清華學堂的地下印刷車間裏,青年學子含淚疾書,發出悲憤吶喊——“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在位於燕京大學附近的斯諾住處,進步青年正在召開秘密會議;在北平的大街上,青年學生們頂着反動軍警的棍棒呼喊着抗日救亡的口號……

  黑白照片記錄下的經典畫面,見證了這次從北平掀起的抗日救亡運動高潮。

  一二·九運動在斯諾家秘密策劃

  黑白老照片上,一處房屋在樹林掩映中。這裡就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燕京大學任教時的住址。而在另外一張照片中,斯諾正站在一個小院中開心地笑着。此時,斯諾一家已經搬到了盔甲廠衚同居住。看著這兩張照片,我們仿佛和當年那群熱血青年一同快步走進斯諾家,聚在一起,壓低了聲音,討論着時局動向,在紙上涂涂畫畫,策劃後來舉世聞名的一二·九運動。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擴大對華北的侵略。由於國民黨當局的對日妥協政策,華北淪亡迫在眉睫,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

  日本還積極策劃華北地區脫離中國而獨立。國民黨當局屈從於日本的侵略要求,擬於12月9日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實現所謂的“華北特殊化”。

  消息傳來,北平學聯的成員再也不能忍受了。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北平學聯當即決定在這一天舉行學生抗日救國請願游行,以此反對華北自治。

  但是,由於國民黨當局的嚴令禁止,北平學生運動很難開展。這時,一位外國友人為一二·九運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這個人就是斯諾。

  斯諾於1933年來到北平,此時在燕京大學新聞系任教。他一直關注着中國的命運,同情中國學生的抗日愛國運動,並和北平的愛國進步學生多有來往。他利用外國記者的特殊身份和條件,收集一些關於中國問題的資料。

  黃敬、姚依林、陳翰伯等進步青年就經常到斯諾家中,看一些被國民黨定為“禁書”的革命報刊,討論問題。學生們稱斯諾的家是個“呼吸一點新鮮空氣的窗口”。北平學聯多次在斯諾家裏召開秘密會議,一些請願書、宣言、聲明、傳單等文件,就是在這裡討論、起草、翻譯、油印和保存的。

  《告全國民眾書》發出中國人心聲

  一張泛黃的《告全國民眾書》上,醒目的“怒吼吧”字樣映入眼簾。1935年12月初,清華一院大樓(清華學堂)地下室的印刷車間裏,青年學生蔣南翔完成了這篇作品。“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就出自這份《告全國民眾書》,成為傳誦久遠的名句。

  此時的北平,一派“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景象:插着太陽旗的日本坦克在北平大街上橫衝直撞;日本飛機在北平低空盤旋,擦着樹尖呼嘯而過;日寇在豐臺、南苑、黃村、良鄉、長辛店等地大搞軍事演習;一些國民黨軍政顯要攜帶金銀細軟和家眷出逃;東北大學欲遷西安……

  危急的華北局勢衝撞着人們的心靈,北平各大中學校的愛國青年早已憂心如焚。但國民黨的報紙嚴禁刊登各種宣傳抗日的文章,北平上空籠罩着沉悶的空氣。

  擔任中共清華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的蔣南翔,是清華大學校刊《清華周刊》的主編,1933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眼看日寇步步緊逼,迫使教育界開始準備上“最後的一課”,這個一向誠樸寡言的愛國學生終於發出了怒吼。

  在為一二·九運動做準備的過程中,他在清華學堂的地下室裏,懷着滿腔激情寫下著名的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他一邊寫,一邊淚流滿面。除了痛陳華北危機,他還呼籲窒息在古文化城裏上着最後一課的廣大愛國青年:“願意暫時丟開書本,盡力之所及,為國家民族做一點實際工作。”“親愛的全國同胞,中國民族的危機,已到最後五分鐘。”“掙紮在死亡線上的全國大眾,大家趕快聯合起來!我們的目標是同一的:自己起來保衛自己的民族!”這一振聾發聵的宣言書,助燃了北平學生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之火。《告全國民眾書》被油印出來,在一二·九游行中散發給群眾。第二天,《告全國民眾書》就由油印變成了鉛印,出現在清華大學的校刊《清華周刊》上。而校刊的名字,只有1935年12月10日的這一期改名叫《怒吼吧》。

