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區: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新城

日期:2022-06-08 16:2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昌平: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新城

昌平新城東區將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將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

未來科學城

未來科學城

  全區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6.6%,突破千億元大關;先進能源産業收入突破2200億元,“生命谷”國際研究型醫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相繼落地;聚力“回天地區”專項治理,接續實施兩輪行動計劃……

  過去5年,昌平高品質發展交出亮眼成績單,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城市治理與民生保障穩步提升,區域發展本底和首都生態屏障築牢提升。自古以來,昌平就是北京的門戶重地,素有“京師之枕”的美譽。如今,這個承擔拱衛京城重任的新城,正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接下來,昌平區將聚焦建設北京國際科創中心承載區、改革攻堅開放共贏試驗區、城鄉治理協調發展先行區、人文宜居生態優美示範區,加快打造科教引領、文旅融合、宜業宜居的國際一流現代化新城,成為支撐首都國際化進程、現代化建設的強勁動力源和硬核增長極。

  “兩谷一園”創新格局加速成型

  昌平區第六次黨代會提出加快“四區”建設的奮鬥目標,其中北京國際科創中心承載區位列“四區”之首,凸顯了科技創新引領昌平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作用。當前,未來科學城“兩谷一園”創新格局已基本成型,成為引領昌平區未來發展的創新引擎。

  “澤布替尼”是一款治療淋巴瘤的國産創新藥,現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造福國內患者,同時還走出國門在全球45個國家或地區上市,實現中國原研抗癌新藥出海“零的突破”。這粒藥的背後,源自紮根昌平區生命科學園的百濟神州,短短12年間,這家生物醫藥企業已經快速成長為中國原研新藥領軍型企業。

  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化學研發負責人王志偉介紹,為了服務企業發展,昌平區做了大量工作,積極為企業人才提供住房、落戶等政策支援,讓研發團隊可以心無旁騖搞科研。生命科學園管委會還安排專門的“服務管家”,一對一了解企業需求,幫助企業快速落實了擴建新基地的相關規劃方案。

  百濟神州是一個縮影。在昌平生命科學園,園區聚集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等一批高水準研發機構,匯集了200多名頂尖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入駐了百濟神州、萬泰生物等500多家創新型醫藥健康企業。生命科學園呈現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成為企業家和科學家創業的沃土、投資的熱土、生活的樂土。

  東邊的“能源谷”,承擔了智慧電網、大飛機等國家重大專項,涌現出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3300伏IGBT晶片等自主創新成果,三一和福田康明斯率先獲評“燈塔工廠”,能源産業收入突破2200億元,成為全區創新驅動的重要引擎。

  此外,昌平全區還有清華、北大等41所高校的本部和分校區,沙河高教園7所高校新校區全部開學,與北航、北郵搭建了一批協同創新平臺,形成了“産學研用”融合創新鏈。

  如今,一座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未來之城正在昌平崛起。目前,未來科學城國際人才社區正加快建設,北京十一未來城學校、北師大中小學等16所“名校名園”建成開學,建成清華長庚醫院等13家三級醫院,總規模134萬平方米的地鐵城市綜合體等商業配套2022年將陸續投用。成功舉辦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生命科學國際高峰論壇等活動。全市首個碳中和主題公園——溫榆河未來智谷建成開園,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發展格局加速構建。

  優化環境釋放改革紅利

  根據市“兩區”工作部署,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覆蓋昌平區全域;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昌平組團覆蓋生命科學園及周邊區域。

  當前,昌平區正緊抓“兩區”建設重大機遇,落地實施了63項高含金量的制度創新任務,圍繞生物醫藥優勢特色領域,形成“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CT)”等3個全國首創案例,其中國際研究型醫院案例在全市複製推廣。在全市率先出臺自貿區産業類扶持政策《支援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暫行辦法》和氫能産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以及配套的“氫能十六條”,形成8個全市首創性成果,持續賦能産業創新。聚焦企業需求,主動謀劃創新藥械註冊、進口原料藥品免稅等36項新一輪政策訴求清單,解決企業創新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問題。立足産業發展,積極爭取市級政策支援,將美麗健康産業納入2022年市“兩區”辦政策會診。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報備即批准”政策首批試點的12家企業中,昌平企業佔11家,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改革成績單。

  臨床研究是醫藥研發創新的必經環節,想要有效地將生命科學基礎前沿研究及時轉化到臨床應用,建設以臨床研究能力為核心的研究型醫院迫在眉睫。2019年11月22日,昌平區積極引入戰略合作夥伴,與高瓴集團及高博醫療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在生命科學園合作建設全國首家國際研究型醫院。隨着“兩區”政策發佈,國際研究型醫院也成功入選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首批簽約入駐項目。

  國際研究型醫院項目總建築規模約9.74萬平方米,設計床位500張,於2022年5月竣工並交付運營方,2023年正式投入運營。國際研究型醫院的建設,將加快更多自主研發新藥上市,幫助百姓更快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原創藥”“救命藥”,同時促進臨床和基礎研究雙向轉化,打通醫藥創新生態鏈的關鍵一環。

