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生領域固定資産投資三年保持百億元規模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居全國第一 基礎設施建設帶動首都高品質發展
北京“雙樞紐”國際及地區航點數量增至120余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879公里,居全國第一;環二環80公里綠道實現全線貫通……2024年12月24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召開全年經濟社會重點領域發展成效發佈會。據了解,本市聚焦城市建設問題,持續推進交通、水務、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重點領域發展,以基礎設施建設帶動首都高品質發展。
“雙樞紐”周均航班達1065班
一年來,本市區域聯繫更加緊密,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構建。對外聯通能力不斷增強。北京“雙樞紐”獲批全方位門戶複合型國際航空樞紐,國際及地區航點數量增至120余個、周均航班量1065班,新增、復飛、加密多條國際航線航班。
城際鐵路聯絡線一期順利完工具備開通運營條件、京津城際鐵路亦莊火車站改造完成並恢復客運業務、京蔚高速(國道109新線高速公路)北京段即將全線通車……“軌道上的京津冀”紮實推進。
在公路建設方面,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廠通路建成通車,使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市大廠縣之間的車程縮短半小時,區域互聯互通更為便捷,通車兩個多月以來,日平均通行量達到1.1萬輛次。
潮白河城市副中心段綜合治理工程實現開工;官廳水庫啟動建庫以來最大規模清淤試點工程,計劃清理騰挪出1100余萬立方米淤積庫容,進一步增強官廳水庫調蓄能力、減輕底泥污染;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先行啟動區建設工程(森林課堂片區)啟動實施,將引領打造京冀跨省共建的大尺度生態空間,建設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綠色名片……區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交通與城市功能融合更緊密,本市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綜合交通體系。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開工建設,是本市第一條進入全面施工階段的整體提升市郊鐵路。地鐵3號線一期(東四十條-東壩北)、12號線(四季青橋-東壩北)開通,昌平線南延一期全部貫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879公里,位居全國第一。“這些線路的開通實現多條南北向軌道交通線路的連通,補充中心城區東西向軌道交通廊道,同時也為朝陽站和馬甸、安貞、東壩等成熟居住區增添更便利的公共交通選擇。至此,北京七大火車站(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西站、清河站、北京南站、北京豐臺站、北京朝陽站)、兩座機場(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實現地鐵服務全覆蓋。”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溫泉水廠2025年具備試運作條件
本市還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增強城市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2024年汛前“一年恢復重建”水務項目主體工程全部完工,城市防洪能力在全面恢復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三年功能提升”水務項目全部開工建設;推進核心區供水管線消隱改造、城市副中心雨污合流管網改造二期工程等供排水管線消隱完善項目建設。
同時,本市穩步提升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開展南水北調市內後續配套工程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將南水北調城市副中心供水工程納入標誌性重大水利工程項目清單。有序推進溫泉水廠建設,預計2025年具備通水試運作條件,中心城區供水能力將進一步提升。生態補水有序開展,地下水儲水量增加70億立方米。有水河流累計增加26條,五大河流全部再現“流動的河”並連續4年貫通入海。
環二環80公里綠道全線貫通
2024年,本市印發全國首個花園城市專項規劃,積極謀劃一批花園式示範街區、市屬公園改造提升、城市綠道等花園城市試點示範項目前期工作,推進花園城市建設落地見效。
本市啟動實施六環高線公園,將東六環原有的地上道路改造成一個近乎零碳排放的公共活力空間。這個項目不僅是一個公園,更是集文化、體育、休閒、展覽和商業於一體的綜合性區域,將成為副中心創新發展軸。
在優化高品質城市濱水空間方面,本市建成西南二環水系濱水空間開放提升工程,實施永定河引水渠(海淀段)、清河濱水空間工程,通過增設下河梯道和便民設施、打通步道斷頭節點、提升河道兩岸綠化等舉措,形成成環成網的濱水慢行系統,強化水域空間、濱水綠帶、濱水城市功能一體化建設。
市民身邊綠色休閒空間也在不斷增加。昌平區回龍觀生態休閒公園、天通苑生態休閒公園正式對外開放。新增綠道500公里,環二環80公里綠道實現全線貫通。同時,結合2024年重點區域造林綠化建設任務,新建通州區宋莊文化創意公園(一期)、海淀區田村城市休閒公園、豐台區康馨城市森林公園等公園綠地,建成後新增公園綠地近130公頃,為市民提供就近的休閒游憩空間。
自動駕駛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科技賦能智慧城市建設。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圍繞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本市進一步拓展示範區覆蓋範圍,探索利用新技術提升基礎設施智慧化服務和管理水準,年內完成3.0階段建設,實現600平方公里自動駕駛示範區覆蓋,同步推動4.0階段前期工作,推動車路雲一體化技術迭代升級。
