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賦能千行百業。AI在醫療領域有哪些應用?AI能否取代醫生?AI給醫療帶來哪些改變?如何讓人工智慧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正在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上,AI成為醫衛界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他們對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報以歡迎的態度,併為AI賦能醫療新圖景建言獻策。
季加孚委員:
人工智慧已經運用到
部分腫瘤篩查上
“現在大家最關心的是以後AI醫生能不能替代人類醫生,我個人認為目前難以替代,但是它可以幫助醫生解決一些很繁雜的、重復性的工作,包括數據統計、病人篩查篩選等。”在談到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腫瘤中心主任季加孚這樣説。
人工智慧在醫院有哪些實踐?季加孚説,很早以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就已經在使用人工智慧技術了,目前已經能夠通過人工智慧來篩查部分腫瘤,比如篩查頸部的甲狀腺結節,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的,然後再根據它的嚴重程度,分流給不同的醫生診治。
季加孚説,在他們醫院的臨床研究過程中,還通過人工智慧來招募患者、篩選患者、建立研究檔案等,人工智慧不僅為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援,也為整個健康醫療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諸多變革。他還舉例,醫生和患者可以在很輕鬆的氛圍裏深入溝通,人工智慧則在一邊抓取並記錄了和患者疾病相關的重要數據,極大地提高了診療效率。
“人工智慧能幫助人類更好地工作、生活,但它替代不了人類。”季加孚説,當前人工智慧還面臨隱私保護、倫理等問題,這些問題還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與討論,並需要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準則加以規範,從而確保人工智慧更好地服務各行各業。
劉清泉委員:
中醫要擁抱人工智慧
談到人工智慧與中醫藥,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説,他們醫院也有實踐,“人工智慧的到來,首先受益的肯定是醫學。”
“人工智慧的到來,能夠使我們的診療思路有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於中醫來講,我們一定要擁抱它,早用它。”劉清泉説,過去我們碰到一個難題,可能需要翻很多書才能弄明白,現在通過人工智慧,可能在一分鐘之內就把所有問題都了解到,對於醫生診斷具有重大參考意義,還能把醫生們過去想不到或看不到的東西同時展現出來,使醫生更少犯錯誤。
“作為一名醫生,我就想訓練一個我自己的大模型,反映我的診療經驗,它會無限地接近於我。我可以讓我的學生拿我的模型去訓練他自己,這樣就能迅速地讓學生與我無限接近,這對於中醫學的傳承具有重大意義。”劉清泉説,人工智慧將對教學産生重要影響,“十五五”國家有關部門進行教材編寫時,應把這些問題考慮到。
在談到AI醫生能否代替真正的醫生時,劉清泉説,AI醫生就是人工智慧醫生,它是醫生全面的輔助決策體系,最終的決定權在醫生手裏。“你不可能讓機器給你看病,一定是通過機器展現出治療方案,最終決定治療方案的,是醫生。”
王寧利委員:
人工智慧助力打造眼科大模型
提到人工智慧,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寧利説,他和他的團隊已經利用人工智慧打造眼科大模型,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説:“人工智慧給我們帶來一個巨大的興奮點。”
“眼底一張照,眼病早知道!”王寧利説,醫學界早有研究表明,通過眼底照片,80%的眼病可以被發現,其中又有80%的眼病可以早防早控早治,能有效降低致盲、致殘率。
多年來,王寧利一直在呼籲將眼病篩查納入我國慢性病管理範疇。ChatGPT發佈後,王寧利和他的團隊希望有一款大模型,可以幫助眼科醫生診療。他們從前年開始打造眼科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事。”王寧利説,通過“眼底一張照”,不僅眼病早知道,而且全身的代謝相關疾病也能早知道,“能夠診斷發現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腦部佔位性病變等30多種疾病。”
“人工智慧的研發給了我們一個巨大的興奮點,也讓我們越來越堅定信心,把這件事做下去!”王寧利説。目前王寧利和他的團隊正在進一步研究開發大模型以及面向普通市民的小程式。他也將繼續呼籲把眼科檢查納入慢病防治體系,盡可能早發現早治療,降低社會整體醫療成本。(孫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