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進家站 答好賦能基層治理“關鍵題”

日期:2024-01-18 15:4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這些年,遍佈全市的代表之家和代表聯絡站,都挺忙。

  從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到徵集市區人大常委會立法監督議題;從聽取城市更新、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規的立法建議,到“雙減”、院前醫療急救等執法檢查組來找問題、聽訴求……在這裡,反映大事小情的市民群眾,耐心傾聽的人大代表和答疑解惑的政府部門,通過一場場直接見面,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宏大敘事增添了更多“煙火氣”,也與接訴即辦同向發力,幫助群眾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達訴求,共同作答賦能基層治理的“關鍵題”。

  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是人大代表在人代會閉會期間開展活動的重要陣地,更是支援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職、密切聯繫群眾,發揮代表作用嵌入基層治理體系的重要平臺。

  規範化、全覆蓋建好家站只是開始,常態化、有活力的用好家站,充分發揮制度效能,才是關鍵。

  人大代錶帶着立法監督議題來到代表家站聽建議、解難題,讓接地氣冒熱氣的基層聲音直通決策過程,同時凝練履職議題,形成高品質的建議轉交政府部門辦理。自上而下的“聚民意”“聚民智”和自下而上的提問題提訴求在代表家站實現了雙向互動。

海淀區上地街道人大代表之家開展“進家站見選民”代表聯繫選民月活動。

海淀區上地街道人大代表之家開展“進家站見選民”代表聯繫選民月活動。上地街道供圖

  規範化建好用好家站

  代表依法履職有平臺有載體

  “積極服務代表依法履職、更好發揮代表作用”是市人大常委會為代表家站劃定的職能定位,背後靠的是高標準、規範化的制度建設和依法有序、充滿活力的履職活動。

  加強頂層設計,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聯絡站建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全面推進全市代表家站的規範化建設。

  本着因地制宜、集約高效、就近就便的原則,如今,全市各區在街道、鄉鎮設立代表之家345個,在社區、村和選區設立代表聯絡站2590個,1.6萬多名四級人大代表全部編入家站,實現了行政區域全覆蓋。

  東城區建立“四個定期”活動機制,確保家站活動規範化常態化;密雲區提出“五個有、五公開、五到位和五定期”來完善建設和開展活動,切實把家站陣地築牢用好;大興區為每個鎮街配備專職人大工作人員,確保每個“家”有負責人,每個“站”有站長……

  為了離群眾再近一點,很多區不僅將家站建在街鎮、村居、社區,還向企業、園區、樓宇和商場延伸,一些聯繫點乾脆建在代表的工作地或居住地。

  代表之家和代表聯絡站是人大代表和群眾之間的“連心橋”,只有活動常有、代表常在、群眾常來,才能真正打通“橋”、連上“心”。

  如今,代表進家站的活動也更加制度化。結合北京城市“大基層”特點,全市各級人大積極探索“月進站、季回家、年述職”的閉會期間履職制度,即代表每月帶着市、區人大立法監督議題“進站”聯繫群眾、聽取意見,每季度帶着問題“回家”學習充電、提升能力,每年帶着履職成績單向原選區或選舉單位述職、接受監督,代表進“站”入“家”,讓各種利益訴求競相表達,進而合理平衡,最終取得民意“最大公約數”。

  真實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

  打通密切聯繫群眾“最後一公里”

  密切人大常委會同人大代表的聯繫、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

  遍佈全市街道鄉鎮的代表家站,不僅為代表履職提供了陣地,為群眾“沉浸式”民主參與提供了平臺,也成為密切“兩個聯繫”的有力抓手。

  從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和物業管理條例制定修訂開始,凡是關係百姓日常生活的法規草案都開始走進代表家站,全方位聽取立法建議。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執法檢查中,市、區、鄉鎮三級人大代表走進家站,徵求了六千余位市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如今,人大代表進家站察民情、聽民聲,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成為常態,越來越多來自基層的聲音直達各級決策層,越來越多的群眾意見轉化為黨委和政府的重大決策。

  以代表之家和代表聯絡站為依託,各區人大,街工委、鄉鎮人大各展所長,不斷催生出密切聯繫群眾的新經驗。

  在大興區瀛海鎮的代表聯絡站,一塊人大代表“亮身份”的公示板格外引人注目。展板上,除了區鎮兩級人大代表的姓名、職務、照片、聯繫方式等資訊一目了然,居民還能直接掃描二維碼,選擇代表並線上提交問題,就會得到家站的回應。

  在海淀區甘家口街道,家站“跑”進社區成了代表履職常態。既是街道幹部,也是家站聯絡員的段紅艷從社區網格化管理中得到靈感,將13個選區選出的25位區人大代表一一“編”進社區,形成了“街道工委書記負總責+24位代表與24個社區結對”的局面,推動人大代表進社區、近人民,確保群眾的每一次訴求都能得到回應。

