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好、完善好、運作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回首過去一年,從禮敬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初心篤定,到服務發展的主動作為,從保障改善民生的精準破題,到代表履職的擔當盡責,市人大常委會聚焦發展之策、改革之舉、群眾之盼,以更加堅實的履職實踐,充分發揮人大職能作用,以民主法治之力,護航首都改革發展行穩致遠。
2024年9月8日,由市人大常委會主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中山堂印記”專題展覽正式開展。(金瑤 攝)
2024年4月26日上午,張金保(右二)等市人大代表來到朝陽區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蹲點調研。市人大常委會供圖
2024年12月31日上午,《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經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圖為2024世界智慧網聯汽車大會的自動駕駛未來城市嘉年華,展示了亦莊自動駕駛的八大應用場景。(和冠欣 攝)
以堅定信念確保正確方向
“郭樹德,毛澤東號的司機;華羅庚,數學家;劉英源,老英雄……”2024年9月19日,在市人大常委會舉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中山堂印記”專題展覽上,年已九旬的劉世梅看到北京市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單,依然能清晰地説出他們的名字和職業。
1954年8月,劉世梅在北京市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同年9月,她和全國各地選舉産生的12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一起,帶着6億多中國人民的期盼,走進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出席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能自己當家作主,感覺渾身上下都有使不完的勁。”劉世梅説。從那時候起,“人大代表為人民”的信念就根植在她心裏。70年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歷久彌新。再度來到中山堂,透過一張張黑白照片,回望一段段流金歲月,劉世梅感慨萬千,“我們老了,但有更多年輕的人大代表肩負光榮使命,希望大家繼續腳踏實地、傾心為民!”
制度優勢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效保證我國始終沿着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展現出顯著政治優勢。
1954年8月,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標誌着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
偉大制度實踐,履職碩果纍纍。70年來,本市共選舉産生歷屆市人大代表1.1萬餘名,舉行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63次,市人大常委會共召開會議339次,開展執法檢查289次,聽取和審議各類工作報告1400余項,做出相應決議或決定320余件,歷屆市人大代表共提出提案6649件、議案9680件、建議6.6萬餘份。自1982年市人大常委會開始履行立法職責至今,本市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已有174件,為首都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民主法治保障。
作為慶祝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市人大常委會精心籌備“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中山堂印記”專題展覽,通過回顧黨領導人民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光輝歷程,禮敬國家根本政治制度,重溫初心使命。一個半月的時間裏,展覽累計接待觀眾3萬餘人次,社會團體269個,單日最高接待量近2000人次。
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再出發。汲取人民代表大會70年發展的歷史經驗,市人大常委會更加堅定與黨同心、跟黨前行。
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在常委會組成人員範圍內印送、領學重要學習材料92篇;制定推動人大工作高品質發展的實施要點及重點任務項目計劃,以“任務書”的形式,將一項項工作落點落圖……市人大常委會對中央有部署、市委有要求的工作不折不扣貫徹,對改革發展有需要、人民群眾有期盼、屬於人大職權範圍內的事項積極主動推進,推動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以法治護航發展之路
“通過!”2024年12月31日上午,《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經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以法治助力智慧出行“駛”出加速度。
自動駕駛是人工智慧技術的重要應用場景,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內容。自2020年規劃建設全國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以來,本市已實現600平方公里車路雲一體化基礎設施覆蓋,頭部企業聚集,測試里程超過全國總里程的四分之一。
科技新浪潮澎湃而來。尚在探索的新領域如何規範,有待發展的新業態如何提速,都為地方立法提出了新課題。
