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萬億GDP城區“智”理密碼!海淀區委副書記、區長李俊傑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

日期:2023-01-17 15:33    來源:海淀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1月16日,北京市兩會期間,海淀區委副書記、區長李俊傑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欄目,以提升首都城市現代化治理水準為主題,聚焦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與市民深入交流。

  2022年海淀地區生産總值突破一萬億元,資訊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佔據主導地位。李俊傑表示,兩大支柱産業實現逆勢強勁增長,顯示出強大的韌性,成績來之不易,充分説明海淀堅持科技創新這條路是對的。未來海淀將堅定地走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創新之路,通過科技賦能城市治理,更好滿足群眾需求,更多解決困擾群眾的問題,讓城市管理更加高效。

  GDP突破一萬億

  好於預期、來之不易、堅定信心

  “好於預期、來之不易、堅定信心”,訪談一開始,李俊傑用三個詞描述海淀區過去一年的發展。

  李俊傑説,過去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極具挑戰的一年,在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完成了GDP跨越萬億元的目標,令人振奮。

  海淀區的GDP基數比較大,産業很多,主導産業資訊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這兩大支柱産業去年體現了強勁的韌性,實現了逆勢增長。“成績來之不易,充分説明我們堅持科技創新這條路走對了,未來我們也將堅定地走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創新的路子。”

  李俊傑表示,海淀GDP過萬億發佈以後,各大媒體都在轉載。“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李俊傑説,過去一年,海淀區頂格落實國家和本市各項穩增長政策,減、免、緩交各類稅費超過500億元。充分讓利於企,為今年的發展蓄力。“去年那樣的情況下GDP過萬億,今年我們更加有信心。”

  “不僅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在城市治理方面我們也有信心。”李俊傑表示,要把更多的科技成果應用到城市治理中,讓市民群眾能夠享受到這些成果。

  每秒2028萬億次!

  城市大腦為城市管理提供智慧化、精細化服務

  “我先給大家提供一個數字:2028萬億!”提到科技創新作為推動城市治理的動力時,李俊傑用一個數字介紹了海淀城市大腦的算力,每一秒能達到2028萬億次,已經應用到各個場景中。通過高速的運算和實時的數據,為城市管理提供智慧化、精細化的服務。目前,海淀已構建了一張“時空地圖”,將“人、車、地、事、物”的時空動態資訊可視化地展現出來,服務我們的城市管理。

  城市大腦是用於城市管理的科技平臺,通過遍佈全區的20余萬個感測器將數據實時收集上來,傳輸到城市大腦的雲平臺形成數據池,再通過算力中心進行人工智慧計算,得出的決策依據,從而為城市管理提供數據支撐。目前,已經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環境提升等方面都有了廣泛應用,體現的是以人為本。“從老百姓角度來感受,生活更加便利了,居住更安全了,環境更好了。”

  水環境治理+智慧環保

  守護好百姓頭頂的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科技賦能城市治理不再是一個概念。科技賦能手段是通過多個城市級應用場景來體現的,李俊傑以水為例子,介紹了水務大腦如何監測河湖水質。

  海淀區水系豐富,如何把這麼好的水保護好?這就需要一個重要的城市數字基礎設施——水務大腦,它是城市大腦的分支,全天候監測海淀重要河湖的水質。

  李俊傑説,我們在海淀區主要河湖水域,安裝了水質監測器,這被稱為“水質偵察兵”,配備了“量子點光譜自動監測傳感技術”的智慧水質監測終端,能夠24小時實時收集傳輸水質動態數據。一旦發現異常資訊,相應的處置力量就會第一時間到現場處置。

  海淀水環境治理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在空氣品質提升方面也是逐年改善的。李俊傑現場通過圖板介紹了這幾年海淀空氣品質逐年改善的成果。2013年PM2.5達到了頂峰,2022年已經降到了30微克/立方米,這個數據已經連續幾年在城六區處於第一位。“我們稱之‘一微克行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李俊傑介紹,為持續保持這種良好的空氣品質,海淀區與國網北京電力公司合作建設了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這是城市大腦的一部分,包含“電力+環保”“電力+雙碳”板塊,實現數據共用。根據全區100多家重點排污企業名單,通過“電力+環保”板塊,對他們進行24小時用電量監測。比如在重污染天氣,停限産期間,企業用電量應減少沒減少,反而增加了,可能會伴隨違規生産、排放等情況,系統就會預警,相關部門也會快速行動起來,從而有效提升監管效能。此外,“電力+雙碳”板塊可以用於碳排放測算,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依據,將來在碳匯交易方面也有幫助。“這個應用場景可以推動減污和降碳協同發力,實現1+1>2的效果。我們的目標就是守護好百姓頭頂的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車好停了,路不堵了

  中關村西區交通很“智慧”

  如今,在海淀智慧技術已經應用到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提到海淀就不得不説中關村西區,這裡智慧交通可以讓紅綠燈根據流量實時“變換姿勢”,大大提高通行效率。

