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中國革命勝利的“主體法寶”

日期:2021-05-31 10:0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黨的建設是主體,統率武裝鬥爭和統一戰線這兩翼——黨的建設:中國革命勝利的“主體法寶”

毛澤東為古田會議起草的決議案

毛澤東為古田會議起草的決議案

  新民主主義革命浴血奮戰、艱苦卓絕的28年,是百年黨史的起始階段。沒有這28年,就沒有百年黨史。毛澤東是領導中國共産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領袖,也是黨的建設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他説: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産黨在中國革命勝利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這是對中國革命勝利經驗的精闢總結。如果將這三大法寶的關係比喻為主體與兩翼,那麼,黨的建設就是統率兩翼法寶(武裝鬥爭和統一戰線)的主體法寶。那麼,毛澤東是怎樣使黨的建設成為主體法寶,並對中國革命的勝利起到偉大奠基作用呢?

  建黨初期就非常重視黨的建設

  建黨初期指的是從1921年建黨到1929年古田會議決議以前。中國共産黨自創建後就注意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這尤其體現在黨的二大文件中,其中不少規定對於黨的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具有奠基性。比如:

  第一,強調中國共産黨是無産階級先鋒隊組織。黨的二大多個文件指出:“中國共産黨為代表中國無産階級利益及貧苦農民群眾的利益而奮鬥的先鋒軍”,“為無産階級做革命運動的急先鋒”,“只有共産黨是工人的先鋒,是工人的政黨”。此後,我們黨關於黨的階級性質和所代表的利益的表述,都是在此基礎上擴展、完善和規範的。

  第二,強調中國共産黨是進行革命鬥爭的群眾性政黨。黨的二大多個文件指出:“我們共産黨不是空談主義者”,“乃是時時刻刻要站起來為無産階級利益努力工作的黨”;“我們中國共産黨成功一個黨,不是學會,成功一個能夠實行無産階級革命大的群眾黨,不是少數人空想的革命團體”;“個個黨員不應只是在言論上表示是共産主義者,重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是共産主義者”;“黨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裏面去”,“不離開群眾”。這規定了黨的革命性、實踐性和群眾性,直至現在也要求如此。

  第三,強調中國共産黨具有嚴密的組織紀律性。黨的二大關於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指出:“我們的組織與訓練必須是很嚴密的、集權的、有紀律的”,它依據的原則為“個個黨員須犧牲個人的感情意見及利益關係以擁護黨的一致”;個個黨員須了解,共産黨施行集權與訓練時,“乃應以共産革命在事實上所需要的觀念施行之”。黨章第四章紀律規定9條,明確“本黨一切會議均取決於多數,少數絕對服從多數”。這表明共産黨鐵的紀律從建黨之始就是明確不二的。當時黨還在襁褓之中,能旗幟鮮明地強調這些實屬不易,這也是我們黨百年來始終堅持並不斷豐富完善的。

  黨的五大對黨章做了較大修改,內容擴增有兩大亮點。一是將原第二章“組織”改為“黨的建設”。這是在黨章中第一次有“黨的建設”稱謂。它明確規定“黨部的組織原則為民主集中制”,這是過去沒有明確的。二是新增設“監察委員會”,具體規定了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的産生、成員要求等。黨的五大設監察委員會,與大革命時期黨員人數從1923年的400餘人猛增至1925年的3萬多人有關。一些投機分子假“革命”之名混入黨內。為此,黨中央於1926年8月發出《關於堅決清除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這是百年黨史上的第一個反腐敗文件。黨的五大黨章提出設立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也是百年黨史上第一次設監察委員會。這幾個“第一次”,無疑是黨的建設的很大進步。

  古田會議決議: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

  古田會議決議第一次提出思想建黨問題,找到“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新路子,對於黨的建設理論和實踐發展來説就具有里程碑意義。這個問題不提出來解決,中國共産黨就很難安身立命。強調古田會議決議的思想建黨意義,是因為政治建黨問題在此前的黨章等文獻中已經提出,後續工作逐漸完善、提升和充實。古田會議決議之所以能提出“思想建黨”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毛澤東從中國國情和中國共産黨黨情出發,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落到大地,接了地氣。因此,鄧小平説:“在井岡山時期,即紅軍創建時期,毛澤東同志的建黨思想就很明確。大家看看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的決議就可以了解。”

  關於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當時參加革命乃至加入中國共産黨的“農民起義軍”,主要具有的是反抗剝削和壓迫的非常樸素的階級意識,還沒有很高的革命覺悟。面對異常殘酷的戰爭和極其艱苦的革命生活,很多與革命軍和黨的宗旨要求相背離的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想逐漸表露出來,有的還相當嚴重,這就需要加強思想教育。1928年11月,毛澤東在寫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出“我們感覺無産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若不給以無産階級的思想領導,其趨向是會要錯誤的”。1929年12月下旬,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由毛澤東主持起草的《中國共産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它的第一部分主要內容就是《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文中指出:“紅軍黨內最迫切的問題,要算是教育的問題。為了紅軍的健全與擴大,為了鬥爭任務之能夠負荷,都要從黨內教育做起”。

