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咱們政協有力量”
“咱們政協有力量。”走過五年履職歷程,許多政協委員都有相同的感受。
這力量體現在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大事、喜事、要事,活躍着“政協身影”;這力量體現在助推首都發展的各項工作中,解好高品質發展“方程式”,凝結着“政協智慧”;這力量體現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千頭萬緒中,提高為民服務水準,離不開“政協溫度”……
生逢偉大時代,不負使命擔當。在十三屆市政協團結引領下,廣大政協委員緊緊圍繞關乎“國之大者”的首都工作履職盡責、凝心聚力,把“委員作業”寫在京華大地上,匯聚起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政協身影”
“大戰”衝在前“大事”敢擔當
疫情爆發之初,形勢危急。從事醫療工作近40年的市政協委員王以新坐不住了,第一時間報名上前線。
抗擊“非典”時期,她就曾帶領百餘名住院醫師奔赴一線。再戰疫情,王以新守護在居民“家門口”。連續奮戰70多天,每天超過12個小時,她帶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百餘名醫務人員堅守崗位,大年三十,仍在工作。
這,已經是她第13個在工作中度過的除夕夜了。
從大年初四起,王以新管理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設的幾個衛生站便開始接診,周六日不停診;早期物資有限,她便帶領大家製作簡易防護服和護目鏡;人員缺乏時,她又主動參與咽拭子採集和隔離酒店健康監測等一線工作……不僅衝鋒在抗疫一線,王以新還向政府、政協、民主黨派及時反映社情民意資訊、提案,組織牽頭撰寫疫情防控通訊百餘篇、提案8篇、建議14篇,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頂在前面、衝在一線的還有許多委員。他們或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夙夜奮戰;或投入科研攻關和物資生産,為戰疫持續輸送硬核支援;或積極建言獻策,凝聚起同心抗疫的磅礡力量。
“大戰”衝在前,“大事”敢擔當。
五年來,市政協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帶領各界委員自覺服務黨和國家大事要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策劃組織、群眾游行等工作中展現了政協委員的擔當與風采;出色完成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和舉辦有關專項任務。市政協領導牽頭參與賽事服務保障,參與完成開閉幕式、冬奧村運作等重要工作,傾力服務保障賽事成功舉辦。各黨派團體和各界政協委員圍繞辦好冬奧會冬殘奧會和場館賽後可持續利用,提交提案49件,反映社情民意160余篇,為賽事成功舉辦貢獻政協智慧、凝聚強大合力;積極圍繞脫貧攻堅建言獻策,參與書寫了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伴隨着參與和奉獻、榮幸與自豪,新時代政協組織展現出新形象,“政協力量”在風雨中砥礪、在榮光中綻放。
“政協智慧”
建真言獻良策為新時代首都發展助力添彩
圍繞“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協商議政,是2020年市政協“頭號協商議題”。
協商議政貫穿2020年全年,實現了專委會全覆蓋、界別全覆蓋、委員全覆蓋,真正做到了匯聚政協全員力量為“十四五”規劃編制貢獻智慧。
怎樣才能發揮政協智力密集優勢,為首都發展提出真知灼見?
