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用代表家站小平臺書寫全過程人民民主大文章

日期:2024-01-18 15:58    來源:中國人大網

分享:
字號:        

  人大代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是人大代表聯繫人民群眾的連心橋和為人民服務的主陣地,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臺和有力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設,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要豐富人大代表聯繫人民群眾的內容和形式,拓寬聯繫渠道,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更好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趙樂際委員長11月13日至16日在重慶調研時強調,代表家站要建好更要用好,讓每個家站都成為代表開展履職活動、密切聯繫群眾的有效平臺,讓群眾感受到人大代表在發揮作用,在聽取他們的意見、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北京市各級人大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全覆蓋建好家站”、“常態化用好家站”,建立起分佈在16個區的代表家站共2935個,積極發揮代表家站平臺功能作用,推進人大代表“月進站、季回家、年述職”履職制度常態化,組織四級人大代表常進家站、常駐家站,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邊,讓民聲、民意、民智通過人大代表進入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環節全過程,切實用家站小平臺書寫全過程人民民主大文章。

  建好“家站點”,架起“連心橋”

  要讓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大樹枝繁葉茂,民主的“根系”必須深深扎進基層。在北京,覆蓋全市的代表家站正是龐大“根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興區興豐街道黃村西裏代表聯絡站成立於2005年,距今已有十八年曆史,聯絡站裏保存着建站至今的各種工作資料。十八年來代表聯絡站的工作有延續、有傳承,也有不斷的探索創新。比如,在工作中充分利用“拉家常”協商議事機制,組織人大代表定期走入社區和選民中間,聽取居民訴求,有效破解社區基礎設施陳舊等難題,還在全區率先推動解決老樓加裝電梯的問題。已連續五屆當選區人大代表的聯絡站站長王黎説,正是在一件件實事的見證下,代表聯絡站成為了人大代表聯繫群眾、為民服務的“幸福驛站”。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代表家站還有在國際化社區的新實踐,順義區空港街道新國展國際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就是其中的一個例證。順義區人大代表、聯絡站站長趙華介紹,結合國際社區特點,充分發揮人大代表與群眾聯繫密切的優勢,把居民的需求之心和聯絡站為民服務之心緊密聯結,積極探索人大代表助力基層治理工作新路徑,充分落實意見建議收集反饋機制,打造出滿足居民需求的國際化人大代表聯絡站。

  説起昌平區南口鎮的“四型”代表聯絡站,附近百姓們都很有共鳴。治理型“善治代表聯絡站”,持續助力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蝶變”;服務型“連心代表聯絡站”,讓民意“一站式”趁熱落地,推動老舊小區“煥”新顏;發展型“惠農代表聯絡站”,打造民情農情“集聚地”,推動文旅融合促發展;學習型“匯智代表聯絡站”,抓好學習“主引擎”,講好新時代履職故事,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南口鎮人大主席李燕説:“‘四型’代表聯絡站注重用特色建站,一家一站用‘特色’增‘亮色’,將實事辦到百姓心坎上,繪出‘和美’南口新畫卷!”

  打開200余頁的全市代表家站名錄,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家站分佈圖:345個代表之家,2590個代表聯絡站,紅綠相映地點綴着京華大地。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一直把人大代表家站建設作為進一步發揮好代表作用,密切代表聯繫人民群眾的基礎載體和重要抓手。2019年召開的北京市代表家站工作現場交流會對規範化建好家站、常態化用好家站提出明確要求。按照因地制宜、集約高效、就近就便原則,在全市街道、鄉鎮建代表之家,社區、村建代表聯絡站。目前,代表家站已在全市行政區域內完成全覆蓋,網上家站也在加緊推進,實現線上線下有效銜接,1.4萬多名四級人大代表全部編組入站參加活動。

  代表“沉下去”,履職“活起來”

  代表家站不只是一塊牌子、一間房子、幾張桌子,更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重要陣地。儘管每個代表之家“家”風、“家”貌不同,每個代表聯絡站“站”長、“站”規各異,“有地議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是所有家站的“硬杠杠”。這裡時常有反映大事小情的群眾,有專心傾聽詢問的人大代表,有認真答疑解惑的政府職能部門,這裡成了黨和政府、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議事協商、溝通交流的溫馨家園。

  “連心橋”、“議事廳”、“加油站”,每一個名字都是代表家站功能的縮影,更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最後一公里”的堅實保障。在北京,閉會期間代表“月進站、季回家、年述職”的履職制度全面建立起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履職活動,使代表家站“用”起來、“動”起來、“活”起來,讓人民群眾找得到人、説得上話、議得成事。

  人大代表在哪,家站工作就能開展到哪。海淀區打造以家為中心、站為延伸、點為特色的代表履職平臺體系,千余名市區鎮三級人大代表開展“回家站聽意見”活動。在甘家口街道,家站“跑”進社區已經成為常態。13個選區選出的25位區人大代表,組成街道工委書記負總責+24位代表與24個社區“結對子”的局面,代表們活動參與率實現百分之百。

