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崔各莊885名黨員幹部 “三進三民”暖人心
每月的第一個周三,是朝陽區崔各莊鄉雷打不動的走訪日。885名鄉村黨員幹部都要進村莊、進社區、進住戶,為地區7601戶家庭解決實際困難。踏進家門聊一聊,拉過板凳嘮一嘮,黨員幹部和群眾的心更近了,關係更暖了。單單在2019年,就為村民辦了2000多件實事。
“崔各莊鄉地處城鄉結合部,村民、居民混居,基礎設施落後,幹群矛盾也多。”鄉黨委書記吳選輝説,重重矛盾,根源在於幹群關係冷冰冰。為了破解這個難題,鄉里提出“要把鄉村幹部還給村民”:不能每天呆在辦公室,而要沉在一線,進村子、進社區、進住戶,知民情、解民困、聚民心。
幹部入戶,會不會只是走形式?起初,不少群眾的心裏都打了個問號。
儘管距今已經七年,那個夏天的暑熱依舊深深烙印在張平的腦海裏。頭一次以包戶幹部的身份走進草場地村,張平就碰了釘子。村民們覺得“三進三民”就是擺樣子、糊弄人,甚至有人直接把她拒之門外:“不就是填個入戶表嗎?我在這給你們填就行,甭去家裏,耽誤時間!”
“我真是來聽聽您的需求,想幫您解決問題的。”張平解釋着,您看我走了一上午滿頭都是汗,就算不讓我喝口水,也讓我進家裏涼快會兒吧。看她又累又熱還如此執着,這位村民終於邀她進門,坐下慢慢聊起來。
踏踏實實進村入戶,實實在在解決問題。通過心貼心的交流,包戶幹部和群眾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群眾反映的問題,要件件有落實,件件有回音。崔各莊鄉成立了黨群工作、社會治理、城建規劃、民生文化、經濟發展五個專門委員會,集中解決突出問題。對於村級能解決的問題立即整改;對屬於鄉、區能解決的問題,做好材料整理和上報;對於不能解決的,作出説明,通過回訪、電話等形式進行反饋。每位幹部每年還要為群眾解決一件“看得見、摸得着”的實事、難事、急事。
李啟山是東辛店村村民,他的檔案在農轉非時丟失。在一次與崔各莊鄉黨委副書記程振環閒聊時,他偶然脫口而出的這件“小事兒”,卻讓程書記默默記在了心上。
從他家出來後,程振環立馬聯繫了鄉社保所和村委會。“我比他更清楚‘死檔’的嚴重性,50來歲的人了,如果沒有檔案,各類社保都無法享受,這要是生了病得多麻煩。”程振環説。
想要找回檔案可並不容易。在程振環的協調下,社保所工作人員花了十幾天時間找尋,終於讓塵封了十幾年的檔案重見天日。有了檔案,李啟山申請了靈活就業,從此可以繳費參保了。
“要是沒有‘三進三民’,我這事兒可能真就沒着落了。”李啟山感嘆説,這份情,他會一直記得。
把群眾的小事兒,當成自己的大事來辦。“三進三民”為群眾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也把這份情留在了越來越多人的心裏。
七年間,“三進三民”的內涵在不斷充實。由處級幹部入戶擴展到全體黨員幹部幫扶;由每年兩個月集中走訪,到如今每年一次的走訪月、每月一次的走訪日。2019年,地區數十家企業的非公黨組織也一同參與走訪,問需求,找痛點,拿出資源服務群眾。
在走訪中發現老人行動不便,何各莊村的駐村企業高度國際開展了適老化改造,63戶老人家庭不再擔心如廁滑倒;北京國際漢語學院主動幫扶殘疾家庭,為孩子們提供實習機會;醉庫文創園和草場地村的困難戶結對子,每季度到府慰問;慶豐包子鋪為京旺家園的兩戶殘疾家庭提供免費餐食……
現在的崔各莊,幹部下村入戶的多了,蹲機關的少了;解決問題的多了,被動應付的少了。老百姓的話有處説,事有人辦。崔各莊,書寫着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實踐。(朱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