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霧靈山抗日根據地

日期:2021-04-13 14:34    來源:密雲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 毛澤東和霧靈山抗日根據地
  • 毛澤東和霧靈山抗日根據地

史志

八路軍挺進冀東

(八路軍挺進冀東)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華半壁河山淪入敵手,中國共産黨擔負起領導全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使命。毛澤東同志在運籌部署抗日戰場佈局之時,幾次把偉大戰略家的目光投向屹立於密雲縣與興隆縣交界的霧靈山。

  決策

  1937年至1938年間,毛澤東多次談到霧靈山。1937年5月,毛澤東見到了京東特委書記、河北省委書記李運昌在《解放周刊》上發表的《日寇漢奸統治下的冀東人民》一文後,鼓勵李運昌:“你們要充分發動群眾,鞏固、發展抗日統一戰線,抓緊開展以霧靈山為根據地的抗日遊擊戰爭,不斷壯大抗日根據地。”1937年8月,中國共産黨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洛川會議”。這次會議在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同時,決定在敵人後方放手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聶榮臻元帥在回憶錄中説,洛川會議研究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問題時,毛澤東同志提出,“紅軍可出一部於敵後的冀東,以霧靈山為根據地進行遊擊戰爭。”洛川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提議,確定發動冀熱邊地區遊擊戰爭,創建冀熱邊抗日根據地。

  1938年2月2日,毛澤東同志在發給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等同志的電報中,明確地指出:“霧靈山為中心之區域,有廣大發展前途,且是獨立作戰區域。”他具體地要求:“派出部隊應較精幹,且不宜過少。軍政黨領導人需有獨立應付新環境之能力,出發前應做充分準備……應準備在適當發展時期,派高級領導人去霧靈山。”

  1938年5月,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這篇重要文章中,對在以霧靈山為中心的燕山地區建立根據地寄予熱望。他寫道:“山地建立根據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或準備建立的長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根據地都是。這些根據地將是抗日遊擊戰爭最能長期支援的場所,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堡壘。”

  當以霧靈山為中心的抗日遊擊戰開展初期遇到困難,有關負責同志提出“主力轉到潮白河以西”,離開燕山地區,黨中央、毛主席立即做出明確的指示。1938年9月26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劉少奇聯名復電,電報中説:“霧靈山、燕山東西千餘里之大山便於迴旋……創建冀熱邊根據地,創造相當大的軍隊是可能的”,“環境是嚴重的,工作是困難的,必須以高度革命精神,克服工作中一切困難,堅持統一戰線原則,建立堅持持久抗戰的勝利信心”。

  東進

  密雲縣位於平北與冀東之間,1938年冀東抗日暴動時,這裡不僅是八路軍第四縱隊東進的主要活動地區之一,而且也是參加暴動的縣份之一。

  1938年6月,為策應冀東人民武裝抗日大暴動,以宋時輪為司令員、鄧華為政委的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四縱從白馬關、四合堂進入密雲,建立昌灤密和密平薊兩個聯合縣。四縱主要活動在大城子、北莊、新城子一帶,與日偽軍展開頑強鬥爭,並建立起密平薊抗日遊擊隊,還派出工作人員在密雲大城子、鎮羅營一帶建立抗日村政權,成立了聶家峪村抗日救國會,這是密雲縣建立最早的抗日基層政權。同時,四縱主力在密平薊地區粉碎了偽滿軍幾個團的圍攻,後向霧靈山周圍轉移,因霧靈山周圍人煙稀少,給養難籌,四縱決定留獨立營在霧靈山堅持遊擊活動,其餘南返密平薊地區。7月下旬,四縱政治部主任伍晉南率領三十六大隊和騎兵大隊由平西出發挺進冀東。9月上旬,敵人開始圍攻昌灤密,在予敵一定殺傷後,伍晉南率部渡過潮河進入霧靈山區。

  八路軍四縱挺進冀東,極大地振奮了冀東人民,在四縱的支援下,密雲東部地區組建了和參加抗日遊擊隊。冀東大暴動,是抗戰以來全國規模最大的人民武裝鬥爭,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為以後建立冀東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密雲人民在四縱領導下,堅定了抗日信念,積極參加對敵鬥爭,成為中共領導的抗日洪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星火

  1938年9月底,四縱黨委與中共河北省委聯合決定四縱和抗聯全部西撤,留下3個支隊堅持冀東。其中三支隊以霧靈山為中心,堅持在密(雲)興(隆)平(谷)薊(縣)交界地區進行抗日鬥爭。

  三支隊下轄三個大隊和兩個營以及幾支地方遊擊隊。單德貴率一個大隊、兩個營和幾支遊擊隊,以密雲魚子山為中心,在密雲東南部和平谷北部、順義東部一帶山區開始遊擊活動。趙立業率領兩個大隊和特務連以霧靈山為中心,在密雲新城子、曹家路一帶和興隆西部山區開展遊擊活動。