  圍繞主導産業發展,昌平區研究出臺了財源建設、醫藥健康産業、美麗健康産業、氫能産業、企業上市掛牌、人才保障房等政策,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産業政策體系,為昌平培育優質增長點、發展現代産業體系提供了堅實支撐。高博醫療集團執行副總裁馮晨介紹,項目在推進期間,通過市、區兩級政府部門共同努力,不僅克服了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而且創造了從項目簽約、規劃選址、方案設計到開工建設僅用時124天的“昌平紀錄”。小米二期項目探索出提前預審、並聯審批、容缺辦理等創新做法,僅用84天就完成了項目供地,形成了拿地即開工的“小米模式”。

  在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和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的疊加優勢影響下,昌平“兩區”建設項目庫得以不斷充實。小米智慧工廠、百濟神州、華輝安健等398個優質項目落戶昌平,為全區産業發展積蓄了強大後勁。新生巢、飛鏢加速器等一批國際化、專業化服務機構入駐生命科學園。區內71家企業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其中國家級16家、市級55家,穎泰嘉和成為北交所首批上市企業之一,全區高水準對外開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促進城鄉治理協調發展

  建設城鄉治理協調發展先行區,既是新一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賦予昌平區的功能定位,也是市委市政府交給昌平區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昌平區圍繞落實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實施昌平分區規劃,形成32個街區控規、4個鎮域規劃、215個村莊規劃和6個專項規劃成果,繪製了昌平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

  回龍觀、天通苑是京北兩個超大型居住區,由於歷史欠賬多,交通擁堵、職住失衡、公共服務配套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人們印象中的“睡城”。2018年,北京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回天”三年行動計劃,昌平區積極統籌確保項目落地,着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基礎設施欠賬、公共服務短缺等問題。

  其中,10年未能打通的林萃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曾有居民説,“回天計劃行不行,就看林萃路通不通。”為此,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下,2018年底,昌平與海淀區、五星啤酒廠進行了多輪溝通協商,多方最終達成共識打通斷頭路。2020年6月30日,林萃路終於全線通車。

  2022年5月1日,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迎來了一週歲的生日。細數過往一年,這處“回天地區”的文化新地標作為“回天行動計劃”的重要成果之一,無論從基礎設施的硬體建設,到基層治理的軟體創新;無論是把精彩的文化生活輸送到社區居民中去,還是把廣大“回天地區”社群、社團吸引到文化生活的創造中來,都成績斐然。大家親切地説,“這是一個長在社區生活裏的文化藝術中心,回天人從此有了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隨着“回天行動計劃”持續推進,自行車專用路、天通苑體育館等85個項目已建成投用;定泗路、人大附中昌平學校二期等138個項目開工建設;成功打造“回天有我”社會治理創新品牌,培育孵化社會組織超過1600家,“回天地區”正蝶變為充滿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園。如今,新一輪迴天行動計劃也已發佈實施,將重點實施6個項目包,共113個項目,推動“回天地區”與未來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協同發展,在更大尺度範圍促進職住平衡。

  此外,昌平還在積極謀劃建設一座魅力新城,將新城東區建設成集商務、消費、科技、文化、休閒於一體的城市活力中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目前,新城東區中心區前3名設計方案已經公佈,昌平區將積極邀請廣大市民建言獻策,綜合吸納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意見,對優秀設計方案進行綜合分析和優勢融合,形成最優方案,並落到街區控規和綜合實施方案中。

  激活“京師之枕”文化生命力

  昌平上風上水、底蘊深厚,似“京師之枕”拱衛着北京城。這裡坐落明十三陵、居庸關長城等享譽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産,分佈有白浮泉遺址、銀山塔林、和平寺、朝宗橋、北齊長城等218處各級文物,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在此交會。同時,昌平又是山清水秀、生態宜居之城,森林覆蓋率、林木綠化率分別達到48.3%和67.2%。每年春天,居庸花海中“開往春天的列車”已經成為市民踏春賞景、“擁抱自然”的知名打卡地。

  近年來,昌平區編制實施了“三條文化帶”昌平段保護髮展規劃,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範區,推出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網紅打卡地,形成農業嘉年華、居庸山月等品牌活動,環境秩序不斷優化。

  位於昌平的白浮泉,是京杭大運河引水段的最北端。自2018年開始,昌平區就着手對白浮泉遺址進行修繕,並規劃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目前,園內的都龍王廟圍墻、碑亭等均已完成維護,白浮泉已重新水花四濺,九龍池裏的水再度清澈,元明時期的白浮泉風貌已基本顯現。

  昌平區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葉建偉介紹,目前,昌平區正加快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昌平區還專門設立了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管理服務中心,負責大運河白浮泉遺址文物的收藏、科研、陳列、修復以及科普教育和社會宣傳工作。

  依託白浮泉歷史文化遺産,昌平區接下來將進一步串聯長流惠澤、龍泉漱玉、山水清音等景觀節點,與濱河森林公園融為一體,形成山水相映的空間佈局,打造白浮甕山河文化景觀帶。同時保護好現有野生鷺鳥棲息地,提升九龍池水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昌平還將加強保護和利用好“居庸關”這張金名片,推動居庸關長城博物館建設,數字化再現長城歷史文化,講好長城故事,推動長城生態景觀修復,再現以“居庸疊翠”為代表的關溝72景。

  昌平是創新的沃土、投資的熱土,也是宜居宜業宜游開放的樂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昌平區委將帶領廣大幹部群眾,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形成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高地,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的首都功能載體,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綠色生態城市,努力創建國際一流的現代文明城區,努力共建國際一流的美好幸福家園,努力構建國際一流的善政善治之區,為將昌平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新城不懈奮鬥。(孫雲柯)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