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國際高影響天氣預報技術研發應用提供中國經驗 北京冬奧氣象保障創多個首次
從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到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14年白駒過隙,北京的氣象預報能力已不能同日而語,氣象預報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在北京冬奧會上,氣象預報保障實現了多個國際、國內首次。
變化1 氣象條件決定冬奧會能否順利舉辦
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副院長陳明軒,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氣象)項目負責人,曾全程參與了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氣象保障科技研發工作。提起這相隔14年兩場賽事的氣象保障科技支撐差異,他很有感觸,“北京氣象預報的科技支撐能力大幅提升了,冬奧會和夏奧會的時候已經大不一樣。”
陳明軒對比了夏奧會和冬奧會對氣象條件關注的不同:夏奧會在夏天舉行,氣象保障主要關注強對流天氣,像一些短時強降水、冰雹、雷暴、大風等,這些天氣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奧運賽事,但氣象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冬奧會則不一樣,氣象條件是冬奧會能否順利舉辦的決定要素之一。因為冬奧會約70%的項目都是雪上項目,比賽地點大部分在地形複雜的山區。對氣象預報員來説,山區的氣象條件複雜多變,難度很大,他們需要關注山區和賽道級別的尺度更小的氣象預報,因為這會對賽事安排、賽事保障、成績評定等産生重要的影響。
“預報需要特別精細,關注的要素也非常多,有些甚至都是夏奧會的時候沒有提出來的。”陳明軒説,為了做好冬奧會的氣象保障,氣象預報要做到“一場一策”,即一個場館一個策略,“不同的競賽項目對氣象條件的要求不一樣,比如跳臺滑雪,風速一旦超過4米/秒,就沒法比賽了,氣象條件非常重要。”陳明軒舉例。
同時,氣象預報還要做到“一項一策”,即每一個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的比賽項目就需要一個專門策略,因為不同項目對氣象條件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像這次冬奧會高山滑雪項目的賽前訓練,就因為風的問題推遲了兩天才進行,“像陣性風、能見度、降水相態等這些氣象要素,都得做出精確的預報。”陳明軒説,陣風、降水相態這些要求,在夏奧會時並沒有提出過。
變化2 氣象資訊連接賽事、救援、轉播……
北京冬奧會期間,氣象部門和999急救中心實現了資訊共用,為的就是賽場的應急救援保障。比如高山滑雪項目,萬一有運動員受傷,有可能需要啟動直升機救援服務,而直升機對山區氣象條件的要求非常高,“直升機對風切變要求極高,它要懸停在空中,放下纜繩,再把傷員拉上去,需要非常穩定的氣象條件才可以。”因此,在冬奧會賽事期間,氣象服務團隊與999急救中心可以直接聯繫,共用氣象資訊。
賽事的交通保障也離不開氣象的服務。
北京冬奧會期間,氣象部門為交通保障指揮調度中心專門研發了氣象資訊服務介面,接入到交通部門的指揮調度平臺。通過氣象數據介面系統,可以向交管部門提供冬奧三大賽區(北京、延慶、張家口)、19個場館、16個重要交通樞紐(高鐵站、機場、客運樞紐等)和58個重要酒店(國家會議中心大酒店等)的氣象實況、天氣預報和預警資訊,所有的天氣預報預警資訊、實況、預報都可以實現共用,每5分鐘更新一次實況資訊,每1小時提供一次預報。
甚至連媒體轉播,都跟氣象條件有着很大的關聯。陳明軒説,有國外的電視台詢問他應該如何關注三大賽區的氣象條件,因為他們需要提前了解當地的氣象狀況,為轉播提前做好準備,“把我們冬奧氣象服務的官網發給他們,氣象預報實時更新,對方一看非常清晰準確,連連稱讚。”
變化3 突破多個“國際首次”和“國內首次”
從“公里級”到“百米級”“分鐘級”的預報,是多大程度的提升?陳明軒説,預報能力水準和精細度,都已無法同日而語。
2008年夏奧會的時候,北京的氣象預報網格大小為1公里,“當時做到3小時更新一次,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是比較先進的了。”
冬奧會對氣象條件有着極高的要求,對具體格點的預報要求就更高。賽區一線的氣象預報員,用“一天變四季”“百米不同天”來形容賽區天氣演變的複雜度。
陳明軒説,氣象科技團隊曾做過模擬,在延慶賽區的高山滑雪中心、雪車雪橇中心、冬奧村這3個距離相隔僅幾百米的區域,模擬得到的風速風向差異卻非常大,“雪車雪橇中心風速七八級,同時冬奧村的風只有二三級。”
做細預報精度,必須有科技支撐。“我們做百米級、分鐘級預報,最後最細做到了67米的網格。”陳明軒説,對未來24小時的預報可以實現每10分鐘更新一次,這是夏奧會當時無法實現的。
這樣的精細度,在歷屆冬奧會上也未曾出現過,在國際上可以説是第一次。往屆冬奧會,只做到了500米網格的氣象預報,並且僅僅是作為參考。
北京冬奧會還在高精度氣象預報中,加入了人工智慧演算法。陳明軒説,賽道上有很多氣象關鍵點位,比如高山滑雪的起終點、超級大回轉的拐點、還有山頂山腰山底這些點位,預報精準度進一步提升,靠的就是人工智慧中的機器學習方法。
團隊通過構建人工智慧演算法模型進行海量歷史觀測和預報數據的擬合特徵訓練,從而獲得歷史預報的誤差特徵並構建誤差訂正模型,通過誤差訂正模型實現對未來預報的實時“再訂正”。這也是人工智慧氣象預報技術第一次應用在冬奧會。
北京冬奧會還實現了國內首次的冬季山區加密氣象觀測試驗研究。“這為整個國家山地氣象學的研究,包括將來開展一些大型的氣象觀測試驗,都提供了比較好的示範。”陳明軒説。(駱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