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對話一把手”,是每年北京兩會的保留節目。
2024年的“市民對話一把手”以“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為主題,邀請市級部門“一把手”深入群眾身邊、企業廠房、基層一線,聚焦群眾企業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溝通對話。
1月24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楊秀玲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與企業、市民近距離對話,一起聊“縱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第一站:南中軸
見證疏整促“點亮”區域發展
隨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推進,“動批”蝶變金科新區,大紅門服裝城變身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利用拆違騰退空間實施綠化超過9200公頃……
在南中軸地區,企業、市民從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享受疏整促帶來的“紅利”。曾經的區域性批發中心福成服裝大廈騰籠換鳥,豐台區政務服務中心入駐,1600多個政務服務事項可以在這裡一門辦理;曾滿是巨幅服裝廣告的大紅門服裝商貿城,如今是現代感十足的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高精尖産業在此落地;中央芭蕾舞團業務用房作為首個落戶南中軸地區國家級文化設施,將於2025年正式交付使用,宛若“芭蕾之翼”的設計將成為首都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對於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取得的實效,楊秀玲這樣説——
十年來,北京始終沿着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為引領,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
我們每一位市民這些年都能感受到身邊的變化。這些年,全市拆違超2.5億平方米,實施“揭網見綠”1.77億平方米,拆除後的空間用來實施綠化,相當於新建了13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身邊綠色越來越多了,也感受到身邊有更多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養老助餐點……大家都覺得,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十年來,北京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超過3000家,疏解和升級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高精尖産業新設市場主體佔比從2013年的40.7%提高到2023年的66.1%,進一步提高了高精尖産業發展的水準。最近幾年,20多家優質學校、醫院在平原新城均衡佈局,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教育服務。
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實現了減量下的高品質發展,我們正在為構建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不懈努力!
第二站:城市副中心
高品質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兩翼”之一,通州,從北京的近郊區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座生機勃發的未來城市正在崛起。
幾年來,北京城市副中心拔節成長、蝶變重生,正朝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闊步邁進。
2025年,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將建成,未來通過規劃建設的S6線可以實現1小時內到達雄安新區,15分鐘就能到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東六環改造工程建成後,7.4公里長的道路將被引入地下,原有道路成為“高線公園”,讓市民工作、生活、交通更加便利;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二期已經建成,第二批市級機關正在搬遷。
節目中,楊秀玲表示——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復了城市副中心控規;2022年,國務院出臺了支援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明確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示範區。
現在,副中心圍繞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科技創新“3+1”主導功能,優質要素資源正在加速集聚。運河商務區已經吸引註冊企業超過2萬家,北投集團、華夏銀行等一批市屬國企也在加快落地……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與雄安新區形成“兩翼”齊飛的生動格局。
第三站:北三縣
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水準不斷提升
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京畿大地上,一派生機勃勃景象,區域整體實力邁上新臺階,高品質發展蹄疾步穩。北京從“大而全”轉向“高精尖”,天津以“引得來”鞏固“發展好”,河北用“接得住”實現“升級跳”,三地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水準不斷提升。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由科技部批復成立,是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建設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加快打造産學研協同創新共同體,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設燕郊創新中心,輻射帶動北三縣産業轉型升級。
五年來,通州區與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共簽約項目210余個,意向投資額超過1500億元,已成為區域對接交流合作的品牌活動。目前,近90%的項目已經實現落地,既拓展了在京企業發展空間,又帶動了北三縣産業升級和軟實力提升,為加快建設通州區和北三縣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示範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楊秀玲介紹——
通州區和北三縣的産業協作,是京津冀産業協作的一個生動縮影。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2023年我們與天津、河北攜手,推動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三地共同編制了氫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6條重點産業鏈圖譜,聯合舉辦了京津冀産業鏈招商大會。
如今,京津冀生命健康、電力裝備産業集群成為國家級重點産業集群,産值規模佔全國20%以上;中關村企業在天津、河北累計設立分支機構超過1萬家;2023年北京輸出到天津、河北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近750億元、增長110%,自2014年以來已累計超過2800億元。“北京研發、津冀製造”的産業協同模式加速形成,2022年京津冀經濟總量突破了10萬億元,區域經濟整體實力邁上了新臺階。
節目最後,楊秀玲表示——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我們將繼續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堅持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落實好黨中央部署安排及市政府工作報告各項任務——
牢牢牽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積極服務保障中央單位標誌性項目向外疏解,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組合拳”;
全力支援雄安新區建設,深入推進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紮實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加快推進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發展步伐;
鞏固提升軌道上的京津冀,強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治,深化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用,優化區域營商環境。
積極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不斷增強京津冀引領全國高品質發展重要動力源作用,加快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和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