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居住着500多人的山村全員平安 “托舉”馮家峪
圖為鑿開屋頂救人的四位村民張豪、張賀、田榮國和王志飛(從左至右)。(常一鳴 攝)
大山深處,洪流裹挾着砂石、樹木,想把馮家峪村吞噬……但是,打不垮的山裏人,通過互幫互助,頑強地“托舉”着鄉親們。當時居住着500多人的馮家峪村,在這次災情中全員平安。
水毀嚴重的密雲西火路向深山延伸。7月30日上午,沿着崎嶇山路步行抵達馮家峪村,鞋上滿是淤泥。這座被洪水襲擊的山村如今已經恢復供電,主街上、衚同裏有不少村民在清淤,村委會成了受災村民臨時的家……“團結就是力量!”村支書馮敏説,這幾天,村裏發生了很多溫暖、感人的故事。
兩口柴鍋養活上百人
村民曹桂軍家地勢很高,洪水沒進院,她和郭秀賢、郭富華、袁田良用小院裏的兩口柴鍋,從27日下午到7月30日中午,已經給安置在村委會的受災群眾做了8頓飯。
受災後,馮家峪村村委會最多的時候同時安置了上百人,除了受災村民,還有附近電管站、林業站的工作人員以及幾名游客。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如今已經平安回家。
“老人睡床上,年輕人睏了就只能趴桌子上或者靠在椅子上。”馮敏説,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是當時最難解決的。一籌莫展之際,曹桂軍等幾位村民主動提出幫大夥兒做飯。
7月30日中午走進曹桂軍家的小院時,兩口柴鍋尚有餘溫。“木柴有限,午飯、晚飯一塊兒給做了,等到晚上再熱熱。”她進屋,兩大盆裏分別裝着米飯、燉雞肉。
村裏斷路斷電好幾天,外邊的人進不來,哪來的肉?原來,隨着洪水逐漸退去,村裏馬上組織清淤,商店的冰櫃因為貼着墻根,沒灌進去泥,裏面的肉也還沒變質。店主直接把肉送到村委會的臨時廚房——曹桂軍家。
曹桂軍患有糖尿病,幹不了重活,“但我能做飯。咱村受了災,我想出把力。”她家小院裏,豆角架、葫蘆架基本被摘空了。廂房地上有兩個空桶,水災前裏面裝着約20斤大米。這些大米、豆角、葫蘆,這幾天都做成了飯菜。
四名村民鑿開屋頂救人
26日午夜,村民王益鋒店舖的屋頂被村民們硬生生破開一個大窟窿,那一刻,王益鋒長出一口氣——有救了!此時,涌進屋內的泥水淹到了王益鋒的下巴,他在水中攀着貨架已堅持了約6個小時。
那一夜,雨勢正猛,馮家峪村主街兩側的商戶已被洪水淹了大半,周邊道路也被悉數切斷,整個村子成了“孤島”。滂沱大雨中,村民田榮國拿着手電筒,幫助村兩委幹部挨家搜索被困人員。
雖然水聲很大,但他還是聽到了微弱的求救聲——這是從主街北側王益鋒家的店舖傳來的。窗戶破不開、門也推不動,田榮國趕緊取來救援繩,路上還拉來了飯店老闆張賀、建材店老闆張豪、做收購工作的王志飛。
幾位硬漢沿着墻頭爬上房,抄起瓦片,全力鑿開了屋頂。藉&手電的光,田榮國鎖定了屋內王益鋒的位置。藉&這條繩子,已經嗆了不少水的王益鋒終於被眾人拉了出來。
那一夜,這4名村民總共救出7個人。“我曾經是一名軍人,在部隊時就參與過抗洪,也救過人。”已經退伍30多年的田榮國説,自己的車裏常備一條救援繩,“想著萬一有人落水、掉冰窟窿裏,我能伸手救一把,沒想到這回真用上了。”
村民從密雲城區運物資
徒步進村探路、徒步出村返回、駕駛裝滿物資的卡車再進村,這短短5公里山路,從小在山里長大的鄭瑞民開了3個小時。
7月30日上午,“生命線”西火路搶通工作正在進行,數不清的鏟車、挖掘機、渣土車來來回回。早在前一天,在密雲城區辦廠的馮家峪村村民劉顯森便徒步進山,探出了回村的道路。他得知進馮家峪村的道路就要打通了,便和副廠長鄭瑞民一塊採購起了物資。140箱速食麵、130箱礦泉水、10箱鹽、10箱火腿腸、30個手電筒……鄭瑞民開着卡車、拉着愛心物資,7月30日一早便從密雲城區出發,最終在西莊子村停了下來,再往前走,全都是用砂石墊起來的碎石路,很狹窄。這裡距離馮家峪村還有大約5公里。
鄭瑞民下了車,把車交給同行人駕駛。他決定徒步往前探路,一側是陡峭的大山,偶有碎石掉落,另一側是湍急的白馬關河,不斷沖刷着碎石路,路上滿是泥濘。徒步1個多小時,他終於來到馮家峪村村委會,見到馮敏,告知了物資在路上的消息。
沒説兩句話,他就趕緊離開了村委會。之後又徒步將近1小時,再次駕駛卡車,沿着碎石路緩慢前行,不斷地在狹窄的通道上和來往的施工車輛錯車,最終在下午1點來到村委會門口。
車廂門打開,村民們快步上前,搶着幫忙卸車……村委會便民服務中心裏,大夥兒期盼多日的生活物資佔了半個房間。(陳強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