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的誕生 要從五四運動講起

日期:2021-03-02 15:34    來源:中國文明網

分享:
字號: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勝的27個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派出了陸徵祥、王正延、顧維鈞、施肇基、魏宸祖5位代表參加會議。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巡警等七項希望,以及取消1915年中日協約(以日本提出的殖民地化中國的“二十一條”為基礎)和交換的陳述書,但遭到了拒絕。會議竟規定德國應將在中國山東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給予中國的,只是歸還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被德國奪去的天文儀器而已。中國代表指出,“此次和會條件辦法,實為歷史所罕見”,並提出抗議。但是,北洋軍閥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居然準備在這樣的合約上簽字。5月初,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五四運動爆發。

圖為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左起)陸徵祥、王正延、顧維鈞、施肇基、魏宸祖。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圖為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左起)陸徵祥、王正延、顧維鈞、施肇基、魏宸祖。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是誰最先將消息報告給國內?又是誰推動國內掀起運動的浪潮?五四運動對中國共産黨的成立有着怎樣的重要意義?

  1918年12月,梁啟超以個人名義組織了一個民間團體,赴歐洲考察。此行主要目的,是希望以中國民間代表顧問身份參加巴黎和會,從而為徹底解決中國青島問題贏得時機。梁啟超抵達巴黎後,利用與各國政要、各政黨黨首會見的機會,反覆申明中國應有的權益,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支援。國內方面,他與北洋政府外交委員會的汪大燮、林長民始終保持熱線聯繫,及時把和會內外的情況傳到國內。

  1919年4月24日,得到外交失敗消息的梁啟超立即從巴黎致電汪大燮、林長民。

汪、林兩總長轉外交協會:

  對德國事聞將以青島直接交還,因日使力爭結果,英、法為所動。吾若認此,不啻加繩自縛。請警告政府及國民,嚴責各全權,萬勿署名,以示決心。

啟超,二十四日

  林長民根據梁啟超的電報,5月1日寫成《外交警報敬告國民》一文,與梁啟超的電文一起,發表在5月2日的北京《晨報》上。他在文中驚呼“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呼籲“願合我四萬萬眾誓死圖之”。

  5月2日晚,北洋政府國務總理錢能訓密電在巴黎的中國代表團,準備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5月3日凌晨,汪大燮前往北大校長蔡元培家告知此消息,“告以此時形勢,説學生不可不有點表示”。汪大燮所稱的“學生不可不有點表示”,顯然是指通過學生游行,施壓北洋政府,推翻已作出的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的決定。蔡元培不僅認同,而且馬上行動,隨即到北大,轉告新潮社的傅斯年、羅家倫、康白情、段錫朋,以及國民社的許德珩等人。隨即,北大等高校學生在北大三院召開全體學生大會,決定於第二天,也就是5月4日舉行大游行。

1919年5月3日晚,北大等高校學生在北大三院禮堂召開大會,決定把原定於5月7日的國恥日游行提前到5月4日舉行。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1919年5月3日晚,北大等高校學生在北大三院禮堂召開大會,決定把原定於5月7日的國恥日游行提前到5月4日舉行。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5月4日,北京大學學生和北京十幾所學校的學生3000餘人齊集天安門前示威。學生們匯集在一起時,才發現沒有可以散發的傳單,於是,北大學生羅家倫火速趕回北大紅樓起草宣言,在愛國情緒的感染下,他很快完成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了五四標誌性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羅家倫印刷了兩萬份宣言,送到游行隊伍中。

《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五四運動當天,準備參加游行的部分學生在北大三院操場集合。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五四運動當天,準備參加游行的部分學生在北大三院操場集合。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示威隊伍來到東交民巷使館區西口被阻,就改道奔向趙家樓衚同曹汝霖住宅(曹汝霖是親日派官僚、中日“二十一條”的談判人之一)。“一學生看到臥室陳設得太華麗,十分氣憤,就用火柴把綠色的羅紗帳點燃了”,引發了大火。北洋軍閥政府出動大批軍警進行鎮壓,32名學生被捕。但學生們並沒有屈服,他們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學校聯合會,舉行總罷課,上街演講,提倡國貨,抵制日貨。由於反動當局公然表彰曹汝霖等並再次嚴令取締愛國運動,從6月3日起,北京學生重新走上街頭演講。講演者“垂淚而道”,聽眾則“掩面而泣”。數百名學生遭到逮捕。天津、上海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學生,紛紛響應北京學生,進一步舉行抗議行動。

北京學生在街頭進行愛國演講。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北京學生在街頭進行愛國演講。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這時,一個重要的事實發生了: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動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幾日內,罷工工人達到六七萬人。隨後,北京、唐山、漢口、南京、長沙等地工人也相繼舉行罷工,許多大中城市的商人舉行罷市,形成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的“三罷”高潮。抗議鬥爭如燎原之火,遍及20多個省100多個城市。6月27日,旅法華工、留學生、華僑數百人前往陸徵祥所住醫院,要求拒簽合約。第二天,中國代表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並被中國的先進分子所選擇。在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中,李大釗、陳獨秀屬於先驅者和擎旗人,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瞿秋白、周恩來等五四運動中比較年輕的左翼骨幹則是其主體部分。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李大釗備受鼓舞,連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和演講,熱情謳歌十月革命。他敏銳認識到這場革命將對20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産生劃時代的影響,從中看到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在宣傳十月革命過程中,他的思想認識迅速提高,從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進而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五四運動前夜,李大釗在《晨報》上著文,指出了青年運動的正確方向。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五四運動前夜,李大釗在《晨報》上著文,指出了青年運動的正確方向。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五四運動爆發後,李大釗親自投入並參與領導這場偉大鬥爭。1919年9月、11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第六號上連續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時思想界産生重大影響,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的傳播階段。李大釗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等文章,通過批駁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論證馬克思主義符合中國需要的深刻道理。在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的艱難環境中,李大釗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産黨創建準備了思想條件。

  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所開創的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因此,它雖然屬於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但實際上已經成為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五四運動的發生,引起列寧和共産國際對中國革命的重視,並直接促使共産國際派員到中國了解情況,因而加速了中國共産黨建立的進程。

  烈火一經點燃,便孕育着燎原之勢。五四運動的爆發,標誌着一場新的偉大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開始,並由此引起一場廣泛的深層次的馬克思主義傳播活動。

——摘自《中國共産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黨史出版社)

  五四運動促成了中國工人運動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結合,為黨的成立作了準備。五四運動後一年,共産主義的小組就在上海、北京、漢口、長沙、廣州、濟南、杭州等中心城市中成立起來了。

——摘自《中國共産黨的三十年》(人民出版社)

  [參考資料:《中國共産黨的九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國共産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黨史出版社);《中國共産黨的三十年》(人民出版社)]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