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急洪流中的“逆行者”繼續發光發熱 “太師屯兄弟連”投身災後重建

日期:2025-08-08 09:5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太師屯兄弟連”投身災後重建

王利新幫釣場清理雜物。

王利新幫釣場清理雜物。(張佳琪 攝

段曉成測試有線電視機房信號。

段曉成測試有線電視機房信號。

  7月28日,密雲區太師屯鎮居民王利新、王利國、王衝、段曉成、王天宇,成為湍急洪流中的“逆行者”,用衝鋒舟、鏟車救出了上百位被困群眾……本報刊發《“鏟車俠”身後還有一支“兄弟連”》報道後,無數鄉親、網友點讚“太師屯兄弟連”,還有公益機構要給他們發見義勇為獎金。

  洪水退去後,“太師屯兄弟連”在忙些什麼?8月7日再訪密雲區發現,在不老屯、太師屯、穆家峪、高嶺、古北口等多個災後重建點位,都有“太師屯兄弟連”的身影,他們還準備把公益獎金兌換成生活物資捐給鄉親們。

  漁民王利新、王利國

  幫忙打撈物資絕不含糊

  8月7日上午,趕到穆家峪鎮清溪源釣場時,王利新正和釣場老闆合力,將一段粗壯的樹榦從水裏拖上來。“來,再使點勁兒!”王利新兩隻手臂青筋暴起。

  看著被拖拽出來的樹榦,他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坐在塑膠椅子上喘着粗氣。“這些桌子、椅子、涼棚,都是我們這幾天從水裏撈上來的。”捕魚為業、身材魁梧、聲音洪亮的王利新説,水裏雜物太多,划船效率並不算高,他索性走到水裏,一點一點徒手打撈,每一次都弄得滿身泥濘。王利新的弟弟王利國,這幾天也一直在太師屯幫鄉鄰們清淤、打撈物資。

  “救完人後,我沒顧上休息。政府找到我們漁民幫忙打撈物資,又忙了幾天。之後我聽説這釣場也受了災,心裏特着急。我跟這兒的老闆認識很多年了,能幫一把是一把。”採訪時,注意到王利新左腳小趾上有個很明顯的紅腫水泡,“前幾天下水碰着了,不是啥大事兒。”他輕描淡寫地説。

  “20多年前,我是一名消防兵,在火場裏救過人。退伍後我開始和弟弟一起當漁民。”王利新説,兄弟倆面對受災的父老鄉親,能幫的肯定儘量幫,絕不含糊。

  鐵板燒攤主王衝

  “父子兵”幫老人家清淤

  過去幾年都在太師屯鎮上擺攤賣鐵板燒的王衝,8月5日晚上恢復了出攤。很多老顧客稱讚他衝入洪流救人的行為“真爺們兒”,王衝總是擺擺手説,“我是本地孩子,您説這話可就見外了!”

  8月7日中午,在已經完成清淤的太師屯鎮主街,見到了王衝。他仍穿着那身耐臟的黑衣服,整個人的狀態卻不像上次見面時那般疲憊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您看看,現在來了多少人幫我們太師屯。”説話間,幾輛施工機械向清水河畔駛去,站在主街上,常能看到頭戴安全帽的災後重建人員。

  7月28日一早,王衝聽説葡萄園村發洪水了,馬上趕到村口,坐著鏟車衝入洪流救人。7月29日,襲擊太師屯的洪水退去,居民馬上聯合專業力量清淤,王衝也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家在北山村,地勢高,洪水都沒進院。

  “看著太師屯讓水衝成這樣,我們作為本地人,心裏特難受。”王衝説,上陣“父子兵”,自己15歲的兒子王子成也&&葡萄園村的老人家裏清淤。“同學們都知道我爸救人的事兒了,都説他是英雄!”王子成説。

  歌華有線技術員段曉成

  徒步3公里挺進山村搶修

  葡萄園村也在進行清淤,樓房外墻上的洪痕將近2米高。洪水發生時,建設在村口的有線電視機房,窗戶都被沖掉了,設備全部損壞。8月7日下午趕到這裡時,機房設備已經全部換新,歌華有線技術員段曉成正在測試信號。

  歌華有線太師屯站負責太師屯、高嶺、不老屯、大城子、古北口等多個深山區鄉鎮業務。洪水沖毀了大量機房、線桿、光纜,為了讓鄉親們的家裏儘快恢復信號,段曉成和同事們必須儘快搶修。系統顯示,報修業務從過去的每天幾十個,已經飆升到每天400多個。“延慶、懷柔的技術員也都趕來幫我們了。”段曉成説。

  受災後的深山區,大量公路、橋梁被洪水沖毀,這幾天都在緊張搶修。8月6日下午,段曉成背着10多斤的設備、工具,和同事們徒步3公里才趕到高嶺鎮的放馬峪村,給村民換上新的機頂盒,調試出清晰畫面,再抓緊時間帶着損壞的機頂盒返回。

  “鏟車俠”王天宇

  每天一線工作10個小時

  烈日下的不老屯鎮牤牛河邊,挖掘機轟鳴聲此起彼伏。曾迎着洪流開鏟車英勇救人的王天宇正戴着安全帽,巡查一處水毀路修復現場。

  “當時救人的那輛鏟車,現在也修好了,這幾天正在另一個地方修水毀路呢。”王天宇説,不老屯的這處水毀路已經完成了初步硬化,車輛可以往來通行,但是如果再有山洪,還可能被沖毀。河灘上,挖掘機正在就地取材,把碎石挖出,和工人們配合着製成石籠,用來加固路基。等汛期過去了,還得再做一道混凝土擋墻。

  開着鏟車救完人,王天宇第二天就開始參與太師屯鎮區的清淤工作,之後又趕到不老屯災後重建現場,“剛修通了應急通道,8月5日一場暴雨又把路衝斷了。大概損毀了260多米,我和20來個工人一直在這兒搶工期,每天工作大約10個小時。”

  奮戰在災後重建一線很辛苦,但他仍牽掛着太師屯鎮的鄉親們。前不久,他接到公益機構的電話後,馬上和“兄弟連”的哥幾個兒商量了一下,“我們覺得,把公益獎金換成生活物資捐給鄉親們,更有意義。”(陳強 張佳琪)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