  中關村西區是海淀智慧交通的示範區,科技設施在優化道路出行效率方面有許多好的做法,有效緩解了西區交通擁堵問題。以路口的信號燈控制為例,現在在西區的主幹道,社會車輛可以實現綠波通行,也就是大家常説的“一路綠燈”;消防車等特種車輛,通過信號控制,可以實現絕對的“優先通行”,大大縮短出警時間,有力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

  在西區接入智慧靜態停車管理場景,接入了34個停車場的停車數據,通過大數據研判分析,將停車資訊及時共用至路面誘導大屏、導航應用、微信小程式等,不僅提高了部分停車場的利用率,也有效緩解了西區的停車難問題。

  訪談中,現場播放了智慧靜態停車管理場景應用,在微信小程式中搜索“海淀智慧停車 ”,打開後就能實時查看離你最近的停車場、收費標準等。選定停車場以後,可以一鍵導航,非常方便。地圖上也會顯示周邊停車場的車位情況,帶有綠色標識的停車場表示車位比較充足,帶有紅色標識的停車場則車位緊張。市民可以提前規劃好停車路線,免得到了地方找不到停車位。

  位於中關村西區的海龍、E世界、鼎好等電子大賣場經過騰籠換鳥,引入生態要素完整的科技創新産業鏈,從過去的電子一條街,轉型為創新創業一條街、知識産權一條街、科技金融一條街,這個區域的發展再次爆發了活力。

  李俊傑説,從服務好企業的角度出發,海淀對西區的道路交通進行了徹底改造,重點在於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比如現在早晚高峰,中關村西區街頭智慧交通系統通過路口攝像頭的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根據流量變化調整路口信號燈。這個過程,完全是依賴城市大腦的智慧交通板塊來自主完成的,幾乎不需要人工干預。“我們做過實時的測算,消防車從這裡經過的時候,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提升20%的通行效率。”

  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優化治理

  共用單車治理效果明顯

  “城市治理是什麼?就是為了使群眾生活更有序、更便利,環境更優美而進行的管理,是一個迭代的過程。”李俊傑説,通過了解百姓的需求,打通城市治理中的瓶頸問題,形成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的應用,又反過來優化政府管理服務的模式。

  以共用單車治理為例,在上地西二旗地鐵站,早晚交通潮汐現象凸顯,以前共用單車佔道、亂停放現象時有發生。如今,大家在上地西二旗地鐵站A出口附近,會看到一排共用單車的電子圍欄內裝有一個個凸起來的道釘。這是利用“藍芽道釘+藍芽嗅探”技術,形成虛擬“圍欄”,在圍欄內可以落鎖,圍欄外不能落鎖,進而引導共用單車騎行人規範停放。在這一區域已設置了5處電子圍欄停放區,可容納1100余輛共用單車。

  “目前,在海淀區66座軌道交通站點中,已經有34座實現了電子圍欄監測。”李俊傑説,這種做法也在學院路街道聖熙8號購物中心、海淀街道萬柳地區、蘇家坨鎮安河家園周邊等片區進行推廣,設置停放區56處、可容納共用單車5800多輛。今年將繼續擴大電子圍欄入欄管理應用範圍,設置電子圍欄停放區290余處,可容納共用單車8400余輛,涉及甘家口、北太、上地、花園路、紫竹院等地區的重點區域。

  讓城市管理更加高效

  大力推進城市大腦2.0的建設 

  對於未來在城市大腦智慧管理體系的建設提升,李俊傑表示,全區有20余萬個感測器組成了傳感網路,日均近億條數據在流轉,城市大腦1.0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作為城市運作的“中樞”,它能精準計算出海淀的“每一次脈動,每一次呼吸”。

  未來,要在城市大腦1.0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城市大腦2.0的建設。採用最新技術繼續擴容城市大腦感知網路,增加點位數量。這是城市大腦感知城市脈動的“耳目”;實施以超大場景為牽引的全領域融合場景建設,雲平臺建設更加完善,惠及到更多的城市治理領域。這是城市大腦服務市民的“落腳點”;建設全區統一的城市治理數據資源池,將部門數權轉變為政府數權,探索新的數據共用應用、數據資産交易模式,為數字化治理建立更堅實可靠的數據基座。這是城市大腦運作的“神經網路”;突出系統性整體性要求,充分發揮算力的優勢,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此外,李俊傑還表示,未來,城市大腦會給駐區科技企業提供一些新的應用場景,市民可以通過城市大腦的介面查詢數據,企業也可以實時地獲取城市大腦的數據。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訪談節目尾聲,李俊傑説:“城市治理是一道考題,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攜手來答,只有精準地掌握了群眾的需求,掌握了城市的脈動,才能更好地答好這道題。隨着城市大腦的不斷完善,更多的科學技術手段應用到城市大腦當中,將為人民生活帶來更多便捷,使城市更加美好,環境也會更加美麗。”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