  密雲區深入開展“三級人大代表聯繫選民”活動,不到一個月時間,市區鎮三級人大代表1130餘人走訪聯繫選民群眾1.2萬餘人次,匯總形成鄉村振興、安全生産、城市更新等方面共70余件人代會擬提意見建議。

  代表們一次次走進家站,在與群眾的“面對面”中有效激發了履職的熱情和動力,一場場熱烈討論也打破了人大工作的“神秘感”,法律程式與民意基礎兼顧,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可感可知。

  代表履職融入基層治理

  與接訴即辦共同跑出為民服務新速度

  曾經,接訴即辦工作條例立法時,通過全市代表家站平臺徵集立法意見,為這部“為民服務法”站穩人民立場、匯集民意民智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愈加完善而有活力的代表家站,與接訴即辦改革互為補充、互相助力,共同將目光放在人民群眾所思所盼之處,為民解憂、為民辦事。

  在當選順義區人大代表之前,繩桂玲已經做了十幾年的社區工作。同樣是為群眾解難題,人大代表和社區書記兩個身份,有什麼不同?

  “自從有了12345,大家反映問題的渠道更加暢通了,如果代表建議還總是提哪個地段的路燈不亮、哪個地方的信號燈缺失這些‘瑣事’,含金量就沒那麼高了。”

  和繩桂玲一樣,不少代表工作在街道社區一線。在家站聽到群眾訴求為“未訴先辦”提供了途徑,垃圾桶設置不合理、私家車亂停、文化設施不夠等問題,不出社區,在家門口就能為群眾排憂解難。

  同樣,社區規劃、路權歸屬、公交線路……這些單靠社區、街道解決不了的“要緊事”,就成了繩桂玲提出代表建議的履職議題。

  正如繩桂玲所言,代表們走進家站積極履職、聽取意見成為了接訴即辦、未訴先辦的有益補充,共性訴求、傾向性問題的辦理也催使代表以更寬的視角、更高的站位,提出更加高品質的意見建議。

  在東城區東四街道代表家站,人大代表、居民代表、街道領導、責任規劃師、物業經理、居委會工作人員一起給“美麗院落”改造出謀劃策,擦亮老北京衚同文化的底色。

  在豐台區東高地街道,代表家站裏的“人大代表在傾聽”活動,把居民反映的問題逐一梳理,形成問題清單、辦理清單、反饋清單,在推動爬樓機安裝、便民終端機落地、優質教育資源引入中回應着民生關切。

  西城區展覽路街道在人大代表和代表家站努力下,鍥而不捨推動破解管網改造難題,幫助224戶500余名居民告別發黃飲用水。

  從房前屋後的“身邊事”,到公共服務的“大民生”,代表履職融入基層治理,與接訴即辦工作互為助力,共同推動群眾“急難愁盼”得到系統化解決,精治共治法治煥發新的活力。

  流動代表聯絡站裏的鄉村振興“金點子”

延慶區千家店鎮人大組織區鎮兩級人大代表集中開展“進站”述職活動。

延慶區千家店鎮人大組織區鎮兩級人大代表集中開展“進站”述職活動。千家店鎮人大供圖

  “從清明假期忙到國慶假期,一直沒閒着,多掙了兩三萬元。”過去大半年時間裏,一鍋熱氣騰騰的鐵鍋魚,讓延慶區千家店鎮賀強家的民宿生意有了新變化。

  從曾經零星散落在各個村落的農家菜,到如今鄉村振興的新産業,“鐵鍋魚”這張特色美食新名片的誕生,要從千家店鎮流動代表聯絡站裏的一句“抱怨”説起。

  千家店鎮地處遠郊,面對地域廣闊、交通不便的情況,鎮人大把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搬出樓宇,搬進了民宿、戲臺、鄉鎮食堂這些更接地氣兒的環境裏,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代表、表達意見。

  “永寧有火勺,井莊有豆腐宴,咱千家店怎麼沒有特色美食?”2022年,在一次流動代表聯絡站的活動中,村民們的話讓鎮人大代表周尚芹上了心。

  “‘百里山水畫廊’是千家店的招牌,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把鎮裏的旅游搞好。”周尚芹説,平時在村裏跟大夥兒嘮家常,有不少村民提出要打造屬於千家店鎮自己的美食品牌,更好地吸引游客、振興産業,讓大家致富增收的同時,也讓“百里山水畫廊”更有影響力。

  帶着大家的意見,周尚芹走訪了多個民宿經營戶,考察旅游淡旺季各家的經營狀況和食材供應情況,還到周邊村鎮調研取經。經過認真調查和詳細準備,2022年10月,她和幾位代表共同提出了“關於打造千家店特色飲食的建議”。

  鎮政府“接件速辦”,將代表建議作為重點工作加速推進。“在進一步的調研中我們發現,鐵鍋魚在不少村子都有很好的口碑,製作也相對容易,加上千家店鎮的鮮魚品質好,最終確定將鐵鍋魚作為特色美食,在全鎮推廣。”千家店鎮副鎮長晏會英説。