履職能力提升是前提。引導各級委員學知識、增學識、長見識,市政協以書為媒、以興趣為紐帶,在全體委員中啟動讀書活動;切實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座談會的作用,每季度分主題學習交流;有針對性學習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充分知情明政,牢牢把握首都發展的核心要義,從時間空間多維度去思考北京“都”與“城”的關係。
廣泛紮實調研是關鍵。從初夏到隆冬,調研持續6個月之久,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構建以“高精尖”為特徵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領域,市政協專題調研組的足跡遍佈政府部門、企業、園區,共開展各類考察、座談等調研活動130余次、專題研討40余次,參與調研的委員及黨派成員近4000人次。
歷時一年時間,一份涉及9個方面、31條建議的綜合建議報告出爐。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提高城市治理水準、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開放……豐碩的協商議政成果裏,有七成建議被市委市政府轉化吸收。
謀策“十四五”,是市政協聚焦中心工作履職盡責的縮影。
五年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市政協共開展專題協商57項、立法協商16項、提案辦理50項、民主監督75項,在助推新時代發展中體現新作為。積極運用提案履職,市政協共徵集提案6897件、立案6514件,同比增長20%,實現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政協專門委員會全覆蓋,界別和委員覆蓋率達新高。
不僅數量可觀,“含金量”也“爆表”。
促進農民增收、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建設“博物館之城”、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翻開市政協2022年履職“成績單”,撲面而來的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從委員們的真知灼見裏能觸摸到新時代北京高品質發展的未來。
建真言、獻良策,“政協智慧”不斷為首都發展助力添彩。在各方努力下,本屆政協提案均已辦復,提案建議辦理採納率佔交辦提案的84.6%,一條條意見建議轉化成助推高品質發展的動力,推動政協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首都治理效能。
“政協溫度”
反映群眾冷暖“委員就在身邊”
2018年,剛當政協委員,楊朝霞挺緊張,“沒經驗,怕履行不好政協委員職責。”但很快,她就找到了委員和本職信訪工作的共同點,“都是老百姓的代言人。”她説。
屋頂漏雨、水管生銹,物業管理不到位……楊朝霞在信訪工作中接觸到不少老舊小區的問題。做了委員,在更大平臺履職,她積極參加市政協組織的學習和調研,找到了老舊小區管理的“突破口”,通過提案呼籲加快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改革,形成老舊小區服務管理長效機制。
經媒體報道後,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給她寫信,希望能把自己多年來對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問題的意見建議反映上去。
楊朝霞按着來信地址到府拜訪,把老人的建議認真記錄下來提交給有關部門,得到了積極回應。老人再次給楊朝霞來信時稱讚道,“是政協委員的好作風推動了百姓生活難題的解決。”
老百姓的“金點子”變成了履職的“金鑰匙”,一屆任期結束,楊朝霞提出的提案中,與民生相關的就有10余件。在這些提案的推動下,影響市民出行的馬路“騎沿井”逐一升級改造;一條公交專線的開通便捷了石景山區7000余戶居民出行“最後一公里”……説的話有人聽、操心的事兒有人辦,市民群眾由衷感到“委員就在身邊”、政府服務“真給力”。
像楊朝霞一樣,許多委員都交出了滿載“政協溫度”的“委員作業”。王洪濤委員從青年中來,為青年代言,多年來積極為青年高品質發展鼓與呼;張麗華委員收集數萬字數據和訪談資料,分析報告和對策建議,精準聚焦形成21件提案,“回天三年行動計劃”裏就有她的智慧結晶;吳宜夏委員在千米高山打造共同富裕的“幸福空間”,把同心結連進了老鄉們的心裏……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站穩人民立場,堅持履職為民,反映群眾冷暖,始終是人民政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五年來,市政協不建機構、建機制,立足界別特色,創新設立委員工作室(站),架起“快遞”委員履職服務的“高速公路”。
五年來,市政協團結引領各界委員緊扣民生“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圍繞黨建引領“吹哨報到”“接訴即辦”基層治理改革、養老服務體系構建、“雙減”政策落地等熱點問題建言獻策,協助黨委政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圍繞中心、凝聚人心,是政協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的根基所在。“政協溫度”還體現在廣泛凝聚共識中。
五年來,市政協密切與黨外知識分子、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各界群眾聯繫,發揮港澳委員“雙重積極作用”和港澳臺僑工作顧問特殊作用,凝聚共識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朋友圈”越來越廣、“同心圓”越畫越大。
薪火相傳,新一屆市政協即將開啟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的遠征。在團結民主中體現制度優勢,在凝心聚力中匯聚智慧力量,“政協力量”必將在續寫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北京故事”中發揮新的更大作用。(武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