“自動駕駛是一項新生事物,發展完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條例要適應技術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兼顧行業發展需求與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既要為新技術留有合理髮展空間,又要確保社會安全穩定。”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三處處長王慶翔説。
立法是劃底線,更是築保障。出臺後的條例堅持“發展”和“安全”兩手抓,一方面充分支援創新,從技術攻關、基礎設施、應用研究、産業發展等多個領域全力助推更“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強大的雲”,另一方面拉緊法律的“韁繩”,通過建立安全評估制度、配備安全員和平臺安全監控人員、厘清事故責任等制度設計全方位為發展護航。
在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的當下,為自動駕駛立法,是發揮地方立法“探索性”功能,將規則之“定”與創新之“變”相結合,運用法治方式優化新興領域發展環境的堅實一步,也是不折不扣緊跟中央和市委部署,圍繞中心大局,為新時代首都發展提供堅強民主法治保障的生動實踐。
為外商在京投資經營送上“定心丸”。作為首都針對外商投資的專門性法規,《北京市外商投資條例》於2024年7月1日起施行。針對外資企業關心的政策制定、政府採購、政府守約踐諾、數據跨境流動、外匯便利、知識産權保護、技能人才引進、政企溝通機制等方面問題,逐一進行制度設計,同時固化重點項目服務機制、“服務包”“服務管家”等舉措,展示了既有剛性又有溫度的“北京服務”品牌,為外商投資營造了更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為企業發展培厚“沃土”。立法監督同向發力,聽取審議市政府關於優化營商環境情況專項報告的同時,同步修訂《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先進規則、最佳實踐,持續提升政務服務精細化便利化水準,堅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持續為經營主體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為打造國際商事爭議解決優選地提供法治保障。啟動《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條例》審議,對接“仲裁地”“臨時仲裁”等國際通行規則,支援國際一流仲裁機構“走出去”“引進來”,推動仲裁業務對外開放,為高品質建設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保駕護航。
以精準破題回應民生關切
2024年4月26日上午,市人大代表張金保一早就來到了朝陽區南磨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多位科室主任、醫保辦負責人、醫生、護士們圍坐一桌,就醫保基金使用情況蹲點調研、“現場辦公”。
張金保是首都兒科研究所的黨委書記,跟他一起來的,還有7位市人大代表,有的也從事醫療衛生工作,有的是社區書記,有的工作在學校。從如何避免冒用他人醫保卡欺詐騙保,到老年人等群體是否用得慣網際網路醫院平臺,再到醫保支付標準與線下就醫是否一致……大家個個做足了準備,把關心的問題問了個遍。
2024年,市人大常委會對本市醫保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情況開展專項監督。如何協助代表發現真問題、摸到真情況?
常委會大膽創新,邀請40余位關心關注醫保工作的人大代表,組成15個調研小組,赴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網際網路醫院、藥品生産企業、定點零售藥店和代表家站等20多個點位進行蹲點調研。從謀劃安排,到主持座談,再到撰寫調研報告,全程由代表親力親為。
“蹲點調研的形式很好,讓我開闊了眼界,調研地更深入、更全面,也更容易聽到群眾的心裏話。”張金保説。
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更加小型化、專業化、靈活化的調研,讓代表們“蹲”下來,細心摸清情況、潛心研究問題、精心尋找對策。
兩個月的時間裏,18次蹲點調研,代表們形成了14份調研報告,搜尋出問題110余個,提出建議80余條。
2024年7月25日下午,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委員和代表就醫保基金使用情況進行了專題詢問。
“一老一小”的看病問題怎麼保障、異地報銷如何更便利、家門口的藥店藥品不全怎麼辦、為什麼醫院的藥比藥店和網上的貴……近兩個小時的“正面交鋒”,13位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現場發問,代表們前期蹲點調研發現的問題都被納入。
市委常委、副市長靳偉帶隊,市醫保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藥監局、市財政局等7個市政府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結合各自職責和工作實際,進行了全面詳盡的答復,既有措施陳述,也有政策解讀,更有對今後工作的整改和承諾。
專題詢問全程網路直播,並邀請市民代表現場旁聽,將“人大之問”和“政府之答”都置於公眾監督之下。
“人大代表都問到了我們心坎上,政府部門回答得也誠懇,這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勢。”市民代表陳雪丹説。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找準民生關切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更有效的探索創新、更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找準裉節兒,真正把問題摸透,把建議提準。
反電信網路詐騙執法檢查組交出三個“問題清單”。執法檢查正式啟動前,市人大常委會監司辦“先學一步”,赴市公安局反詐中心、城市副中心警務指揮中心調研,列出重點檢查問題清單;手拿清單,執法檢查組走進電信企業、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際網路企業,以及公安機關、街鄉鎮和學校的反詐中心,“聽、看、查、問、談”之間,全方位了解法律實施情況,形成發現問題清單;常委會審議過程中,吸納委員代表提出的意見建議,形成整改問題清單,交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單位整改落實。