  “用活”代表家站,完善機制是關鍵。從代表每月輪流進站值班,到創設代表季度座談會、主席團會議制度,再到以述職促履職,以及開展“我在朝外立法建言”、“人大代表‘在身邊’”、“共益夥伴計劃”等活動,朝陽區王四營鄉代表家站探索完善配套機制,系統構建起了更具活力和實效的履職陣地體系,激活了代表履職的“一池春水”。

  談起東城區前門街道,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小院議事廳”。“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是這裡的規矩。大江社區代表聯絡站不僅組織代表進站開展活動,還組織代表到街道的“小院議事廳”、“居民懇談會”、“南蘆茶坊”等居民議事平臺及時了解百姓需求。

  密雲區依託全區20個人大代表之家、90個代表聯絡站,深入開展“三級人大代表聯繫選民”活動。不到一個月時間,市區鎮三級人大代表1130餘人走訪聯繫選民群眾12000餘人次,收集意見建議431條,匯總形成鄉村振興、安全生産、城市更新等方面共70余件人代會擬提意見建議。

  “站就建在我們家門口,出了家門就能進站,進了站就能找到代表,不僅急事兒難事兒有人聽,心也凝聚起來了。”這是居民們共同的心聲。如今,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的指導下,代表家站成為基層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一個又一個特色活動推動代表“沉下去”、履職“活起來”,“小平臺”發揮了“大作用”。

  實效回應民聲,民主就在百姓身邊

  “一下雨,路上就全是積水,走不了人也過不了車。”位於西城區的百萬莊南街,曾是周邊居民的“煩心路”。這條800多米長的道路每逢雨天就積水,嚴重影響市民通行。

  在參加西城區展覽路街道代表之家組織的調研時,市、區人大代表,北京金華骨科醫院副院長金娜了解到,排水設施改造涉及街道、區城管委、道路養護、市排水集團等三個層級和多個主體,還沒有一個統籌管理機制。對此,她向區人代會提出相關建議。在代表之家的推動和區人大的協調下,相關單位全部納入承辦單位,這一“老大難”問題在當年雨季到來前得到妥善解決。

  這樣為民辦實事的生動畫面,正在代表家站不斷呈現。

  冬日雖寒,事暖人心。在平谷區金海湖鎮金海湖學校,早晚各8趟定制通學公交車,安全接送17公里內400多名學生上下學;在金海湖鎮、鎮羅營鎮、大興莊鎮等地,公交站點的優化讓村民們反映的出行不便問題得到解決;全區其他街鎮公交線路的優化也正在有序推進中……這些民生實事成果,得益於平谷區人大常委會2023年開展的人大代表進網格行動。

  與平谷區“微網格”基層治理機制相融合,1010名人大代表進入2800多個網格群,推動代表聯繫群眾全覆蓋。截至2023年11月,共聽取千家萬戶訴求2000多件,建立區、鎮兩級民主會商制度,推動形成民意匯總、分析、會商、辦理、監督的全鏈條閉環工作機制,助力基層善治。

  “堵”曾經是周邊居民對天壇西衚同的普遍印象。為辦好這件百姓關注的“要緊事”,東城區天壇街道祈谷社區代表聯絡站組織區人大代表多次召開座談會,把群眾意見收集上來,並聯繫相關部門召開協調會。如今,關係家家戶戶日常生活的衚同在代表、群眾和各部門合力推動下暢通起來,實現“舊貌換新顏”。

  在嵌入石景山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代表之家,代表在走訪調研基礎上醞釀提出“取消退休職工門診費報銷額度2萬元上限”建議,最終落地成為北京市一項解民憂、暖民心醫保政策,預計可減輕全市退休職工醫療負擔約10億元。

  通州區組織“千名代表問政問需”活動,不到兩個月時間裏,300多名區人大代表和800多名鄉鎮人大代表,邀請2.6萬多名群眾走進全區22個代表之家、379個代表聯絡站,以代表建議等形式,着力推動解決2100多個民生訴求,民意民智轉化為基層治理“指南針”。

  家站是人大工作最基礎的單元,大到涵蓋國計民生的重要內容,小到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能在這裡溝通交流。從“入園難”到“上好園”,從“買菜難”到“真方便”,從“停車難”到“好停車”……回應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提升一個領域,通過代表家站,群眾急難愁盼和代表履職盡責實現了“雙向奔赴”。

  一站連萬家,一站解難題。全覆蓋的代表家站讓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走得更近、聯繫更緊,推動解決百姓急難愁盼,也讓老百姓直觀、近距離地感受到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融入城市發展和百姓生活的代表“家站”,成為北京市民主政治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架起老百姓和人大代表之間的“連心橋”,擦亮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的“金名片”。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