  嚴寒中游行噴發抗日怒火

  1935年12月9日,古城滴水成冰。一群青年學生卻個個熱血沸騰,他們身穿棉袍,手持標語,行走在長安街上。雖然來自不同的學校、出身於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家庭,但此刻,他們都發出了同是中國青年的怒吼。這些畫面也定格在了一張張照片中。

  12月9日,即是國民黨當局準備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日子。

  凌晨,朔風凜冽,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廣大愛國學生的抗日怒火噴發了。新華門前會集了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東北大學等10多所學校的請願隊伍。他們高舉旗幟,手持標語,高呼抗日救國口號,向國民黨北平軍事長官何應欽提出“反對華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員會及其類似組織,保障人民言論、集會、出版自由,停止內戰,立即釋放被捕學生”等6項要求。然而,愛國學生的要求遭到當局的無情拒絕。

  學生們請願不成,決定從新華門出發,進行示威游行。瞬間,數千人組成的抗日救國洪流傾瀉在西長安街上。一路上,不斷有衝出軍警包圍的學生加入游行隊伍。北京大學的許德珩、中國大學的吳承仕等教授,還有一些受到鼓舞的愛國市民也紛紛加入。游行隊伍像滾雪球似的,越來越龐大。

  多位中外記者隨同游行隊伍進行實地採訪。斯諾夫婦走在學生隊伍的最前列,邊採訪邊宣傳。每當警察要打學生或抓他們時,斯諾就衝上去拍照,嚇得警察不敢輕易動手。在游行的過程中,斯諾夫人尼姆·威爾士經常背轉身來舉起手對大家喊:“你們唱歌呀!”

  游行隊伍在西單牌樓附近和王府井,相繼遭到軍警的阻攔和襲擊。軍警們揮舞着皮鞭、木棍猛打手無寸鐵的愛國學生。愛國學生有的被打倒後爬起來奮力向軍警還擊,有的被打傷流着鮮血仍然高呼抗日口號。

  游行隊伍最終被軍警打散。一些學生當場被捕,30多名受傷學生被送往醫院搶救。在激烈搏鬥過的大街地面上,結了一層冰,晶瑩的冰裏滲透着愛國學生的斑斑血跡。

  在游行結束的當晚,斯諾給紐約《太陽報》發了獨家電訊。稱這是北平學生的又一次五四運動。後來,斯諾評價這場運動是他“第一次看到大批中國知識青年表現出來的政治勇氣”,“令參加者和旁觀者都感到振奮”,“中國正在甦醒”。

  “中國的貞德”打動人心

  鄒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第一卷第六期封面上,一位女大學生正手持話筒,激情演説。一二·九運動當天,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的學生也準備參加請願活動,但卻被困在了城外,學生就地宣傳抗日救亡運動,這一幕被鏡頭記錄了下來。當時年僅21歲的陸璀,在民族危亡時刻當眾演講,成為一二·九運動的一種象徵,被美國記者稱為“中國的貞德”。

  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在西郊,離城30餘里。當天清晨5時,近千名愛國學生就起了床。他們衝破警察的阻攔,沿着田間小道直奔西直門,途中又聯絡和接應城外的弘達中學二院、成達中學等校的請願學生。

  隊伍到達西直門時,城門已被軍警關閉,城樓上下到處都是荷槍實彈的軍警。同學們派代表與軍警交涉,要求進城,但遭到拒絕。

  一位同學憤怒地喊道:“等到我們的敵人開到的時候,你們還能這樣緊緊地把城門關起來麼?”隨後,學生們含着熱淚呼喊:“中國人的城門,已經不許中國人進了!”