  代表建議的落地讓周尚芹放了心,也讓村民們有了新期待。鎮裏專門邀請專業廚師對村民進行統一培訓,確保各戶做出的鐵鍋魚在色、香、味等方面保持一致。去年清明節假期期間,鐵鍋魚在千家店鎮6個民俗村的24戶民宿進行了試點,獲得了游客廣泛好評,補上了百里畫廊特色美食的缺口。

  田間地頭,最具煙火氣。“我們這裡村離鎮遠、戶與戶遠,但人大代表和群眾卻能緊緊連在一起。”鎮人大工作人員馬菁堃説。這樣的“強聯繫”,靠的是走出房舍,流動起來的代表家站,更是從被動等群眾到府,到主動去群眾身邊的思維轉變。

  “因為村間距離遠、老人行動不便,要是坐在聯絡站裏等,往往一天都難見幾個人來。現在我們直接走到群眾身邊,每次都很有收穫。”周尚芹一邊説一邊展示她每次參加代表活動時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

  不止鐵鍋魚,近年來,圍繞生態建設、産業發展、社會治理等方面,代表們在千家店鎮收集並整理了上百條帶着鄉土氣息的群眾心聲,形成了區人大代表建議4件、鎮人大代表建議15件,推動鎮內增加了500余個智慧停車位,解決了全鎮停車難的問題,在景區增設公廁指示牌、推動維修更新護欄千余米,百里山水畫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得到不斷提升。

  從群眾中來,更要到群眾中去。流動的代表家站讓“坐等式”接待變為“到府式”聯繫,一件件落地的代表建議,更讓群眾在生活的點滴變化中,感受到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應有之義。

  “四型”代表聯絡站裏聽民意

  “我們這邊是服務型代表聯絡站,心連心!以前老舊小區房屋漏水,現在都給解決了!”説起昌平區南口鎮的服務型代表聯絡站,居民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在昌平區南口鎮,代表聯絡站分成四個類型:服務型“連心”代表聯絡站、治理型“善治”代表聯絡站、發展型“惠農”代表聯絡站和學習型“匯智”代表聯絡站。

  之所以分類,是為了更好靶向發力,以特色化建設保障和服務代表有效履職。分類的標準,是各聯絡站所處區域的特徵和主要發展訴求。

  服務型代表聯絡站位於鎮中心區,面對的是老舊小區多、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難題。聯絡站首先攻堅的是困擾居民多年的旱廁改造。

  南口鎮中心區多為平房區,由於産權單位較多,國有企業“三供一業”移交和非經營性資産剝離後,物業企業和産權單位對廁所管理責任不明晰,造成公廁管理不嚴格,部分廁所缺少最基本的用水和照明。

  這些問題,區人大代表苗廣義挂在了心上。2022年“連心”代表聯絡站建立後,他與多位人大代表在聯絡站和居民群眾、鄉鎮幹部、政府部門負責人坐在一起,商量對策、研究方案,通過“做好南口鎮城區三類以下公廁升級改造”“關於建立南口鎮統一的公廁管理體系”等一個個代表建議,推動區、鎮政府高位統籌,拿出千萬元改造修繕資金,將公廁納入統一管理,最終完成全部61座旱廁改造,為城區文明打造了新尺規。

  “我們是服務型聯絡站,‘連心’顧名思義,就是要跟群眾常聯繫、辦實事,才能心連心。”苗廣義説。近年來,從旱廁改造到道路修繕,從路燈改電到推進南口工廠大操場全民健身場項目,從解決房屋漏雨到疏通下水管線……聯絡站裏一件件代表建議讓貼近民生的“小事”落地,代表和群眾越走越近。

  除了服務型,其他類型的代表聯絡站也立足本區域,為代表履職和群眾辦事搭平臺。

  讓鄉村旅游“活”起來、讓村民錢包“鼓”起來,是位於北部文旅區和西北部農旅區“惠農”聯絡站裏代表們最關心的事。以“為農、助農、富農”為目標,聯絡站多次組織代表到具有豐富文旅資源的羊臺子村、居庸關村等地調研文旅産業發展,參觀當地的共用農莊實驗基地和鄉村民宿。

  在治理型聯絡站,代表們圍繞無違建鎮創建、城鄉環境建設等多個主題挨戶走訪、逐個調研,把“意見建議徵集月”變成代表深入選區的“趕場月”,完善美麗鄉村長效管護機制、實施村莊物業化管理等代表建議助推陳莊村、七間房村等地率先完成基本無違法建設鎮創建。

  如今,學習型“匯智”代表聯絡站已經成為代表們和當地群眾學習教育的新窗口。聯絡站定期邀請群眾進站,廣泛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人大工作會議精神,代表們不僅能在站內勤“充電”,還能走出去,在産業園和企業園區了解發展難點和對優化營商環境政策的意見建議,既把民情民意收集上來,又把好的政策向企業宣講下去。

  “特色建站、建特色站,‘四型’代表聯絡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南口鎮人大主席李燕説,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因地制宜、借勢而為,開展針對性、實效性活動,用特色增亮色,辦更多老百姓心坎上的實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