“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便民惠民”專項監督廣納民意,從服務使用情況、就醫感受等方面設計問卷,在常委會官網首次以網路問卷調查形式徵求社會意見;養犬管理規定執法檢查組向12345要“線索”,梳理市民反映集中的養犬擾民、違規養犬、犬傷人等問題,開展“小型分散、四不兩直”檢查調研……每一次檢查調研的背後,都是以民生為導向,以“掌握更真實的情況、提出更具體的建議”為目標的不懈探索。
以實效讓“民意”變“滿意”
從2024年秋季學期開始,本市中小學生的課間休息時間從10分鐘延長到15分鐘,通過擴容課間“能量站”,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戶外、走進陽光。
得知這一消息,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宋春偉很高興。近年來,“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小焦慮”等“四小”問題早發、高發現象嚴重制約着學生的健康成長。2024年初的市人代會上,宋春偉提交了關於保障本市中小學生課間和午休期間戶外活動的建議,從健康影響、學習效果、社交能力、現實因素等多個方面,分析危害,提出建議和措施。
“把課間還給孩子”是學生和家長的呼聲,也是育人理念的轉變,是更加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必然要求。
回應社會和代表關切,市教委“接件即辦”,研究出臺政策,合理延長課間時長,同時通過盤活資源、統籌空間、家校協同等各項措施豐富課間活動內容和形式,以5分鐘的“微改革”,推動教育從“管理導向”向“育人導向”的轉變。
“我也再次諮詢了身邊的家長朋友們,大家都覺得這一措施效果很好,也希望政府部門繼續通過更科學、系統的改革設計,確保政策持續見效。”宋春偉説。
把代表建議辦成實事,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是提建議、辦建議的初衷。凝聚着代表智慧、承載着群眾期盼的建議,轉化為各承辦單位解決問題、改進工作、推動發展的實招硬招。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部門結合辦理關於人工智慧、未來産業發展方面的建議,促進人工智慧加速賦能千行百業,大力推進大模型技術創新與行業深度融合,推動本市醫藥健康、商業航太等産業加速發展。
市交通委、市公安局等部門結合辦理關於交通規劃管理方面的建議,加快構建多網融合綜合交通體系,以軌道站點為中心優化公交線路90條,削減重復線路729.9公里,持續提升交通出行效率和體驗。
市教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部門結合辦理關於加強教育資源統籌分配方面的建議,新增優質中小學學位3.9萬個,提前超額完成全年目標。
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結合辦理關於加強養老托育服務方面的建議,暢通養老服務機構與綜合醫院“老老人”緊急救治、快速轉診綠色通道,發佈本市托育服務供需熱力圖,引導公辦園、普惠園、社會力量、社區、用人單位等開展托育服務。
為推動代表“有用之言”轉化為“有益之事”,市人大常委會把督辦代表建議同推動全市中心工作、促進難題破解、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相結合,持續將建議辦理工作納入市政府績效考評,從辦理時效、辦理過程、辦理效果3個維度對承辦單位進行考核,推進辦理成果最大化。在各方努力下,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以來的967件代表建議已全部依法按期辦理並答復代表,一大批涉及發展和民生的建議得到落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續。
履職小檔案
1.首次召開專業代表小組會議
本屆市人大常委會共組建14個專業代表小組。2024年1月15日,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召開專業代表小組會議,形成年初計劃、年中推進、年末總結的工作鏈條。2024年共有451人次市人大代表參加了專業代表小組活動,在制定動物防疫法實施辦法、開展預算審查和審計整改跟蹤監督等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首次邀請市民群眾代表旁聽專題詢問
2024年7月25日,市人大常委會結合聽取審議市政府關於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情況報告並開展專題詢問,首次邀請來自不同鄉鎮、街道的5名市民群眾代表列席旁聽,並徵求了他們的意見建議,對進一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進行了有益嘗試。
3.首次採用案件評查方式開展人大監督司法工作
2024年,市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在開展對法院申訴信訪案件評查、檢察院民商事案件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兩項司法監督工作中,抽調法律專業功底深厚、具有司法工作實踐經驗的部分常委會委員、監司委委員和司法代表小組成員,組成案件評查小組,廣泛選取涉及婚姻家庭、繼承、房屋買賣、房屋租賃、交通事故、勞動爭議等與民生和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各類糾紛案件,深入剖析,直觸問題,針對類案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形成案件評查報告,督促“兩院”整改,使人大與司法機關形成監督與支援的良性互動。
4.首次聽取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情況報告
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要求,2024年市人大常委會聽取審議了市政府關於2023年度政府債務管理情況的報告。這是建立健全政府債務管理情況報告制度後,常委會首次聽取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情況報告,開啟了政府債務監督工作新局面。前期,市人大常委會深入調研,對本市政府債務管理的規模結構、管理和監督現狀等進行了全面詳細梳理,之後出臺相關實施辦法,明確了報告和審議的方式、程式、重點,為實現常態化政府債務監督奠定了堅實基礎。(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