在應用場景方面不斷豐富,張家灣設計小鎮、運河東大街等約200處重點路口已實現小時級準動態優化,年內實現分鐘級動態優化。火車站、機場場景陸續開放,大興機場商業化運作平穩,示範區到北京南站安全測試里程超4萬公里。自動駕駛車輛種類持續拓展,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無人化小巴接駁服務超4萬人次。
重點
民生領域固定資産投資保持百億規模
2024年12月24日的發佈會上,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強化投資引領,交出民生實事“成績單”。2024年高效率推動實施一批重大項目,高品質完成民生實事。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教育、醫療領域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預計年底前均能完成全年投資任務,民生領域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連續三年保持在100億元左右。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已達到93%,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務目標;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千人實有床位數由“十三五”末期的5.81張,提升至2023年的6.35張,增長9.3%,2024年還將進一步提升。
在教育方面,2024年重點圍繞人口集聚區、産業承載區,在全市範圍內補充基礎教育學位3.9萬個,北京第三實驗學校、北京中學東壩北校區、良鄉大學城清華附中高中部等優質教育資源已開工建設。積極改善高等教育辦學條件,北京資訊科技大學昌平校區、北京工商大學良鄉校區二期等一批高校新校區建成投用,北京工業大學等15個高校教學設備更新項目獲得國家資金支援,首都師範大學等11所高校宿舍加快推進,新建宿舍在補充高校宿舍缺口的同時,將適當設置學習、活動空間,更好保障學生學習生活需求。
同時,本市積極推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各類服務設施和場地無障礙及適兒化改造,全市已設置“愛心斑馬線”500余處,18所學校建設“安心通學路”,開通33條“通學公交線”、配備72輛通學車。此外,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新建中小學將普遍設置家長等候區。
在醫療服務方面,本市支援優質醫療服務固強補弱,緊緊錨定2035年全市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7張左右的目標,統籌優化全市醫療資源佈局,通過中心城區與平原新城“一降一增”,持續向新城區域佈局一批新院區,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順利開診,穩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重點提升兒科、精神、中醫等專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通州院區項目建設持續推進,懷柔區婦幼保健院即將開工建設。
下一步,本市將統籌用好政府和社會力量,處理好增量與存量、事業與産業的關係,持續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準。增強民生需求保障能力。加大完全中學、十二年制學校支援力度,加快推進一批高校新校區以及學生宿舍建設,補充更多優質學位。持續向千人床位數較低的新城區域佈局一批新院區,穩步提升千人床位數指標。激活改革創新動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支撐産業發展,加強央地協同聯動,發揮國家科研平臺引領作用,促進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在京轉化。深化“三醫”聯動改革,釋放醫研産協同創新巨大潛力。打通醫療、醫保、醫藥,創新健康管理、網際網路診療、産業發展、政策研究等多元場景,逐步實現“醫療看病中心”向“醫學創新中心”轉變。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
現場
望京西綜合交通樞紐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在京承高速與湖光中街相交的東南角,望京西綜合交通樞紐主體正在進行最後的幕墻裝飾裝修和機電安裝工作。未來,這裡將成為一座集地鐵、公交、出租、自行車等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的綜合客運樞紐。地鐵17號線、15號線、13號線將在這裡實現換乘接駁。昨天,北青報記者從望京西綜合交通樞紐現場了解到,該樞紐已經基本完成了主體工程施工。
走進這座總建築面積達到5.8萬平方米的U形建築中看到,整個玻璃幕墻已經幾乎全部安裝完畢,樞紐內部的電梯也已經安裝到位,工人們正在安裝導視牌的吊桿。首發集團公聯公司望京西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指揮常清偉介紹,樞紐一層和夾層主要就是換乘功能和公交車的始發、候車,(市民乘客)通過扶梯或者步梯可下到地下一層換乘大廳,跟地鐵進行換乘。西樓和北樓首層是換乘大廳,二層和三層主要就是便民服務設施,南樓首層是換乘大廳,二層以上主要是業務用房。交通樞紐還設置了室外廣場,乘客可從地面通過扶梯和樓梯直接進入地下區域搭乘地鐵或者公交。樞紐地面室外還將設置自行車停放區。“市民在此進行公交地鐵換乘,都可以實現室內換乘,不需經過室外。”常清偉説。
常清偉表示,望京西樞紐是位於北京中心城東北部的一個綜合交通樞紐,建成之後能為周邊的百姓出行提供非常便捷的服務。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本市綜合交通樞紐佈局進一步完善。除了望京西綜合交通樞紐主體工程基本完工之外,城市副中心站主體工程也將在2024年基本完工。此外,豐臺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完工,朝陽站交通樞紐隨軌道交通新線開通同步啟用,旅客在交通樞紐內可實現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公交、計程車等多種交通方式接駁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