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預算報告丨2022年熱點問答

日期:2023-01-16 16:26    來源:北京市財政局

分享:
字號: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首都財政經受住了風險挑戰,在艱難中實現了收支平衡,預算執行圓滿收官,有力保障了全市大事要事和民生實事。看發言人帶您解讀預算報告,一一解答。

  1.2022年國家出臺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我市是如何積極落實留抵退稅等國家減退稅政策的?

  答:2022年,國家出臺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新一輪減稅降費力度大,超出各方面預期。我市不折不扣落實國家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措施,精準研究、細化落地措施,頂格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對企讓利,全年新增免減退緩稅費超2000億元,讓減稅降費的“真金白銀”儘早落到企業、惠及個人,更好實現“放水養魚”、“水多魚多”的良性迴圈。

  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力度空前。2022年減稅降費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增值稅留抵退稅,自4月1日起,國家加大留抵退稅力度,對全部小微企業和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等13個行業,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額。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為全市超8萬戶企業讓利1081.2億元,其中小微企業戶數佔比超過九成,是2022年最主要的退減稅措施,為各類經濟實體讓利規模相當於2020年、2021年兩年加總水準。

  減稅降費扶持中小微企業力度更大。一系列利好政策延續加碼態勢,助力中小微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激活發展潛能。一是階段性免征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自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徵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免征增值稅;適用3%預徵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暫停預繳增值稅。二是實施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對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00萬元但不超過300萬元的部分,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三是在地方許可權內,延續實施小微企業“六稅兩費”減免等政策,為企業讓利約750億元,惠及全市超100萬家市場主體。四是加大中小微企業設備器具所得稅稅前扣除優惠政策力度等。

  減稅降費更重視支援創新發展。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産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自2022年1月1日起,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00%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産的,自2022年1月1日起,按照無形資産成本的200%在稅前攤銷。政策利好極大減輕了企業負擔,使企業輕裝上陣,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

  2.2022年財政部門是如何聚焦疫情防控和穩經濟措施落地,有力支撐首都經濟大盤的?

  答:2022年,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財政部門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財政政策靠前發力,通過減稅降費、加快支出進度、降低融資擔保費率、提高中小微企業政府採購比例等多種措施,統籌發展與安全,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確保經濟運作在合力區間。

  全面築牢疫情防控屏障。進一步暢通疫情防控資金“綠色通道”,確保不因費用問題延誤救治和疫情防控。全年投入疫情防控資金近300億元,全力保障疫苗接種、核酸檢測、集中隔離點運營等資金需求,為應對多輪疫情衝擊提供有力支撐;持續推進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實現全市建設負壓病房1558間,支援建設市疾控中心新址,堅決支援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

  多措並舉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減”:頂格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對企讓利,全年新增免減退緩稅費超2000億元,為市場主體減負添活力。“緩”:社會保險費“應緩盡緩”,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零售、旅游、民航、文化娛樂等行業,階段性實施緩繳社會保險費超160億元,受益群眾130萬人。“免”:保障房租減免“即申即享”,支援全市國有單位為約7萬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房租超百億元。“降”: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更好撬動金融資源流向中小微企業,全年全市17家主要融資擔保機構新增融資擔保業務規模約871億元、新增服務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3.7萬戶,分別增長14.4%、53.9%。

  財政政策靠前發力提振經濟。保持支出強度,加強預算執行管理,加大資金盤活力度,優化資金支出時序,堅持“儉”字為要,按50%比例壓減會議、培訓、差旅等一般性支出,優化統籌支出結構,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56.0億元,增長4.3%,加快形成對經濟發展的有效支撐。充分發揮政府債券穩經濟、促增長作用,本市新增債務限額938億元,債券資金主要投向城市副中心,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等重點項目。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資本的“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首都基礎設施建設,市級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累計投資6236個項目,撬動社會資本總規模達1961億元,財政資金放大至5倍。發揮政府採購支小助微作用,嚴格落實為中小企業預留市場份額,並對小型和微型企業報價給予評審優惠,我市政府採購合同授予中小微企業合同金額佔比約81%。綜合運用財政政策資金提振消費市場,加快落實車輛購置稅減免、新能源車輛置換補貼政策;繼續支援發放餐飲消費券、綠色節能消費券及京郊住宿消費券等,幫助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等行業緩解困難。

  3.北京市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成效突出,2022年在強化預算績效管理方面有哪些提升?

