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區琉璃廟鎮碾子灣村鄰里互助照料點,熱氣騰騰的飯菜剛出鍋,村民圍坐在一起共進晚餐。窗外,橙紅色臨時電纜沿山鋪設,挖掘機轟鳴着加固路基。這是幾天前,琉璃廟鎮最後一批受災群眾回家後的場景。至此,琉璃廟鎮25個村轉移安置村民全部返鄉。
7月26日遭遇暴雨侵襲引發洪澇災害以來,琉璃廟鎮一度陷入斷水、斷電、斷路、斷通訊困境。從8月4日全鎮實現應急“四通”,到8月5日首批受災群眾回家,再到如今村民生産生活秩序逐步恢復,鮮紅的黨旗始終在災後重建一線高高飄揚,“村民早回家,我們早安心”是廣大黨員幹部共同的心聲。
“危急時刻,黨員不上,誰上?”
這些天,琉璃廟鎮柏查子村黨支部書記薄振林幾乎沒睡過囫圇覺,雙眼爬滿血絲。7月26日那晚,他更是徹夜未眠。夜裏10點多,暴雨來襲,村裏很快斷電斷網。他第一時間通過大喇叭通知村民轉移,急得嗓子都喊啞了。放心不下,他又和黨員幹部蹚着水挨家挨戶敲門。40多分鐘,87位村民全部安全轉移至避險點。
來不及休息,凌晨接到的衛星電話又讓他繃緊了神經——12名游客被困在公路信號燈處。“黨員跟我上!”薄振林帶着大夥蹚過急流,頂風冒雨前行一個多小時,硬是把被困游客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剛回到村裏,另一處還有兩人被困的消息傳來。“走!”二話不説,薄振林又帶着黨員徒步翻山,往返近八里地成功營救被困群眾。回村時,天已大亮。
7月27日,依舊是腳不點地的一天。按照鎮裏要求,村民全部向安置點轉移,薄振林卻和駐村第一書記雷博學等黨員幹部留下來,清理淤泥,餵養家禽牲畜,還要搶救泡水的糧食。“俺們多上點心,村民就能在安置點少些牽掛。”薄振林説。
很快,在區委和鎮黨委統籌調度及各方支援下,村裏路通了、電來了、有網了,應急水車也開了進來。薄振林又帶着黨員幹部和年輕人繼續入戶清淤,大夥一起努力,為村民儘早回家創造條件。
8月5日,柏查子村的村民們回家了。村民何樹芳還沒進門,就聽見自家金毛犬熟悉的叫聲,進院一數,籠子裏的20隻雞一隻沒少,她懸着的心落了地,“這都得感謝俺們書記。”
為了換來群眾的這份安心,薄振林等基層黨員幹部“逆行”在風雨中,始終衝鋒在最危險的地方。現在,這位70歲的村支書不顧轉移群眾時腳上磨出的傷,仍在為村裏的大事小情跑前跑後。和記者説起這些天親歷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他沒有半句牢騷,只一句“危急時刻,黨員不上,誰上?”
“只有工作細心才能換來群眾安心”
受災群眾能儘早返回家園,離不開專業力量的支援。門頭溝區城管委副主任黃偉就是其中的代表。8月3日,按照市委組織部統一安排,包括他在內的6名支援懷柔區搶險救災工作組成員從門頭溝區驅車一百多公里趕來。
報到第一天,黃偉就在琉璃廟鎮受災現場敏銳地抓住了一道關鍵“難題”——村民返家之前,清淤涉及家裏很多東西,其中就包括傢具等大件垃圾。“這些垃圾如果隨意扔在街面,會影響道路施工進度,也會給後續重建工作造成壓力。”結合門頭溝“23·7”極端強降雨災後重建的經驗,他建議統一調配力量,將清淤涉及的大件垃圾統籌進再生資源的回收體系,緩解鎮村的清運壓力。
既要運用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也要結合具體區情和受災情況施策。黃偉結合懷柔區部分受災地區基礎設施損毀嚴重、但房屋相對完好的情況,提出“按需調配力量”的建議,對房屋受損不大的區域集中力量攻堅“四通”,使人員能快速返回;對受損嚴重的地區則集中安置受災村民,穩妥推進環境清理和房屋安全鑒定,確保返鄉條件成熟後再讓村民返回。這些建議受到懷柔區高度重視並得到採納。
在參與指揮部工作時,黃偉還幫助優化流程、提高效率。針對搶險救災現場“老有着急的村民回村看,車來車往,影響現場施工作業”的情況,他提議“提前設置緩衝區勸返”,規範交通通行管理,保障了搶險秩序。
在區委區政府的科學調度、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琉璃廟鎮的災後重建快速推進。看著逐步恢復生機的鎮村,黃偉深感欣慰。總結此次支援,他説,“我們的工作都要做在細微處,只有工作細心才能換來群眾安心。”
“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始終在身邊”
嚴密的組織體系是保障群眾早日回家的有力保障。汛情發生後,琉璃廟鎮按照區防汛應急搶險及災後重建指揮部統一部署,組建現場指揮部,協調19家區直部門和相關單位專業力量,構建起應急指揮體系,為應對複雜災情提供了有力保障。
風雨中,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始終守護着群眾生命安全。琉璃廟鎮政府環境辦主任馬澤茜介紹,在上級黨委統一指揮下,各村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衝鋒在前,為群眾安全轉移築牢堅實“堤壩”。災後三天時間,全鎮25個行政村、69個自然村的受災群眾安全轉移。
黨組織的關心體現在方方面面。安置點裏成立了臨時黨支部,由1名鎮黨委委員兼任黨支部書記,劃分黨員責任區,明確分工,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對老人等特殊群體一對一幫扶機制,定時問需、及時響應,確保需求解決不過夜。更令受災群眾驚喜的是,不僅在安置點受到妥善照顧,回家還收到了區商務局精心準備的“愛心禮包”,包括米麵油、蔬菜、熟食、奶製品和水等。
“風雨中,黨員幹部就是群眾的‘主心骨’。我們要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始終在身邊。”馬澤茜説,正是細緻入微的服務贏得了群眾支援,在災後重建各項工作推進中,也獲得了群眾最大程度的理解和配合。
風雨同行,“黨組織”這三個字在懷柔區琉璃廟鎮群眾心裏越來越具象化:是黨員幹部搶險救災時不顧危險“逆行”衝鋒的背影;是安置點裏變着花樣的菜式、乾淨舒爽的床舖;是返家後安然無恙的雞鴨,塞滿米麵的“大禮包”……在這片重新煥發生機的土地上,黨旗飄揚之處,便是萬家燈火所安之鄉。(武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