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深化“雙減”工作。“雙減”政策實施兩年有餘,中小學校園裏,一道道“算術題”組合施力,體現育人智慧。下一步,學校如何持續發力,在“減”與“加”之間實現平衡?正在召開的北京兩會上,代表委員紛紛為教育減負提質增效支招。
加演算法 構建智慧教育體系
一根網線連接“雙師課堂”,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東城和房山校區的學生同上一堂課,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共用;人工智慧技術助力學科教學,學生們有了智慧作業本,作業更加個性化,減少無效學習時間;通過“智慧操場”系統,實時監測學生運動數據,並在後臺開出針對性的“運動處方”……在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一個個智慧教育新場景落地。
“人工智慧、數字技術正在改變北京的中小學校園,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能力。”市人大代表、廣渠門中學校長李志偉説,近年來,中小學推進智慧課堂、智慧校園建設,讓課程、師資等各類教育資源形成合力,推動“雙減”政策有效落地。她舉例説:“我們學校建立了覆蓋各學段各年級的智慧作業庫,從習題設計、作業佈置到學情分析,再到家校互動,精準高效的智慧化教學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有了質的提升。”
同時,李志偉也發現,智慧場景在校園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關注,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産品應運而生。“我們特別希望能建立一個更大的智慧平臺,匯聚更多的數據和資源,依託更精準的演算法,讓不同學校在教學資源的選擇上更加便捷、放心,讓優質資源發揮更大作用。”她建議,全市設立統一的覆蓋全學段、全學科的數字信息化平臺,用好人工智慧技術,探索構建從學校管理、課程教學到學生成長、教育評價等全方位的智慧教育體系。
加好課 讓學生看見更廣闊世界
教育場景更智慧,相應地,老師們在課程設計上也更科學。
“學生有了更多時間和空間,才能去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來自教育界的市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沈傑認為,要做到教育的減負提質,學校要提升課程的豐富性,為學生提供更多可以個性選擇的課程。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中小學廣泛開展課後服務。沈傑以首師大附中舉例,該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選修課程,“課後三點半的社團活動提供專業精修課程,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個性,選擇喜愛的課程。”
沈傑認為,近年來,給學生減負擔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愛運動了,課間、午休時,滿操場都是運動的孩子們;學生愛閱讀了,校園裏隨處可見認真閱讀的學生;學生們愛思考了,“創客空間”、陶藝教室、烙畫教室、扎染教室裏總是聚集着對科學、藝術感興趣的學生,開動腦筋去創作自己熱愛的東西。
讓學生感受“減法”,學校就要相應做“加法”。沈傑建議:學校要把課程開齊、開足、開好,選修課要具有豐富性、選擇性和進階性,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老師們則要想辦法讓學生學會、學足、學好,“不僅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研究、思考的能力,激發他們探索未知的慾望,讓他們從學校裏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加興趣 共用科學教育資源
“雙減”政策落地後,應試教育被弱化,更多所謂的“副科”變為“主科”。學校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科思維。
“‘雙減’中,很重要的部分是減少過重的‘刷題’佔比,讓學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識上,了解知識本身,這便是科學教育的‘加法’。”來自共青團和青聯界別的市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李永樂認為,這“一加一減”之間,減掉的是學生圍繞應試目標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增長的是他們對科學的熱愛。
作為得到上千萬網友喜愛的“網紅科學教師”,李永樂正是通過一條條引人入勝的短視頻,喚醒了學生們對物理學的興趣。他説:“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實驗,哪怕孩子們還無法完全理解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依舊能成為他們愛上科學的契機。”
即使是在科學教育資源極為豐富的北京,依然存在分佈不均衡的現象。李永樂認為,應該通過教師輪換制度、“空中課堂”等方式,讓學生更廣泛地接觸到優秀的科學教育資源。
“利用網路科普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讓他們發現書本知識不是枯燥的,而是真正能幫自己認識世界的,這正是我努力的方向。”李永樂説,在堅持推出科普視頻的同時,他也開始探索錄製線上教學課程,“教學課和科普課各有其作用,將它們結合起來,能讓更多學生共用教育資源進步的成果。”(李祺瑤 孫樂琪 劉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