  答: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提升公共服務品質的關鍵舉措。自我市開展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以來,我市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22年,本市堅持“加強管理、穩步實施”的原則,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工作。

  一是“擴範圍”,縱深推進全成本績效改革範圍。將全成本績效改革向所有市級部門、區和鄉鎮基層縱深推進。自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實施以來,市區及各部門已累計新設332項支出定額標準,實現節支269億元,把更多的資源騰挪出來,用於改善民生、支援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

  二是“分領域”,在重點領域持續推進降本增效。在教育領域,梳理義務教育全口徑財政投入,建立3類一級指標和14項二級指標組成的成本清單,分功能區確定成本基線。在公用事業領域,按照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推動公交、地鐵、熱力、自來水領域降本增效目標實現。在社保基金方面,計劃分四年開展全面評價分析,2022年已選取失業保險開展績效評價。

  三是“全過程”,繼續強化全過程績效管理改革。加強事前績效評估,2022年,財政組織完成143個項目(政策)審核,審減資金6.9億元,審減率29.7%。加強重點政策和項目績效評價,選取南水北調調水經費、高精尖産業發展資金、純電動計程車推廣應用獎勵等12項資金和政策實施績效評價,提出政策調整優化的合理建議。提升部門自評品質,所有市級部門整體績效評價報告隨部門決算首次向社會公開。

  四是“成體系”,全面更新完善預算績效指標體系。對全市預算績效指標體系進行更新完善,組織157個市級部門重點對127類分行業指標體系進行完善,共計完善形成各類績效指標2.1萬條。新的指標體系將植入預算一體化系統,應用於2023年部門預算編制,有助於解決績效指標編報品質低、指標不明確、不易衡量、比較和評價等問題,提升預算績效管理的科學化水準。

  4.2022年如何積極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

  答: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022年,財政部門圍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發展需求,主動作為,通過加大資金支援力度、優化資金支援模式、完善經費管理辦法、爭取發展支援政策等措施,基本建立了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全要素的財政支援政策體系。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援國際科創中心建設。2022年,市級科學技術支出379.9億元。主要支援強化國家科技戰略力量、重點領域“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項目等方面。同時,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優先向科創中心清單項目、頂尖研究機構和人才團隊、基礎研究等方面傾斜。

  二是創新資金投入方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能。設立總規模300億元的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原始創新。在全國首設顛覆性創新基金,資助北京地區非共識(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研究,凸顯“全球原始創新策源地”功能定位。採用“創新券”模式引導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採取政府向企業發放創新券,企業用創新券向研發服務機構購買科研服務,研發服務機構再持創新券到政府部門兌現的模式,開放科技資源共用,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目前,創新券使用範圍已拓展至京津冀區域,有力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三是完善科研經費管理體系,激發創新活力。遵循科研規律,引領全國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通過設立公益院所行業定額、探索在自然基金項目及科技新星人才項目中實施“包乾制”試點、面向新型研發機構探索“預算+負面清單”管理等改革舉措,深化科研經費“放管服”改革,進一步釋放創新活力。

  四是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支援企業全周期創新創業。在支援初創科技企業方面,符合條件的可按照其投資額的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在支援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方面,轉讓持有3年以上的股權,符合條件的可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轉讓5年以上的股權,符合條件的可免征企業所得稅。在支援高新技術企業方面,推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報備即批准”落地,企業從申請到獲批用時壓縮80%以上,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關鍵材料等領域企業申請高企認定可實現“隨申請、隨認定、隨報備、隨批准”。此外,率先落實中關村新一輪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任務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基礎研究和股權激勵稅收優惠政策三項稅收政策。其中:基礎研究和股權激勵稅收優惠政策均為本市獨享政策。

  五是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關鍵“堵點”,健全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政策體系。在全國率先下放審批權,賦予市屬高校和科研機構對科技成果的自主處置權和收益權;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市場定價機制;通過北京産權交易所公開競價、拍賣等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價格趨向公開、公正和透明。

  5.2022年如何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支援“高精尖”經濟結構的?

  答:2022年,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時,我市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財政部門發揮職能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支援政策體系,推動我市産業轉型升級,助推首都産業結構實現“瘦身健體”和“提質增效”。

  一是支援方向“精準定位”,明確支援兩大方向12個領域。安排本市高精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與社會資本共同設立高精尖發展基金,大力推動高精尖産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發佈《2022年度北京市高精尖産業發展資金實施指南》(以下簡稱《實施指南》),明確了高精尖資金支援方向主要是高端智慧綠色發展、高精尖産業平穩發展兩方面,具體分為積體電路設計産品首輪流片獎勵、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獎勵、醫藥創新品種首試産獎勵等12個細分方向。

  二是支援方式“靈活豐富”,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實施指南》完善細化了貸款貼息、融資租賃、轉型升級獎勵等財政支援方式的具體舉措,新增了保險補貼等手段,更好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對於不同的項目或企業,採取不同的針對性獎勵措施。如,對在污染治理、污水資源化利用等領域開展專項提升的綠色低碳發展項目,按不超過納入獎勵範圍總投資的25%給予獎勵。資金使用突出公平普惠,堅持明確標準、達標即享的原則,進一步優化申報流程,確保對達標企業給予支援,擴大資金支援覆蓋面,提高資金使用透明度。

  三是政策體系“完整健全”,鞏固我市政策高地優勢。先後制定《關於支援發展高端儀器裝備和感測器産業若干政策措施實施細則》《關於支援北京市積體電路設計産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推動軟體和資訊服務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北京市財政局關於促進本市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中新技術新産品推廣應用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體系逐漸完善,支援我市高精尖産業高品質發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