  古田會議決議列出8種錯誤觀念,逐一分析了每種非無産階級思想的具體表現、來源及糾正方法。就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而言,主要分析反對主觀主義等錯誤思想,指出主觀主義頑固存在於某些黨員的思想中,對分析政治形勢和指導工作非常不利。其必然結果,不是機會主義,就是盲動主義。糾正的方法如下:一是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論分析政治形勢、估量階級勢力,以代替主觀主義。二是要求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鬥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這裡已經論及理論如何聯繫實際的黨的思想路線問題,説明古田會議決議對加強思想建設的認識達到了相當高度。

  關於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古田會議決議明確提出“黨的組織路線”概念,指出黨的組織問題現在非常嚴重,特別是黨員品質之差和組織之松懈,嚴重影響到了紅軍的領導與政策執行,務必努力改造黨組織,使之確實能擔負黨的政治任務。對於如何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古田會議決議要求:第一,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調基層會議的政治化與實際化,反對空論,發動與會者的心思才力,從而激發黨的戰鬥力。第二,首次提出加入中國共産黨的具體條件。這是為解決在紅四軍中入黨太隨便,不要任何條件一概拉進,使黨的品質受到嚴重影響的問題。第三,反對極端民主化,強調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厲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生活”,要求黨的指導機關有正確的指導路線,以建立領導中樞;黨的下級機關及黨員群眾對於上級機關的指示,要經過詳盡討論,以求徹底了解其意義,並決定對它的執行方法。

  關於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糾正黨內錯誤思想,也包括糾正不好的作風。古田會議決議指出:紅軍打仗,離開了對群眾的宣傳、組織、武裝和建設革命政權等目標,就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這雖然是批評單純軍事觀點的,但同時也具有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普遍意義。關於開展批評,古田會議決議對“非組織的批評”和“主觀主義的批評”的錯誤傾向提出了批評,強調批評要注意政治,使黨員明白批評的目的是增加黨的戰鬥力以達到階級鬥爭的勝利,不應當使批評成為攻擊個人的工具。如果不是與政治的和組織的錯誤有聯繫,則不必多指摘個人缺點,使同志無所措手足。

  古田會議決議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黨員隊伍以農民成分為主和革命戰爭十分殘酷的條件下如何着重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建設黨,以保持其無産階級先鋒隊性質的問題。這標誌着毛澤東建黨學説的初步形成,也為中國共産黨的黨建理論體系的建構奠定了基礎。

  整風運動:推進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的創舉

  全民族抗戰開始後,黨的隊伍空前壯大。至1938年底,黨員人數從抗戰初期4萬多增加到50多萬,中國共産黨已經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全國性大黨。但是,大批新黨員缺乏黨的基本知識,缺乏初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和革命經驗,並帶入大量非無産階級思想意識,少數壞人和敵對分子也混進了黨內。為此,1939年8月,中央政治局作出《關於鞏固黨的決定》,指出: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鞏固黨,成為我們今天極端嚴重的任務。兩個月後,毛澤東在為《共産黨人》雜誌寫的發刊詞中提出要把“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産黨”的任務,作為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來進行。毛澤東提出的這一偉大工程,把黨員數量的發展與品質的提高緊密結合,把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融為一體,更全面地指明瞭黨的建設的目標和內容,是黨的建設思想理論的重要發展。

  按照黨中央決定和統一部署,各地黨組織迅速開展鞏固黨的工作,着手實施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在抗戰轉入相持階段後,我們黨既要應對國民黨頑固派不斷進行的反共活動,又要為爭取抗戰最後勝利做思想上和組織上準備,黨中央決定在全黨範圍內開展整風運動,一方面把早已提出的黨內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引向深入,另一方面又有利於徹底解決黨的歷史是非和思想路線問題,清除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的影響,在全黨範圍內更牢固地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原則和路線。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內涵也更加豐富。

  整風運動既是推進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主要載體,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造。整風運動的主要內容是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教育全黨幹部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的具體問題。毛澤東提出“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方針,全體黨員在整風運動中通過讀書學習、自我反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提高了認識,增強了黨性,改進了工作,為全面貫徹執行黨的路線、奪取全民族抗戰勝利奠定了鞏固的思想基礎,也為將中國共産黨建設成為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具有廣大群眾性、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奠定了堅實基礎。

  正因為整風運動使毛澤東的黨建思想得到了全面展開,所以鄧小平指出:毛澤東的“完整的建黨學説,是經過實踐在延安整風時期建立起來的。毛澤東同志對於建立一個什麼樣的黨,黨的指導思想是什麼,黨的作風是什麼,都有完整的一套”。