  這句話刺痛了愛國學生的心,激起了大家對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新仇舊恨。於是,同學們異口同聲地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五省自治!”“打倒漢奸賣國賊!”這雷鳴般的怒吼,喊出了中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心聲。

  隨後,愛國學生取道阜成門、西便門,但這兩個城門也被軍警關閉。無奈之下,學生們決定在西直門一帶召開群眾大會,進行抗日宣傳。

  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主席張兆鏖首先拿起喇叭筒站在一座小土堆上講話。他控訴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的暴行,指責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明確表示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並領着大家呼口號。

  隨後,各校同學輪流站在土堆上發表演講,其中清華大學女學生陸璀講得最好,群眾深受感染,在大家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鄒韜奮把她發表演講的相片選作《大眾生活》雜誌的封面,一度廣為流傳。

  大大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1935年12月16日,滴水成冰的北京街頭,青年學生奮力從軍警手中奪下了還在向學生們噴着冰冷水柱的水龍頭。而這一幕恰巧被鏡頭記錄了下來。

  在一二·九運動的影響下,從12月11日開始,天津、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先後爆發學生愛國運動,許多地方的工人也進行罷工。上海與其他地方的愛國人士和團體成立各界救國會,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抗日救亡鬥爭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的新高潮到來了。

  1935年12月14日,北平的報紙刊載國民黨當局決定在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消息,北平學聯立即決定於16日再次發動大規模的示威游行,以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

  12月16日,古老的北平城再一次發出了怒吼!清晨,城內各路大軍按照預定方案開始行動。他們在各條道路上與軍警展開鬥爭,衝向示威大會的會場——天橋廣場。

  上午11點,北平愛國學生和廣大工人、農民、市民3萬餘人會聚天橋廣場,召開市民大會。游行總指揮部負責人黃敬站在一輛電車上,由宋黎和其他同學支撐着,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説,並帶領大家高呼抗日口號。

  會後舉行的示威游行再次遭到軍警的鎮壓。在一二·九運動中,軍警就曾用水管子對着人群噴射冰冷的水柱。參加了一二·九運動的宋黎回憶説,“肆行無忌的軍警,突然用水龍頭對着人群掃射起來,水柱像一條條毒蛇竄到同學們臉上、身上”。一二·一六大游行中,當軍警故伎重演時,學生們進行了有力反抗。國民黨監察院檔案中一份《關於北平學生“一二九”“一二一六”反日示威運動的調查報告》中記錄,“公安局自行車隊帶大刀棍棒嚴加戒備,同時消防隊之警車開到,前列學生離隊衝鋒,將水龍奪取返(反)噴警察,警察不支,遂盡逃避……”

  當天,全市學生共有22人被捕,300餘人受傷。但懾於人民愛國運動的壓力,國民黨政府被迫宣佈“冀察政務委員會”延期成立,鬥爭取得初步勝利。

  一二·九運動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吞併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當局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它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它標誌着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一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準備思想和幹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有着重大的歷史意義。

埃德加·斯諾在盔甲廠衚同居住時留影。

埃德加·斯諾在盔甲廠衚同居住時留影。

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

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

一二·九運動中游行的愛國學生。

一二·九運動中游行的愛國學生。

一二·九運動中,清華大學女學生陸璀發表演講的照片被鄒韜奮選為《大眾生活》雜誌的封面。

一二·九運動中,清華大學女學生陸璀發表演講的照片被鄒韜奮選為《大眾生活》雜誌的封面。

陸璀(持話筒者)向被阻於西直門外的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學生及周邊群眾進行抗日宣傳。

陸璀(持話筒者)向被阻於西直門外的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學生及周邊群眾進行抗日宣傳。

游行學生與軍警搏鬥。

游行學生與軍警搏鬥。

  文字:侯莎莎

  歷史資料:《北京紅色先驅》《北平抗戰的紅色脊梁》

  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聯合出品:北京日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市地方誌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