  三支隊堅持鬥爭是極其艱難的。1938年10月以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敵人的正面進攻基本停止,開始對後方加緊控制。冀東大暴動受挫後,敵人對冀東人民進行了殘酷鎮壓。他們修補公路、增設據點,採取“清剿”與圍困相結合的戰術,妄圖將堅持冀東抗日的八路軍和遊擊隊徹底消滅。他們對三支隊活動的地區大肆燒殺,並對霧靈山、魚子山等山地實行封鎖。為了進一步加強封鎖平古路,各車站都增加了日軍守備隊和鐵路警察,並有裝甲軋道車定時在古北口至密雲之間往返巡邏,妄圖以此來切斷冀東抗日武裝和平西的聯繫。

  面對日偽的殘酷“清剿”和封鎖,三支隊在密雲東部人民的支援下,打擊日偽漢奸,收編果玉春部游雜武裝,剿滅清水河川、四頂山區的土匪,建立莊頭峪、耐洼等秘密交通站,頑強堅持了兩年武裝鬥爭。1940年11月,第三支隊編入八路軍十三團,離開密東。第三支隊雖沒有做開闢地區工作,但在民眾中留下了八路軍的深刻影響,為以後創建密雲河東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燎原

  1940年4月,冀東區黨分委以薊縣盤山和密雲魚子山兩塊遊擊區為基礎,成立薊平密聯合縣。11月,薊平密聯合縣北部地區成立平密興聯合縣,平密興縣委建立後,黨建工作進一步向北伸展。1941年2月,在蔡家峪、聶家峪發展了幾名黨員。1941年8月,成立中共平密興三區委員會,開始在紅門川以北建黨。11月,北莊成立第一個黨支部,徐新民任支部書記。到年底,平興密聯合縣已有黨支部54個,擁有黨員644人。密雲東部地區為第三區,成為冀東地區抗日政權的一部分。

  密雲河東地區從根據地開闢直到1941年底以前,凡有抗日工作的村莊普遍建立了自衛軍,自衛軍隊長直接參加村政權。1942年以後,日本侵略軍開始製造“無人區”,山地均成為抗日一面政權,自衛軍組織隨之獲得大發展。為保衛家園,普遍建立武裝自衛軍,小村建小隊,大村建中隊,區建有自衛軍大隊。武裝自衛軍分成爆炸、遊擊等若干戰鬥小組,配合主力部隊廣泛開展山地遊擊戰,成為堅持“無人區”鬥爭的一支重要力量。

  1942年11月,為適應反蠶食鬥爭的需要,平密興聯合縣改為平三密聯合縣。1943年7月,平三密聯合縣一分為二,北部以密雲東部地區為主成立承興密聯合縣。至此,承興密抗日根據地正式建立,成為冀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莊鎮大嶺村是抗日戰爭時期密雲東部抗日根據

  承興密根據地成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北部屏障的重要支點。早在1939年底,冀熱察區黨委根據形勢發展就提出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的三位一體的戰略任務。當時承興密聯合縣的建立正是“開闢平北”的一個成果,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北部屏障的重要支點。

  承興密雲根據地是溝通冀東和平西兩個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橋梁。當時日偽政權沿着潮河岸和平古鐵路設置了封鎖線,企圖掐斷平西和冀東兩個抗日根據地的聯繫。抗日軍民針鋒相對,開闢了3條越過敵人封鎖線的通道:一條在小營和石匣鎮敵人較大的據點之間的釣魚臺、前後八家莊村渡河;一條在南北鹼廠、莊頭峪之間通過;另一條是在石匣、古北口兩大據點之間的辛莊、桑園村之間,越過火車道,強渡潮河。在3條通道兩側設立秘密情報站,隨時掌握敵人活動情況。從此為兩個根據地的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梁,接送了大批革命幹部,推動了冀東、平西兩地區革命鬥爭的發展。

  承興密根據地如楔入敵人心臟的一把鋼刀。這塊據地的中心——大嶺村,恰在密(雲)、石(匣)、古(北口)三鎮的敵人據點的東側,離敵人最近的據點——北莊,距離不足10公里,成為監視敵人的前哨陣地。通過靈敏而準確的情報網路,隨時可以觀察敵人的動態,而後再把敵人的動態、意圖、分析整理轉送給有關領導機關,並針對敵人活動確定自己的行動部署,掩護群眾疏散轉移,如扎進敵人心臟的一把鋒利的鋼刀。

  1944年夏,密雲東部地區抗日鬥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抗日軍民取得了土門、熊兒寨等戰鬥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1945年6月,八路軍開始由內線轉入外線作戰。冀東作戰部隊出長城進入灤平、隆化、圍場、承德一帶敵佔區打擊敵人。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密東抗日軍民堅決執行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全線出擊,收復敵佔區。至9月初,除石匣外收復密雲東部所有地區,飽受蹂躪的密雲東部地區人民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從毛澤東提出建立霧靈山抗日根據地,到抗日軍民在霧靈山地區英勇奮戰,至最終建立承興密抗日根據地,密雲東部地區成為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堅強堡壘。這塊抗日根據地,極大地遲滯了日偽東北、華北的交通運輸,成為連接平北、平西、冀東地區的重要交通走廊,成為我軍進軍東北的前進基地。毛澤東的戰略決策,使霧靈山這片土地在神聖抗戰中經歷血與火的洗禮,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