  “三次對談”和“兩個務必”思想:中國共産黨執政清廉和防治腐敗的根本之道

  毛澤東的“三次對談”發生在抗戰後期,“兩個務必”思想則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他的完整的黨建理論形成後,許多思想還在不斷豐富和發展。“三次對談”和“兩個務必”思想,就毛澤東的黨建理論愈益豐富和發展而言最具代表性。

  20世紀4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隨着1943年蘇聯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偉大勝利已發生歷史性轉折;中國抗戰進入後期,勝利大勢已趨明朗。毛澤東高瞻遠矚,不僅運籌如何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而且開始思考中國共産黨在勝利後如何不重蹈歷史王朝覆轍。他在“三次對談”中提出的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觀點,關係黨的生死存亡。這“三次對談”,就是“甲申對”“窯洞對”和“趕考對”。

  首先看“甲申對”。在上述大背景下,身居重慶的郭沫若應中共中央南方局主辦的《新華日報》和《群眾》雜誌之約,撰寫了紀念大明王朝和大順王朝滅亡300年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簡稱“郭文”),於1944年3月發表。“郭文”着重論述了三百年前的甲申年,艱辛奮戰18個春秋打天下的李自成農民軍在攻陷北京城滅亡大明王朝後,花天酒地,沉淪享樂,結果坐天下42天就倉皇離京,敗逃南去,大順王朝灰飛煙滅。

  “郭文”發表時,延安整風運動進入後期。毛澤東在1944年4月對整風運動做總結的《學習與時局》中講到黨的歷史時談及該文:我們黨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全黨同志對於這幾次驕傲、幾次錯誤,都要引為鑒戒。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毛澤東講話一個星期後,延安《解放日報》全文轉載《甲申三百年祭》,將它作為整風文獻推薦給全黨幹部學習。是年11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七中全會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期間再函郭沫若,感謝此前郭信對黨的抗戰路線和延安成為民主聖地的誇獎。他寫道:大示讀悉,獎飾過分,十分不敢當。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我雖然兢兢業業,生怕出岔子,但説不定岔子從什麼地方跑來。你看到了什麼缺點錯誤,希望隨時示知。

  毛澤東與郭沫若的這次筆談,即“甲申對”。

  再看“窯洞對”。1945年7月初,黨的七大剛閉幕,國民參政員黃炎培等6位先生訪問延安。他們走訪了延安新市場和光華農場,會見了丁玲、陳毅、範文瀾等朋友,考察了延安的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建設、社會治理和軍民關係等方面的情況,感受到了延安由最初2000人發展到5萬人的巨大變化。在5天考察期間,黨的主要領導人與黃炎培一行舉行了3次會談。毛澤東問黃炎培,對延安的感想如何。黃炎培説: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説,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圖了解到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稍做思考後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次著名對談,史稱“窯洞對”。

  最後看“趕考對”。“趕考對”與“兩個務必”是同時提出的。1949年1月,“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已經結束,中國革命勝利在望。是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就是謀劃籌建新中國大政方針的重要會議。毛澤東做主題報告,在提出關於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新中國的基本矛盾和經濟政策後,他就談到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提醒全黨要警惕驕傲自滿、以功臣自居情緒的滋長,警惕資産階級用糖衣裹着的炮彈的攻擊,要求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就是“兩個務必”思想。全會結束後,中共中央及其所屬機構由西柏坡遷往北平。在出發做準備時,毛澤東對周圍同志説:我們就要進北平了。我們進北平,可不是李自成進北平,他們進了北平就變了。我們共産黨人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産主義。隨後啟程進京,他興奮地對周恩來説:今天是進京“趕考”嘛。進京“趕考”去,精神不好怎麼行呀?周恩來笑着説: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説:退回去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這段對話,就是“趕考對”。

  “趕考對”顯然是回應“甲申對”的。從“甲申對”到“窯洞對”,再到“趕考對”,這三個“對談”,討論的問題是一個,以李自成農民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典型“周期率”為史鏡,共産黨絕不能重蹈覆轍,成為20世紀的李自成。

  “三次對談”和“兩個務必”思想,雖然是70多年前的往事,但具有永不過時的警示和啟迪意義。腐敗亡黨亡國,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規律。凡被造反推翻的,無不是腐敗使民心喪失殆盡,在中國和外國概莫能外。當今世界政黨政治,腐敗仍是一個相當普遍的“頑癥”,甚至是“癌症”。許多政黨由盛而衰,腐敗是致命之根。共産黨會不會重蹈覆轍,成為李自成呢?這始終需要我們黨高度警惕,居安思危。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共産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艱苦卓絕的奮鬥中所形成的完整的黨建理論,不僅為我們黨的百年黨建理論作了偉大的奠基,而且作為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法寶,也為黨的百年輝煌作了偉大的奠基。

  (石仲泉 作者為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